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化与价值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化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价值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5)5-0008-04 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旨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两者关系所内蕴的基本矛盾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历史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事情。由现代性催生的现代社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场域,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前提性的准备。[1]因而,若要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基本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将视野回归到现代社会,系统刻画现代社会价值领域的景况,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出场的现实必要性。 一、从传统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转换 传统社会是政治、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整体性和同质性社会。古希腊城邦就是这样集伦理生活与政治生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于一体的共同体。“‘城邦’是一种合作关系,是联合体或共同体,亦即共同分享或持有某些东西的一群人。”古希腊的城邦就是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社会’与‘国家’的区别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来说是陌生的。”[2]鉴于这种整体性的社会结构,萨拜因曾说“如果按现代较精确的概念来看,希腊人的城邦学说不仅是政治学,而且同时又是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3],城邦学说的整体性正是源自它独特的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结构。它意味着个人是无法获致其社会位置的,个人的行为、事务、思想观念总是与共同体或公共生活保持一致。麦金泰尔深刻地指出,“在许多前现代的传统社会中,个体通过他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中的成员资格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并被他人所确认。”[4]亚里士多德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将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相融关系揭示出来,一定意义上也说明城邦社会结构的整体性。 中世纪城市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城邦时代的社会结构,追求自治、自由的城市运动损害了传统社会的整体性,为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前期准备。然而,中世纪的社会结构还依旧维持着一元化的社会结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保持统一状态,政治权力也能够无所不在地渗透到统治的每个角落。马克思曾说过,“中世纪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会的等级和政治意义上的等级是同一的,因为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因为市民社会的有机原则就是国家的原则。”[5]在中世纪上帝至上和神学笼罩的社会中,人类尘世生活中的一切努力只为与全能、完满和理性的上帝保持一致,成为其优秀的选民。实际上,只有独立的个人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社会结构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发生改变。中世纪的城市运动对于市民追求自由与解放有着深刻影响,但真正将个人从传统的整体性社会结构释放出来却是近代社会的事。 与传统社会整体性、同质性的社会结构不同,现代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异质性和分化性。“这种‘异质性’和‘分化性’充分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从原来的以政治领域为绝对核心逐渐转向各领域的相对独立和自主,从而实现了从‘领域合一’向‘领域分离’的转向;二是个人的‘私人生活’从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分离出来,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存在空间。”[6]传统社会结构走向崩溃以及现代社会结构逐步形成与主体性原则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确证是同步的历史进程。近代之后,以政治为中轴的社会生活逐渐地因市场经济的发育开始松动起来,商业革命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塑造了具有自由、平等意识的社会主体。马克思说过:“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7]只有当个人从整体的社会结构中解放出来,社会才能逐渐分化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也在思想领域加速了现代社会的分化。文艺复兴直击神学一统的社会局面,刺破了个人凭借上帝才能救赎的谎言,用一种“凡人”的、世俗化逻辑设计并实现社会生活。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心中的自我意识,第一次使人尤其是个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宗教改革建立起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沟通,“在这种关系中,人必须作为这个人出现、生存着:即是说,他的虔诚和他的得救的希望以及一切诸如此类的东西都要求他的心、他的灵魂在场。”[8]此时,个人不再通过伦理秩序、神学规范加以规约,而是直接成为理性、自主的社会成员。 经由多重社会历史要素的合力,现代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异于传统的社会结构:在经济生活领域,市场经济、大工业代替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在政治生活领域,民主化、代议制代替了原先的封建制;在文化生活领域,社会大众奉行自主、多元的大众文化。若以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关系作为视角来对社会结构的变迁作出描述的话,现代社会是国家、社会、个人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而传统社会是国家、社会、个人一体,国家吞噬一切的社会结构。 二、从一体到分异: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效应 现代社会转型是一场总体性结构转变的过程,不仅涉及制度、政治、经济生活方式,而且也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层面。“任何社会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子系统的耦合体,”只不过“不同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子系统耦合(互相调节和维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9]现代社会的诞生必然是融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整体性转变。所以,当现代社会逐步地从传统社会中脱胎出来之后,人们的思想、价值领域也在发生着转变。 在封闭、稳定的前现代社会,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服从于统一的精神权威,按照某种特定、唯一的价值立场从事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此时,主宰人们价值世界的是“一种稳定、静态、非竞争性的‘实体’”,它“既可以是一套伦理纲常,也可以是一种宗教戒律,还可以是神话叙事或自然宇宙观。”以传统中国封建社会为例,在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以及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下,社会大众服膺神圣的皇权,遵从严格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封闭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统治阶级的精神控制以及人们的价值选择始终是一元化的,“它们在各自的社会中都是一元的、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当时只有一个垄断性的‘实体’,与之相异的‘实体’都是‘异端’。”[10]当然,这种一元化、排他性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整体性、同质性的社会结构是相适应的,它能够充分保证处于身在此社会中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整合,实现统治阶级社会稳定与政治统治的价值目标。 伴随社会成员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以及自主性的提升,现代社会结构塑造了多元化利益群体,进而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自主的个人在主体性原则的支配下从传统社会脱离出来,独立的社会领域从原先被国家所裹挟的状态中发育起来,传统社会以群体为本位的共同体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样,多元化的价值主体就使得价值观念上的选择日趋多样化和异质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的多样化更是加剧了更大范围内人们在价值观念的多元与冲突。不同的社会思潮交杂、多元化的选择取向以及相互之间异质性的价值追求成为现代社会价值领域的基本景观。 从社会存在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价值观多元化仅仅是现代社会价值领域的一个实然而非应然的基本事实。如果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能满足社会秩序的稳固以及精神家园的丰腴,那么任何一种价值选择无疑是不得要领和走入歧途的。 首先,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存在的前提。秩序是人类天然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凡是在人类建立了政治或社会组织单位的地方,他们都曾力图防止出现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也曾试图确立某种适于生存的秩序形式”[11]。在神圣鬼魅、诸神纷争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容易逐步地走向对立与冲突。按照价值多元论者代表人物伯林的看法,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追求各自不同的价值准则,这些不同的价值之间是彼此冲突甚至是不可通约的。只有化约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有效存在。在神圣的宗教权威被祛除之后,价值观念的整合就成为了精神控制和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寻求价值观念的一致性来整合社会秩序始终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因为较之多元、异质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一元化的价值观念能够有效的保证社会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如果对多元、异质的价值观念不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将会变得不可能。 其次,个人需要甄别不同价值观念,合理地进行价值选择。表面看来,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存在着自主、多样的价值选择。但事实上,人们精神层面的危机反而因为选择的多样而空前凸现出来,集体的无聊、空虚以及娱乐化吞噬着每个个体。现代性为现代社会贡献出两种基本的价值基石:主体性和理性,但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对个人的强调走向了个人主义,为现代性精神隐忧的出现埋下伏笔。现代性引发了价值观的虚无主义,消解了人生整体的生命意义。在多元化价值思潮面前,人们不仅没有因为选择的多元变得充实,相反遭遇空前的精神危机。尤其受“没有规则,怎么都行”的后现代思潮影响,人们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容易滋生“游戏心态”,丧失价值判断力。由社会分化所塑造的多元价值观必须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引导,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生意义的完满。这就意味着,现代社会需要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与主导价值观引领之间达成平衡,以消解现代性带来的价值隐忧与精神荒芜,协调并处理好社会价值观念领域中的“多”与“一”的矛盾,而这对矛盾恰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价值多元化与政治价值观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向广大社会民众传播主导价值观的政治实践活动,社会主导性的政治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涵纳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眷顾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公共性特征,包含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与公共生活需要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一方面引导人们如何参与共同体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价值引导便于人们实现有意义的社会生活。 针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价值主体施加影响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的整合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引导。社会秩序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主体可以遵循普遍性、规律性的行为模式,将社会生活置于一个稳定、有效的框架之下。统一的价值观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保证人们行为模式的统一性,有效整合社会秩序,从而成为社会连接的内在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让不同的价值主体认同并接受一个政治共同体主导的、积极的和先进的价值观,以观念的软力量保证社会秩序、认同政治统治。政治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秩序的整合目的,不仅在于价值观念自身的软控制的功能,还在于其内容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稳定与和谐所需要的基本价值,因而具有道义上的正当性。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政治价值观作为其根本内容,不仅体现出较强的政治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它可以有效地参与社会的公共空间,覆盖广泛的社会主体,对社会中的不同人群施加影响,将这种大众认同的价值观传达给社会成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推进,自由、自主的社会个体有着更加广阔的价值选择空间,但人们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面前容易走向迷失,丧失价值上的辨别力和判断力。现代性存在的价值隐忧也已雄辩地说明,如果坚守并信奉现代性所带来的部分价值观的话,人们不仅遭遇精神层面的危机,而且也将造成整个社会的“失范”(涂尔干语)和溃败。如果仔细地甄别,现代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潮并非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其中既包含能够使人们安身立命、社会良序和谐的价值观,也包括可以使人陷入“异化”,将社会引向溃败的价值观。通过政治性价值观的引导能够帮助人们在公共生活寻求合理的社会位次,激发他们在社会共同体中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分辨价值领域的真伪,指明价值选择的路向,提升人们对于价值观的辨识能力,以便我们作出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克服现代社会带来的价值危机和个人意义的失落。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独立的社会领域中对分化了的多元化的价值主体进行社会秩序整合与思想观念引导。与其他社会整合机制(如宗教、暴力、仪式等)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整合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通过对思想意识领域进行统摄、控制的方式来整合社会秩序是人类的一项文明设计,它摒弃了依靠暴力、战争等方式获取社会秩序的稳定,以一种更加隐蔽、经济的方式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以及统治秩序维护。它意味着要在意见不同、立场迥异和利益差距甚大的群体之间获取一致性,以认同社会的政治价值观,不再是通过你死我活的暴力和强制了,而是通过思想观念的影响达到社会成员自觉认同和自愿服从。 在传统社会,由于思想观念的一致性和总体性,广大社会成员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并无二致,人们无需考虑在社会领域中进行政治性价值观念的传输。但是到了近现代社会,当社会成为独立的场域并在其中形成分化的主体引发的价值多样化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获得了出场的社会空间也更加明确了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此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发生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现代社会分化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社会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价值观发生的社会场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场域中对分散的、多元的成员进行价值观上的整合与引导。从这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分野与政治价值观的引导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矛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社会分化与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基本问题分析_政治论文
社会分化与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基本问题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