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与拓展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效应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化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链概念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和使用。理论和实践表明,农业产业链的建立、延伸和改造,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传统意义的农业内部的演变,使之升级换代,富于竞争力。因此,充分认识农业产业链的作用功效、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不仅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减缓农业的弱质性,而且对于当前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链的内涵与结构
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即产业关联,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1]在产业系统中,每一种产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断,由各个环节或片断联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2]因此,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中特殊的一类,这一类产业链将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因此,可以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这些产业群依其关联顺序包括为农业生产作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或者简单地说即农业产前、产中及产后部门。在实际应用中,农业产业链由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来体现。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牲猪产业链等等。
由于农产品众多,各自的生物特性和经济特性相异,用途和加工程序差别甚大,导致农业产业链的结构形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自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的区别。这里所说的农业产业链的长度,是指产业链中由起点到终点的环节多少,它是对农产品加工深度的刻画。而农业产业链的宽度,是指某种农产品(包括其副产品)的用途多少,它反映的是农产品综合利用的广泛程度。以棉花为例,单就其纺织原料功能而言,其主体运行轨迹是一条线性产业结构链:植棉(籽棉)→轧花厂(皮棉)→棉纺厂(纱)→织布厂(布)→染整厂(色布)→服装厂(服装)→商场,这七个环节构成这条产业链的长度。在棉花综合利用上主要有:棉籽,供榨油和棉籽饼作饲料用;棉籽壳,作为食用菌培养的原料;棉短绒,提供给造纸、火药等制造业作为原料。因此,包括作为纺织原料在内的上述所有用途构成了棉花产业链的宽度。随着农产品的不同,上述农产品的结构即长度和宽度也不同。
二、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
产业链中各产业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而形成“关联效应”,产业链环节越多则整体关联效应越大,农业产业链也是如此,随着其环节的增加即链条的延伸,不仅促进农业增值,而且对国民经济中众多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和效能。
1.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链延伸或者说加工链条延长时,从实物形态看,由于产品加工的深化,产品的外部特征和物化特性发生转变,功能和作用得以增强扩大,意味着同样多的原料,可以生产更多更好的最终产品。从价值形态看,则意味着附加价值的增加,即在同样数量“投入”的条件下,能够吸收更多的为社会承认的活劳动,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以小麦产业链为例,有调查数据显示,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增值为原始值的1.2倍,加工成挂面增值到2.4倍,制成方便面增值到4.8倍,加工成锅巴增值到5.2倍,加工成饼干增值到5.9倍。[3]在棉花产业链上的增值更为明显,据调查,目前在衬衣市场中,中档的纯棉品牌衬衣每件售价在200元至300元之间,而一件衬衣用棉不到500克,按平均棉价计算,其棉花价值约在5元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产品在经过多个环节的周转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其价格是棉花原料的40至60倍。如果是融入了高档设计艺术的“极品”服装,则增值的比例将更高。另外,农业产业的拓宽也具有同样效应。产业链越宽则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越高,由于它对同一产品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利用,真正实现物尽其用,是资源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也同样意味着农产品的增值。一种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对于该产品的生产越有利。
2.带动相关产业的建立与发展。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加强可以带动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提升中药产业内在竞争力,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扩大中药产业的关联度,促进中药材优良种苗繁育技术的产业化,推动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综合示范成套技术与装备进步,可以带动中药农业、新型制药机械的发展和产业化。
3.增加就业。从国家经济整体的角度来看,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宽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同时也增加了就业门路,特别是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以棉花产业链为例,它不仅涉及200多个基地大县的财政收入,2亿产区棉农的经济来源,而且还牵连着流通领域几十万、纺织工业1000多万员工,另外还有印染、服装等领域的众多人员。农业产业链拓展对于解决当今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及制约因素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载体,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这一基本本质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规律特征,使得农业显著区别于非农产业,并使得以此为重要环节的农业产业链表现出其显著特征。
1.自然条件约束性大。农业生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和约束程度远大于非农领域,某一区域不能生产和只能小规模生产某一农产品,则农业产业链无从产生;农产品的生物特性使得其在储藏、运输、加工等方面也受到自身品质的制约,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加工路径和方向。如牛奶为了保藏,使得奶粉加工业成长壮大,彩棉因其所具有的天然色彩可省去染色程序。
2.容易形成“发散型蛛网效应”。蛛网效应或蛛网循环是指产品的周期性波动,是由于信息稀缺下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是由它下游产业的需求所诱致的,由于产业链的关联关系,也可以说它是由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所决定的。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会逐级向其上一环节传递,直至最初的原料产业。当下游产品的需求发生增减变化时,会产生一种“需求乘数”效应,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增减会被放大。但农产品是特定季节生产,常年消费,农户的生产预期是由现期市场需求或销售价格高低的诱致作出的,现期生产决策所依据的市场需求或价格是由前一期的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这种非对称性在农业小规模、分散性特点作用下,不仅不能使蛛网循环收敛,而且因信息稀缺所导致的合成谬误使其发散偏离。因而,随着产业链环节增多,初级产品波动越显著,即呈发散型蛛网循环。实践中,棉花生产的波动幅度远大于粮食的波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棉花产业链环节多于粮食。
3.交易费用较高。交易费用通常是指发现价格、举行谈判、草拟合同、进行监督、解决争端等成本,也即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联结也是一种交易关系,从中国目前现状来看,农业产业链中的交易费用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农业的分散性和小规模,使得在生产组织、质量监控、信息传输、价格协商等方面难度较大,当然,也存在诚信和机会主义等问题。二是因为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但农业产业链需要突破供给方与需求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割,现实中地方保护主义往往人为地割断农业产业链,使得协调农业产业链的难度较大。
4.农业产业链技术一致性难以保证。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是指产品从起端经过若干中间环节直到终端的过程中,技术联结稳定,产品性能相容,整链衔接协调。在农业产业链中,由于农产品是对生命有机体的作用,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可控性较差,因此,技术性能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整合的难度大,对下游生产的满足程度会有所降低。
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的优势,规避和减少其不利因素,需要有效实施对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
1.尽可能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延伸和拉长农产品链的关键是拓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加工能力较为薄弱,技术水平差,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加工企业规模小,附加值较低。据估计,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发达国家为3:1,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为45%,发达国家达80%以上,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延伸农产品链条,才能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利于减缓农业的弱质性。
2.突出整链意识。只有整链协作互动,每个环节的作用才能发挥。只有最终产品被市场接纳,各环节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要强化整链运作意识,产业链的各行为主体就应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确保产业链的整体利益大于各个参与者的局部利益,使上下游各环节利益与整个产业链的利益紧密联结起来;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来整合和引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强化协调机制。理顺和协调农业产业链,目的是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目前,关键是要减少流通环节,流通环节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产业链的延长,相反容易使信息失真、资源浪费、效益下降。要积极推行定单农业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人为割断产业链,将农产品生产流通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同时,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农业产业链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创立适宜的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输。
4.推动农民进入产业链。对农户放开产业链的其它环节,让农民(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甚至涉外贸易)中分得利益。初级农产品被加工流通企业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不利于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让农民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农民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的要求,真正进入市场。
5.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稳定衔接。在依靠科技进步拓展产业链条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产业链的技术一致性和稳定性,不仅要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而且要力求上下环节之间技术衔接合理,产品性能协调。要根据下游产业或最终市场的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