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研究》中的华侨教育思想论文

《南洋研究》中的华侨教育思想

姚瑞

摘 要 作为“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自成立以来就注重华侨教育,并将其视为办学的主要特色。20世纪30年代,《南洋研究》刊行,其中刊载了暨南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对于华侨教育的希冀和建议。了解《南洋研究》中的华侨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南洋,从而“推求过去以谋现在而测将来”,以期对今天的华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 暨南大学 《南洋研究》 华侨教育

《南洋研究》是1928年暨南大学刊发的专门研究南洋的期刊。从1928年开始发行,初为月刊,后因校址搬迁,战乱等原因改为不定期发行。自第五卷第四期起与《中南情报》合并,1937年4月—1939年3月、1941年?月—1943年8月休刊,1939年4月—1941年1月、1943年9月—1944年9月出版地改为福建[1]。在战乱中艰难发刊的《南洋研究》,由于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对象也有所不同。可以说,《南洋研究》的内容与国际国内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其对于华侨教育的研究一直是该刊的重点。

一、发展南洋华侨教育的目的

中国人在南洋生存已久,但国内对于南洋华人的研究或是认识淡薄,民众对南洋的认识也是知之甚少,甚至在学术界,也尚未有权威的南洋论著。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国家认同的提高,以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为代表的专门的机构开始对南洋进行深刻系统的研究。主要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在民族独立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发刊时,时任校长郑洪年就在《发刊词》中写道:“吾人以为近代国家所以能立足于世界者,不在战术之利,枪炮之精,而文化教育实最重要。”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吾国坊间关于南洋华侨书籍,乃寥寥可数。”[2]由于中国近代外交理念形成较晚,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几近空白,又因为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是南洋,所以当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成立之初就担负着研究南洋的重任。而此时的南洋与中国相比,处境同样悲惨。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是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作为殖民地的南洋,在暨南学者的心目中形成一种通情的悲悯,也是基于此,部分学者倡议重建南洋的华侨教育,并对“智识简陋”的“土人”进行教育,以提高当地文化,从而摆脱被殖民的地位。

《南洋研究》封面

《南洋研究》目录

2.争取华人在南洋的各项权利

由于南洋是欧洲各国的殖民地,中国人在由于没有政府的保护,自身力量也未联合起来,所以在南洋处于殖民政府的压榨中,开办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英国政府颁布一种很苛刻的学校注册条例,限制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华侨教育界不肯注册,英国殖民政府就用高压手段解散华侨教育会,并且封闭学校,小学全体罢课。[3]

(3)对于教员人口非常注意,如无确实担保,则拒绝登岸[6]

如此严苛的规定使得华校处于凋敝状态,华校要想发展,则只能寻求本国政府和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的支持。

SDME技术是在专门设计的单液滴微萃取装置内完成的,通常取样品溶液5 mL置于容量瓶内,加入络合剂,放入搅拌子,在磁力搅拌器上以适当速度搅动溶液10 min,此时四氯化碳液滴(萃取剂)已经由微量注射器通过卷边聚四氟乙烯管(比直接在微量注射器针头挂的液滴更大更稳定)稳定地悬挂在溶液中。待萃取完成,将液滴小心地抽回注射器内并进行转移、收集和测定。

菲律宾儿童的娱乐活动

南洋虽然是英荷的领土,日本的姘妯,土人的巢居[4],但是中国人亦有中国人的历史,中国人的地位,中国人的光荣。而且我们有很多的侨胞,生于斯长于斯,父而子子而孙。一样与英人的周旋,一样与日人的竞争,一样与土人的盘踞。说句笑话,南洋是中国人的南洋也不为过。

教职员:教职员能合格胜任,有专任教员一人以上者,校长由中国人充任者。

二、南洋华侨教育面临的问题

此期,由于殖民地政府的压榨,华校在当地生存相当艰难,再加之国内政府对于侨校的设置有种种严格的规定,但少资金的支持,所以其处于两难境地,无法发展壮大。

船舶设备在安装作业中涉及了较多的重型设备构件,以及精密的仪表控制设备,该类设备在安装组建中,落实良好的减振措施对于船舶设备的安装质量提升,以及船舶后期的应用效果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如何有效的应用减振措施,并且提升船舶设备的安装质量,则引起了设备安装人员及应用人员的关注。笔者针对当前减振措施在船舶设备安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相关船舶设备的安装作业提供参考。

(4)查有不合政府之意旨之学校,当重责该校负责之人[5]

1.殖民地政府的压榨

华人在南洋开办学校已有数年历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其中,设备、师资、资金的缺乏当然是其影响因素,但殖民地政府对于华校的各项苛刻条件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此处援引徐中舒《南洋华侨教育与立案条例》中,殖民地政府对于侨校设置的各项规定以说明对于侨校管控之严苛。

英领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于一九二零年有学校注册条例之颁布......兹将其重要之点,略举如下:

(1)殖民政府随时有权封闭学校;

(2)教科书须由政府编辑;

(3)教员须经政府许可,方可充当,否则驱逐出境;

进行纳税的双方都有责任履行义务。现阶段,应该加强增值税的立法,将其上升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税法的刚性,进而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除了马来联邦,其荷属殖民地亦大抵如是:

(1)令汉务司检查各学校教科书及国语课本;

(2)禁止学生谈祖国政治;

一人多高的钢铁棘球,在高速的旋转下,中心化作一团漆黑的月,外圈则是一环白色的晕。它携着一股金风,所过之处,砂石崩飞,在它身下的地面,留下了一道半尺多深的沟。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内部自身管理、提升企业综合能力和素质无疑是企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2013年,中国水务公司在内部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除开办华校无法自主外,各项基本权利也无法保障。由于担心华人与“土人”联合以反抗殖民统治,殖民地政府尤其挑拨华人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向“土人”灌输“华人威胁论”,让当地民众认为是华人侵占了他们的资源,与“土人”争利;二、设定华人居住的范围,不允许其与“土人”混居,以减少华人与“土人”的往来,以达到“久而互相隔阂”的目的;三、在华校附近设立学校,这些学校大都设备先进且对“土人”免费开放,陈福璇在《南洋华侨的教育谈》中明确说道:

爪哇市政公署

2.国内政府对于开办华侨的严格规定

华校在殖民地政府的打压下日渐萎靡,稍有一二能坚持抗争的,则更因本国政府的不支持而无法在南洋站稳脚跟。国内政府对于华校的种种限制也是华校无法发展的重要原因。引部分条例以说明:

第一条凡华侨学校,须由主管者具备呈文及附属书类,呈请中华民国大学院立案。

第二条凡华侨学校,须具有左列各项资格,方准呈请立案。

宜昌地处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该区为中亚热带,年平均降雨量942.8~1343.4 mm,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03.4~1628.2 h,年平均气温15.2~19.0 ℃。

(一)拐弯背诵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小九九”乘法口诀表时,还可以拐弯读。如,一五得五,……五九四十五。这样,当学生再遇到“45÷5=?”的时候,当他念到“五五二十五”发现不够45,就会按照拐弯读的方法,继续读出:五六三十,……五九四十五!进而联想到得数是9。

经费:有确定之资产或资金,其租息足以维持其学校之常年经费者。资产资金之外,而另有其他确实收入,足以维持其徐学校之常年经费者。

设备:有相当之校地,校舍,运动场,教具,校具各项者。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学者关心南洋发展,力促华侨教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客观效果来看,发展华侨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同当地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殖民政府的各种压迫,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华人在南洋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

......

第五条凡已立案之华侨学校,如有变更或停办时,须呈请大学院核准。[7]

在研究气化和喷溅产生时间与过程之后,对喷溅的速度随着激光能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中仅考虑了激光作用初期的喷溅速度,未考虑蒸气对喷溅颗粒的再次加速情况。图4为喷溅速度随激光能量变化的情况。由于大能量激光作用下,气化现象更为明显,在捕捉的照片中难以捕捉喷溅颗粒,同时蒸气对喷溅颗粒还存在再次加速作用,因而只给出了7.5 J~22.1 J情况的结果。

有学者指出,在动荡的年代办学,资金来源并不能有确切的保障,但政府对于办学资金则有明确且严苛的规定,这会导致热心办学人士望而却步,投资教育的人士相比事实业来说已是少数,且华校要在南洋生存,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而手握资金的支持者往往又要求获得对教学的掌控权。而实际上,很多投资者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裨益。并且导致行政与教学事务不分,董事行政干涉教学的事件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华校便成了个人谋取名利的空壳,且有能力胜任校长职位的人,往往不能施展其才能:

一学校之中,董事例有数人,多者至十余人,此十余人中,对于教育明了者,固不乏人,而其中亦难免有一二人对于教育情形则甚隔膜,而对于校务,又以为身居董事地位,不肯让人。于是干涉行政,滥荐人员,甚至学校极细微事物,亦必由彼等通过,视校长如雇佣,是以能力稍好之校长,往往因意见参差,舍而他去。[8]

1.2.4 避免术中低体温。低体温得到控制,可减少由于低温对于血管系统、凝血机制的影响,从而降低DVT的发生。手术前应预热手术室10~20 min,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从而减少围手术期体温过低风险。同时,术前可可使用调节循环水毯、复温毯等设备、输入的液体在温箱内加温至37℃、膀胱冲洗液则以40℃为宜等措施以降低DVT的发生。

上海真茹时期的暨南大学

因此种种,尽管华校在南洋开办较早,但并没有取得长足进步。且由于日本的南进政策,华人和华校的处境更加艰难。所以,如何更好地在南洋开展华侨教育成为了《南洋研究》同仁们的关注点。

三、《南洋研究》对于南洋华校的建议

在南洋开办华侨教育,陆兴焰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摆正我们研究南洋文化的态度。陆兴焰认为,无论是英荷等殖民国家,还是日本,他们研究南洋都带有侵略的目的,并没有将南洋置于平等地位来对待和认识。中国人很早就在南洋定居,但并未意识到要认识南洋文化,帮助“土人”提高智识,促进“土人”的独立。针对华校存在的具体问题,《南洋研究》同仁也提出来对应的措施。

1.放宽对南洋华校的开设条件

徐中舒认为,政府要考虑华人在南洋办学的艰辛。相比在国内办学,华人在海外办学本就不易,很多华校的经费主要是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的捐款,无法满足“有确定之资产或资金”“足以维持其学校之常年经费”。除此之外,政府应考虑南洋现状,制定符合南洋本地情况的教育方针。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中国政府对于南洋华校并无资金支持,也无具体规章制度。在兴办学校方面,条件与内地办学并无二致,没有考虑华侨在海外办学的实际困难。同时可以看出,此时中国政府并不注重对海外华人的教育。

2.鼓励华侨热心办学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北洋政府时期,社会动荡,军费开支大,对于教育等项的投入并无保障。加之南洋华侨一直关心国内局势,极具爱国热忱,所以,《南洋研究》鼓励有实力的华侨出资办学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也能让南洋华人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关心,从而更好地回馈国内。

3.成立华侨教育会,编订侨校课本

南洋各地侨校发展状况不同,若没有统一的机构或协会来指导,华校教育无法取得进步和改善。暨南大学的成立及其南洋文化事业部的设立让人们看到了华校现状改善的希望。其次,华校所用教科书仍然是国内的教科书,学者们认为应该组织专门的编者,编纂符合南洋各地情形的教科书。

首页正文下方应以脚注形式提供作者简介,格式为: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学位、现任职单位、职务职称、主要研究领域。各类基金项目应在脚注中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四、结语

南洋的华侨教育一直是暨南学者探讨的话题。如何更好地在南洋推行华文教育,如何提高南洋华人的智识水平,促进其民族意识和权力意识的觉醒,是南洋研究的关键所在。《南洋研究》同仁的探讨对促进华校教育改革、政府重视华侨教育都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些见解对今天的华侨教育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耿素丽,章鑫尧,选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南洋史料(第一册)》(影印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1月。

[2]郑洪年.《发刊词》,《南洋研究》,1928年第1卷第1期。

[3]《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招待本校全体教职员及学生团体代表纪事》,《南洋研究》,1928年第1卷第1期。

[4]陈福旋.《南洋华侨的教育谈》,《南洋研究》,1928年第1卷第1期。

[5][6]徐中舒.《南洋华侨教育与立案条例》,《南洋研究》,1928年第1卷第2期。

[7]《大学院华侨学校立案条例》,《南洋研究》,1928年第1卷第2期。

[8]征夫,等.《关于南洋华侨教育的讨论》,《南洋研究》1928年第1卷第6期。

作 者 姚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福州 350108)

标签:;  ;  ;  ;  

《南洋研究》中的华侨教育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