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强迫性行为的樊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樊篱论文,性行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案基本资料
王力,男,18岁,高三学生。智力水平中等,16PF测试表明聪慧性、敏感性和自律性为9分,其余均为适中,属创造力强和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学生。
二、王力的自诉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我一向与同桌关系良好,同桌是一个开朗、合群的人,成绩虽然比不上自己,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当强,尤其人际交往能力更为突出。我有时挺羡慕他,希望能向他学习。可同桌有一个毛病:小动作特别多(如:不断地玩笔),我以前对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最近(一个多月前开始)不知怎么的,我总是忍不住用眼睛的余光去看他的动作,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了月考成绩前所未有的退步。为了止住成绩的下滑,我总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去看,可越是不想看,就越是忍不住,弄得自己心情很烦躁,有时真的不看了,可依然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反而感到更加不安和烦躁。这个星期,就算同桌不在的时候,我脑海里也会出现他做小动作的情景,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很长,严重影响了我的睡眠。
三、背景资料调查
王力的父母都是初中文化,王力有一个姐姐,家庭成员平时沟通较少。父亲在王力很小的时候就长年在外打工,很少与王力接触和交流;姐姐霸道、暴躁,经常和妈妈顶撞,也经常训斥王力;王力在家中和母亲最为亲近,母亲能干且温和,把一间小型超市打理得妥妥当当,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王力从小比较内向、胆小,成绩一直很好,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实际上没什么事情可干),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上了高中后,因为成绩好,他被老师选为班长,对此,他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压力很大,怕自己的能力不够,做不好工作,辜负了老师和同学的希望。
王力在刚考入我校(高一)时,因为无法协调好学习与班干部工作,曾来过心理室寻求咨询。根据我平时的接触和观察以及王力的同学和老师的陈述,我发现他有一种“完美主义”倾向:注重细节,平时自律甚严,做事一丝不苟,性格优柔寡断。
四、分析理论依据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它具有三个缺一不可的特征:
(1)当事人体验到思想或内在驱使是他自己的,是他主观活动的产物,使他有受强迫的体验;
(2)主观上感到必须从意识上加以抵抗,这种反强迫意识与自我强迫意识是同时出现的;
(3)有症状自知力,即当事人感到这是不正常的,希望能消除。根据王力自诉,我为他进行了SCL-90的测试,发现他的强迫症状和焦虑症状得分都比较高,尤其是强迫性因子分,远远高于常模。因此,我初步诊断他属于强迫症。
王力从小很少与父亲接触,缺少了模仿对象,母亲能干且对他照顾、呵护有加,使之养成了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严肃、古板、注重细节和追求完美的个性。王力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其比较“女性化”,同伴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于是他更加注重自己的学业成绩,希望能以优异成绩换来大家的尊重。在高一、高二时他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另眼相看。到了高三后,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比过去勤奋了许多,学业竞争日渐激烈,王力经常害怕自己在竞争中失败,尤其看到一些同学并不是太努力,也可取得不错的成绩后(王力的同桌就是其中之一),更是感到压力很大。所以,王力开始特别关注自己各方面的状态。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一天,王力无意之中发现同桌在做小动作,立刻谴责自己不够专心,告诫自己不要去看,应该集中注意力,做到心无旁骛。可是,越是这样想,反而起到了一种强化的作用,于是就越是无法控制自己,王力对此感到很痛苦,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没用,面对这点小事都控制不了自己。于是形成了“看—内疚—自责—对抗—更频繁地看”的恶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王力的强迫症状的产生与其追求完美的个性以及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反差有很大的关系。
五、咨询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多次重复,导致焦虑,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针对王力出现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帮助其矫正。
1.同感
来访者中心理论认为:心理辅导应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它要求辅导教师对被辅导学生的情绪感同身受,并对被辅导学生的情绪表现作出适宜的回应,意在用心灵的沟通来强化被辅导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
第一次面谈 我着重了解王力强迫症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给予深切的同感和关怀,对“强迫症”的一些问题给予细致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取得了王力的充分信任,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另一方面,我让他适当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减轻了他心理上的压力,使他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
2.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是钟友彬教授在心理分析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此疗法保留了心理分析的一些理论。认知领悟疗法主张用符合当事人生活经验的解释,使当事人理解、认识并相信他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特点,以使其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第二次咨询 我和王力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我建议王力回去分析一下自己个性中有哪些因素不利于自己的情绪稳定,以帮助他重视人格的改造和完善。此次咨询结束前,我提醒他思考一下,能否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强迫症状,即:如果真的想看,那就大大方方地看,别太勉强自己,坚持一段时间,看看情况是否有所好转。
3.行为训练
由于强迫症常常伴随着焦虑,行为学派认为:行为疗法对治疗强迫症有效,可以利用系统脱敏疗法,帮助当事人逐渐减轻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
第三次面谈 王力自述对自己的强迫症状的产生原因有了明确的认识,在顺其自然的心态下,情况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有时还是难免会紧张和焦虑,尤其睡眠状况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同时他也分析了自己的个性,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的思虑和牵挂。我首先赞许他取得的进步,然后向他说明一个星期时间较短,只要持之以恒,效果会更好。接着,我强调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症状本身,而在于王力对待各种事件的态度和应付方式。并针对王力的“完美主义”展开了讨论,我说:“追求上进和适当的完美是好的,但太过了,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和幸福感。而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看是完美,那样看可能就不完美了。”
最后,我向王力传授了一些放松法(呼吸放松和想象放松),鼓励他反复练习。
第四次面谈 王力表示强迫症状已基本消失,睡眠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了。对此,我再一次强调:只要他真正理解症状只是形式,并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较好地应付各种问题,用行动改变情绪,那么症状就会随之消失。我鼓励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注重自己个性的调节,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咨询效果
一个月后跟踪、回访表明:王力的强迫症状完全消失了,他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后来,在当年的高考中,王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