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秉久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法之经验论文_陈瑞年1,卢秉久2通讯作者

卢秉久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法之经验论文_陈瑞年1,卢秉久2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级研究生 辽宁沈阳 110000;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浅述卢秉久教授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中医之治则治法,以及卢教授针对慢性乙肝之不同证型常用药物的分析,总结卢教授对慢性乙肝治疗过程中之经验与心得。

关键词:卢秉久教授;慢性乙肝;病因病机;治法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process of Professor Lu Bingjiu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treatment,and the analysis of Professor Lu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ndrome typ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of the commonly used drugs,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Lu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Keywords:Professor Lu Bingjiu;chronic hepatitis B;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treatment method

卢秉久教授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名医。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年,熟读四大经典并有深刻的见解,对于血液及风湿等疾病的诊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各种急慢性肝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曾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王文彦,将王老之经验运用发挥至临床的治疗当中,为诸多患者解决病痛。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文献报道: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5亿,其中我国1亿左右【1】。我国为乙肝大国,流行范围广大、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病程迁延难愈,病情发展复杂多变,并与肝硬化、肝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现慢性乙肝患者多应用抗病毒药进行抗病毒治疗,却无法根治。卢老运用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等,通过四诊合参与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缓解改善症状、调节免疫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针对慢性乙肝治疗的特有的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病因病机

慢性乙肝是由于患者由血液或其他途径感染乙肝病毒,继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肝脏的损伤,由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不易清除,故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不愈形成慢性乙肝。卢教授认为慢性乙肝之中医病因为素体虚弱、湿热毒蕴。湿热毒蕴为六淫之邪,也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此类之邪在古代医学典籍有疫疠,疠气等名称,此类之邪所致的疾病有瘟疫等,这些疾病与当代医学中的各种类型的传染病有很多甚至几乎是一样的。湿热是百病之源,湿性黏腻重浊,缠绵难愈,湿热之邪郁于肝脏,致使肝失疏泄条达,故见胁肋胀痛或隐痛、情志不畅等症状。《内经》有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当人体的正气充足之时,抗邪的能力减弱,抑制湿热毒邪的能力不足,则表现为肝脏的炎症反复发作。《金匮要略》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慢性乙肝的患者虽然病位在肝,但是肝脾同位于中焦,容易影响脾的功能,湿热之邪郁于肝脏,致使肝脏的疏泄功能不畅,容易导致肝郁,肝气横逆犯脾,致脾虚,可见纳呆、乏力、便溏、精神倦怠等一系列脾虚的症状,脾为生痰之器,脾失健运,则生痰湿,生湿则又可加重湿热,即加重病因,以此恶性循环。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肝脏的病理变化可累及肾脏,以肾的功能出现异常,中医上会出现肝肾之血虚阴虚或脾肾之阳虚。

2 分型

(1)湿热中阻 症见胁肋部胀满疼痛,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纳呆,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数等。常用柴胡、栀子、龙胆草、黄芩、泽泻等药味,以化湿清热。

(2)肝郁脾虚 症见两侧胁肋胀痛,腹胀便溏,情绪烦闷抑郁,体倦乏力,舌淡有齿痕苔或腻,脉沉弦等。常用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等,用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3)肝肾阴虚 症见两胁隐痛,头晕,眼干眼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且遇劳加重,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等。常用生地、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等,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4)肝胃不和 症见脘腹及胁肋部胀满,纳差,呃逆嗳气,吞酸嘈杂,烦躁易怒,或形寒肢冷,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腻,脉弦等。常用苍术、厚朴、陈皮、柴胡、白芍等,用以疏肝理气,行气和胃。

(5)瘀血阻络 症见两胁肋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见赤缕红丝,肝脾肿大,质地较硬,可有肝掌、蜘蛛痣,女子行经腹痛或经血色红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常用柴胡、当归、红花、桃仁、大黄等。以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3 讨论分析

慢性乙肝病程较长,常迁延难愈,且病理变化多端,发病机制亦多种多样。本人在卢秉久教授的指导下,对本病进行深入学习,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发病特征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认为治疗首先应以清热利湿为主,故用清热之黄芩、龙胆草等清热之品以及泽泻、茯苓等以化湿,该病病位主要在肝,病邪郁于肝脏则导致肝郁,故用柴胡等疏肝之品调整肝之疏泄之功。又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可知,肝病最易累及脾,导致脾之运化功能减弱,可见腹胀便溏,纳呆,体倦乏力等症状,脾之生理特性为喜燥恶湿,脾之运化功能减弱则会导致脾化湿的能力减弱,长期湿邪困脾,可见体倦乏力,食少纳呆的症状,故治疗过程中应使用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祛湿之品以助脾之运化功能。肝阴肝血受损,则会导致肾之阴精受损,肾之阴精受损则更会导致肝阴不足,长此以往则会影响先天之精气,先天影响后天,则又会导致脾之生理功能不足,由此可见,顾护先天亦为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环节之一,故应用生地等滋阴补肾。由于该疾病病程较长,故治疗过程也十分漫长,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难免会有损伤机体,耗伤正气的副作用,从而导致邪气未去,正气已衰的局面,造成疾病的病程愈来愈长,病况则愈来愈重。正气不足,则机体御邪的能力就会减弱,机体内本身存在的邪气就会不断的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乙肝中医治疗的重点不仅仅体现在清热化湿之方面,还应对因湿热毒邪所致机体的生理功能的异常进行综合的调护,扶助正气,从提升病患自身的御邪之能力进行用药。

然中医的治疗重在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个体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针对慢性乙肝这种迁延不愈之疾病,更应当根据不同的病情及症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卢秉久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对慢性乙肝的中西医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卢老之辩证与用药之经验非常值得我辈学习、借鉴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主编.传染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

论文作者:陈瑞年1,卢秉久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6

标签:;  ;  ;  ;  ;  ;  ;  ;  

卢秉久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法之经验论文_陈瑞年1,卢秉久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