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三大成果的整合,从而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进行科学概括和进一步发展,则是一个有待实现的任务,需要依据十七大的精神,把握一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一、坚持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统一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如此。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理应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则便不成其为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未来新社会的物质基础;在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的基础上,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及其同盟军;在组织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确立了共产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地位;在分析阶级斗争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通过各种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在展望未来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建立保证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些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也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充分反映。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老祖宗不能丢”。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时也表明了运用这些基本原理的重要原则。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也就是说,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体到当代中国,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否则便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表现在我们新的具体做法上,更主要地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程度上和路径选择上。概括起来,主要有:针对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针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的习惯,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针对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针对我国长期缺乏民主的传统和在“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的教训,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针对“一手软、一手硬”和社会发展薄弱的问题,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针对苏联东欧发生剧变的重要教训,提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实了新内容,增添了新活力。
二、坚持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就科学发展观指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含义是说,它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所形成的总的理论观点和基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科学发展观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认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我们要学会矛盾分析法,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我国社会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分析和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点是正确处理利益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不仅会出现利益的差异,而且还会有利益的冲突。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其次,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好,社会的和谐也好,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因此,科学发展观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强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作用,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问题。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再次,创造性地运用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把劳动过程看作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不管人类改变自然界的能力有多大,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原因在于,自然界是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前提。离开了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劳动将无从发生,人类也将无法生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主张对自然界取之有度,着眼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永续利用。他们看到,人类对于自然界每一次不合理使用和过度开发,都会导致自然界的报复。科学发展观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到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继而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利益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扩大了统筹兼顾的重点范围,而且进一步突出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指导意义。统筹兼顾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全面与重点相统一。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坚持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统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所谓一脉相承,首先,是指主题的一致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由于主题的一致性,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就要按照其内在逻辑的要求,分成不同的方面,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并。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因分阶段论述而造成不必要的重复赘述,而且还能够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认识的最新成果,从而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深刻的理论指导。其次,一脉相承是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是更替型关系,而是增添型关系,也就是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为已有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或者根据实践的需要把理论具体化具有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同时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正是由于这一根本性特点,才能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问题提出过很多重要思想,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发展战略理论,如提出了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步骤,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战略布局,确定了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的战略方针、发展的战略政策、发展的战略方法、发展的战略条件。江泽民同志继承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形成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思想理论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为科学发展观所继承和发展。十七大报告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就表明了这些思想理论仍然是管用的,没有过时的。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要十分注意吸收这些重要理论成果。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体现出动态性,统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
所谓与时俱进,首先,是指重点课题的递进性。十七大报告就与时俱进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指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集中而全面的回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分别有自己集中回答的重点课题,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矛盾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我们对这些矛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会经历一个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则需集中精力予以研究和解决。其次,与时俱进是指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变。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十七大报告中将这些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这八个阶段性特征实际上就是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靠什么,最根本的还是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全面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科学制定的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点,集中展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最新进展。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体现出现代性,发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