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安花花刘延彤邱俊杰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粛兰州730050
【摘要】急进高原可导致官兵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等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驻守高原地区的军人在承担军事任务的同时需要面对特殊的高原环境,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对近年高原环境下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的不足进行浅析述评,以期为后继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高原;军人;心理健康;不足;浅析
【中图分类号】R151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450-01
部队急进高原可导致官兵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1],Roth等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居民睡眠中产生的呼吸障碍表现与在低纬度地区惊恐障碍发作时的症状非常相似,缺氧体验如气促、心悸、头痛和失眠等躯体化症状与大多数惊恐发作和严重焦虑病人的表现一致[2]。高原地区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影响,如空气稀薄、低温等,文化生活单调,交通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等,都直接影响军人的生理和健康,会引发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和人格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3]。现将近年国内对高原地区军人开展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浅析述评如下。
1高原地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国内学者对高原地区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不多,调查和干预方法比较单一。
在调查方面,研究者多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量表(CS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量表进行评估研究,多数研究中用SCL-90进行军人心理状况评估为主。用工作紧张问卷、职业倦怠问卷对驻守西部干旱沙漠军人300名,高原高寒环境军人600名,市区入伍一年以上军人600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高原高寒组和干旱沙漠组军人的紧张程度和倦怠程度均高于市区军人,高原高寒组高于干旱沙漠组[4];用SCL-90对海拔2800m,大气压在71kPa以下高原驻军青年军人进行调查表明,症状因子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内地军人常模及中国成人常模,主要症状因子是:强迫、躯体化、敌对及抑郁等[5];通过SCL-90对进行疗养的高原高寒部队基层干部调查,其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轻度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比正常人群高出15~22%[6]。选用SCL-90对驻守在海拔4300m的160名边防军人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各因子分与成人常模比较,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军人常模[7]。运用SCL-90对高原驻训官兵与军人常模做对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军人常模,因子分>3的个体占总人数的15%[8]。
2高原地区军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21高原环境与军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原缺氧环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力,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与心理运动能力[9]。调查表明,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项目均高于全国常模[10],与平原地区新兵相比高原地区新兵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明显升高[11],帕米尔高原官兵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官兵SCL-90总均分与阳性项目均分明显高于平原官兵[12];也有研究表明高原驻训官兵的心理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13]。
22社会因素与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个体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家庭气氛、部队的管理方式和干部的态度影响高原驻防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3]。独生子女新兵的人际和谐度与耐受性低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籍新兵较农村籍新兵有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11]。社会支持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观支持与利用度对心理障碍有较大的影响[14],社会支持越好,汽车兵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主观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度最高,对支持的利用度次之,客观支持则没有显著相关性[15]。
23个性应对方式与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已有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和过于内向等性格易产生心理问题[14],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个性的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心身反应结果,个性以影响人们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偶尔甚至可以决定事件的形成,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16-17]。对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用CSQ测评应激障碍发现,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均低于正常组,提示“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也有短暂的保护作用[1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高原地区军人心理干预研究
一项为期三年集体授课与训练形式为主,对驻疆军人的干预研究显示,干预前SCL-90的结果高于干预后[18];通过集体授课、个体咨询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战士心理健康水平[19];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SARS期间隔离的军人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组的SCL-90、SAS、SDS症状缓解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9-20]。
4对策
41引用检测工具要全面综合考虑:上述研究现状表明,高原地区军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可能与使用单一量表有关,如SCL-90、SAS、SDS为症状量表,一般检测有效性为测前一周。有研究表明PHI与16PF、SCL-90结合使用能更有效检出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高原军人所处的特殊地理、人文、军事环境可能对测评结果有很大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运用PHI等工具对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42研究和干预对象要分层分类细化:高原环境对军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存有矛盾,认为高原环境下军人心理健康低于平原环境,也有自然环境对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研究结论,存在这种矛盾的原因可能在于多数研究中对高原环境一概而论,未做出较为合理的环境分类有关,以后可考虑分类研究,分别探讨自然环境、训练环境、人际环境等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发现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中,高原军人心理干预的成果较少,且未形成可借鉴模式,以后可对高原军人心理干预研究进行细化,所得成果进行评估推广,形成可借鉴的干预模式,为促进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军,唐伟荣,蒋学武,等.急进高原驻训官兵心身健康水平调查与分析[J].人民军医杂志,2013,56(2):140141
[2]Roth WT,Gomolla A,Meuret AE,et a1Hish altitudes,anxiety and panic attacks:is there a relationship[J].Depress Anxiety,2002,16(2):5154
[3]李献,陈浩.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西藏医药杂志,2007,28(1):2122
[4]白云峰.特殊环境下军人心理与生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士学位论文,2011,4
[5]姚国和,邵明德,原爱中,等.高原地区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4):267268
[6]刘阿力,崔继秀,苟娟,等.高原高寒部队官兵心理卫生现状与对策[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7,9(4):235236
[7]刘宁,王宏运,张西洲,等.高原军人心理状况调查[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2):278279
[8]段小晏,曾述旭.高原驻训对官兵心理健康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2):143144
[9]杨国愉,冯正直.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312(4):471472
[10]王雅西,彭顺舟.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西南军医,2008,10(6):810
[11]汤红亚,欧娅娅.影响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04,14(2):4849
[12]张义,周文娴.驻帕米尔高原武警边防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新疆医学,2009,39:131133
[13]张俐,刘波.环境因素对高原驻防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44146
[14]吴兴曲,杨来启.高原实弹演习对战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123
[15]吴兴曲,王俏云.213名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6):431433
[16]Himashree G,Banerjee PK,selvamuhy W.Sleepand performance—recent trends[J].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2002,46(1):67
[17]Nicolas M,ThullierLestuenne F,Biuquet C,et ai.An anxiety,personality and altitude symptomatologytuay during a 31 day period of hypoxia in a hypobaric chamber[J].J Environ Psychol,1999,19(4):407408
[18]张志斌,苏世才,王怀海,等.驻疆军人心理干预的随访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1):30
[19]吴兴曲,杨来启.心理干预对边远哨所战士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420422
[20]白亚军,王小玉.发热隔离病区军人患者的心理干预[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4,18(5):1114
论文作者:胡军安花花刘延彤邱俊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高原论文; 军人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论文; 环境论文; 官兵论文; 地区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