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金融效率观与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价框架_金融论文

新的金融效率观与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价框架_金融论文

新金融效率观与金融效率实证评估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率论文,金融论文,实证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效率观

金融发展理论经过短短30年的演进,出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第一是1973年的麦金农一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论;第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学者提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近年来,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日渐升温,但大量文献偏重于对前两种金融发展理论的评介。在对金融发展理论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率先提出:与资源配置效率在传统经济范式中的核心地位相类似,金融效率是金融发展理论的关键(后文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予以了揭示)。上述三个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蕴含着不同的金融效率观,前两种理论对应着缺失的金融效率观,是不完全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赋予了崭新的金融效率观,因而代表了金融发展理论的新方向。在凸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金融效率观之前,有必要对金融深化论和金融约束论的内涵及其蕴含的金融效率观作一简要的回顾。

(一)金融深化论中蕴含的金融效率观

“金融资源”概念及金融发展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戈德史密斯(1969),他首次给出了金融发展的定义,并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量性描述。作为对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金融深化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金融深化论的研究对象都是金融受到抑制的发展中经济,其分析框架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上,其基本观点是必须推行金融自由化战略来打破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恶性循环。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尝试收效甚微,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也扩及发达国家,到了20世纪90年代,金融深化论遭受冷遇。

由于“金融资源”概念提出后,包括戈德史密斯本人在内的西方学者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基于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就无从谈起,这也为随后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金融深化论未有效地将金融效率列入其研究的视野,但金融深化论对应着缺失的金融效率观和工业经济的增长观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量性增长并不能自动带来金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按照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思路,金融深化论完全竞争的假设必然推出金融效率的帕累托有效配置,假设条件的过于严格与远离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导致其金融效率观的有失偏颇与其政策建议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的无法协调,因此,金融深化论是不完全的金融发展理论。

(二)金融约束论中蕴含的金融效率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金融深化论的基础之上,一些经济学家汲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放松了金融深化论严格的完全竞争假设条件,在金融抑制和金融自由化之间架起了下一座桥梁——“金融约束论”(Hellmann et al.,1996)。金融约束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政府干预金融的作用,提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并一定是实现金融深化的最优政策选择,“适度”的金融压制是必要的。

金融约束论尽管也未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但与金融深化论相比,其理论模型更加完善,政策建议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其蕴含的金融效率观更加成熟。其一,由于金融约束论考察了金融深化论假定不变的“外部条件”,其假设条件更加接近现实;通过扬弃金融深化论所倡导的“阿罗—德布鲁”范式,为传统的最优理论帕累托有效配置加入了约束条件,符合“次优理论”的逻辑;其二,理论模型因考虑了更多因素而更加全面,政策主张因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更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金融约束论的缺陷主要是忽视了对金融脆弱性和金融效率的全面研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该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忽视金融效率及金融效率残缺不全的金融发展理论是不完全的金融发展理论,其必将为拥有更先进金融效率观的金融发展理论所取代。

(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新金融效率观

巧合的是,金融发展理论提出后的近30年间,金融危机就接踵不断,且多发生在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无计可施。白钦先(1998)认识到亚洲国家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的不符,首先揭示出金融的资源属性,即金融资源是区别于自然资源的,具有战略性、脆弱性、中介性、社会性和层次性的特殊资源。金融是资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即金融效率的问题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金融是资源,就把金融发展与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联系和统一起来,从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质的提高,合理地开发、利用和配置金融资源,同时注重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和机制的金融整体效率和功能的改善,因此,金融效率在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地位凸现无疑。为维持和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政策上就要使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就要提高金融效率和保证金融稳定;就要保证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依照理论模型的假设前提和约束条件,三个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理论蕴含或赋予了不同的金融效率观。基于完全竞争假设的金融深化论蕴含着最不成熟的金融效率观,其政策建议也与现实不符;相比之下,金融约束论由于放松了金融深化论假定不变的“外部条件”,更加符合现实,加上理论与实证研究更加完善,因而蕴含的金融效率更加成熟。在金融约束论的假设前提的基础之上,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考虑了金融资源的脆弱性、层次性和资源的长期利用等更多因素,因而赋予了全新的金融效率观;同时,提升金融效率进而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更有说明力。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新金融效率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将金融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本和资金;(2)实体中间性资源,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3)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三个层次的金融资源紧密相连,顺次一个比一个高;高层次的金融资源比低层次金融资源更难量化,但重要性更高、包容性更强。

2.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标函数是金融效率的提高、(由金融效率的提高带来的)金融稳定、金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用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代替“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其约束条件是在引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性、外部性等条件和考虑金融创新、交易成本、金融监管等因素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新的约束条件:金融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和金融资源的脆弱性。

3.金融效率是质和量的统一,强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即金融发展既不超前于经济发展,又不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

4.金融效率的研究包含金融脆弱性的研究,从而通过提高金融效率和降低金融脆弱性来推动金融稳定,进而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5.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金融是一开放的复杂的复合巨系统,在此框架下研究金融效率,可以采用“关联主义”的方法借鉴更多跨学科的成果,这可促进金融效率的深入研究和最终金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估框架

(一)金融效率的内涵与研究思路

1.金融效率的内涵

孔祥毅(2001)提出了金融协调论,指出只有协调的金融运行,才有金融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才有金融可持续发展,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金融协调论为金融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正是基于协调的观点,我们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一方面,从静态的角度,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应关注金融系统自身效率,更应关注金融与经济这两个复杂的复合巨系统的协调;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金融效率不仅应考察单个时点的金融经济的协调,即静态金融效率,也应考察一时段到另一时段金融经济的协调,即动态金融效率,因此,金融效率是静态效率与动态效率的统一。

2.金融效率的研究思路

目前,国内外金融效率研究还处在定性和指标罗列阶段,对金融效率进行系统的量化研究,使金融效率研究具可操作性,是金融效率研究得以深化的方向。为此,本文提出在提取众多反映金融经济系统的指标基础上,运用相关数学分析方法建立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估框架,为金融效率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二)金融效率实证评估框架

建立金融效率实证评估框架包括以下内容:

1.金融效率指标提取

金融效率研究的首要任务即是描述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指标的提取,金融效率研究侧重金融体系,故以提取金融指标为重点。前人对金融效率、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指标,可供参考。

选取指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指标的可测性、可比性、可获得性和代表性。二是量性指标与质性指标的结合。由于金融效率是质与量的统一,因此,金融效率指标不仅应包括量性指标,也应包括质性指标。三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按照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资源分为基础、中间和高层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金融资源紧密相连,顺次一个比一个更高;与低层次的金融资源相比,高层次的金融资源更难量化,但重要性更高,包容性更强。因此,在指标的提取中,要重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合理整合与运用,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

本文尝试地建立了中国金融效率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两大类一级指标: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从金融结构的角度考虑,金融类指标包括三类二级指标:金融总体类指标、金融中介类指标和直接金融指标;每类二级金融指标又包括多个具体的金融指标,详见下表。

中国金融效率评估综合指标体系

 指标

 含义

一、经济指标

实际GDP增长

 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

单位资本-产出比率

 衡量经济效率的近似指标

二、金融指标

(一)金融总体指标

FIR(金融机关比率)

 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总量指标

M[,2]/GDP衡量货币化程度的指标

M[,1]/M[,2]

 衡量货币结构的指标

资本外逃额

 衡量金融脆弱性的指标

外汇储备/GDP

衡量金融稳定性的指标

金融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的比重 衡量金融产业自身贡献的指标

金融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人员比例 衡量金融业人员素质的指标

金融机构类型多元化

 衡量金融制度变革的指标

(二)金融中介指标

存贷款差/各项存款总额 衡量银行资金运用效率的指标

存贷款利差

 衡量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指标

税后利润/总资产衡量金融中介经营效率的指标

不良贷款/GDP

衡量金融中介脆弱性的指标

国企获款比例/国企GDP贡献度

衡量金融资源配置与实质部门贡献偏离的指标

BANK

衡量信贷非政府化比率的指标

PRIVY

衡量非国有信贷支持程度的指标

银行上市数量

衡量金融业公司治理治理结构完善程度的指标

(三)直接金融指标

间接金融/直接金融

 衡量金融倾斜程度的指标

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

衡量资本市场经营效率的指标

2.分析方法的选取

研究具体结构层次的复杂系统常采用层次分析法,但鉴于金融为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结构层次较难构建,且层次分析法赋予各层次因子权重时常带有较大的非客观性,相比之下,因子分析较为成功地克服了上述缺陷。因子分析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当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5%以上时,就说明这几个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且彼此之间又不相关,信息不重叠,再以各主因子贡献度为权重的大小,即可分别求出所研究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这样,可运用因子分析计算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因子。

大量计量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呈强相关性,金融系统的变化将直接引起经济系统的变化。弹性分析作为一常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是分析上述两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协调关系的有效手段。

综合因子分析和弹性分析,可求出静态和动态金融效率,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估框架基本建立。

3.金融效率实证评估框架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由于涉及指标的提取、计算方法的选择,以及在此框架下对中国金融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所面临的检验与解释问题,因此,上述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估框架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金融效率研究涉及较多原始数据,虚假的数据只能导致不实的结果,因此,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同标准性将直接影响最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在指标提取中,一方面,高层金融资源难以完全量化,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重要推动的非正规金融类指标又难以获得,使得所选取的指标体系难以反映金融系统的全貌;再次,在金融效率计算中涉及一些权重的赋予,如何保持评估的客观性值得深入的探讨;最后,金融经济为一开放的复杂的复合巨系统,目前,复杂系统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故缺乏成熟的研究方法。

入世背景下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金融制度性缺陷、结构性矛盾、信用的缺失、政府宏观金融干预的不力以及普遍存在的“惜贷”现象等问题均可归结为金融效率的低下。提高金融效率应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和主要出发点。目前,金融效率量化研究远未完善,亟须深入探讨。

标签:;  ;  ;  ;  ;  

新的金融效率观与金融效率的实证评价框架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