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哲学视野中的共产主义图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图景论文,共产主义论文,视野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发表以来,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世界,但由于具体的历史因素,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的阐释往往只呈现了它的某个维度。在不同历史情景和特定维度的阐释,说明共产主义概念是多义性的,在不同的哲学视野中呈现出多元的图景。本文作为呈现共产主义概念多义性的尝试,在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上对共产主义概念进行新的理论考察后认为:1、在人与人关系的维度上, 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个性主义社会;2、在人与社会关系的维度上, 共产主义是公共主义社会;3、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上,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解的社会即生态主义社会。与此相应,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个性主义、公共主义、生态主义的统一。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个性主义社会
在传统的前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共产主义首先被理解为一种集体主义,但对经典共产主义学说的解读表明: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自由个性社会既个性主义社会,而集体主义(确切地说,联合主义)不过是个性主义实现自身的方式。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有个性的个人和阶级的个人”[1]的差别是本质性的。 阶级社会使人的个性不能普遍而充分地获得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消解阶级的运动则为人的自由个性的普遍实现创造了前提和条件,它所意指的社会图景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即个性主义社会。
1、共产主义社会是对阶级社会的消解
很多传统哲学家都认为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最好的选择:正如人有大脑和四肢之别一样,人类社会也必然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二分法。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却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辩证考察发现:有关阶级存在的天赋权力的说法纯属臆造,人类社会是由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的,也会从阶级社会进入到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二分法造就出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二分法,而这种二分法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在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段时走向消亡;阶级的消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人类个体获得普遍自由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号召消解阶级社会的理由是:在阶级社会中,人无法真正地创造自己的个性,因而不能作为真正的历史主体而存在。阶级即命运:“阶级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命运,使他们受它支配。”;[2] “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而处于这种关系中的。”[3] 阶级秩序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它把人的生活固定化了,规定着人的生活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生活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鱼夫或牧人,或者是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4] 阶级作为人的本质先于并规定着人的存在。相对于阶级来说,个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阶级分工的奴隶,而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统治阶级在统治他人时也被分工所统治着,他们只能在本阶级的范围内发展自己的个性。被统治阶级由于与自己的劳动生产资料分离,更是几乎没有创造自己个性的权力。同时,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使人和人的愿望相互消解,整个社会对于个人来说表现为巨大的异己力量。所以,阶级的存在与人的真正个性的存在是互相对立的。人要想普遍地作为有个性的个人存在,就必须消灭阶级,而共产主义正是消解阶级的运动。
2、后阶级社会是自由个性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后阶级社会。在消解了阶级以后,社会生活开始以个体为起源/目的/中心。个体不再是实现阶级意志的工具,而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发展自己的个性将是他们最重要的使命。但是个性主义决不意味着自我中心主义,而意味着有个性的个人的联合。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或自由个性社会。[5]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共产主义图景中,个体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6]显然,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 共产主义的核心是个性主义,或者说,个性主义的彻底实现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使人普遍地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是消解阶级的理由,也是规划共产主义蓝图的依据。可以称之为个体在共产主义图景中的优先性。对这种优先性。《共产党宣言》中有过特别的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那样一个联合体,在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 以前的社会总是在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个性之间设置了某种对立关系,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则是对这种对立关系的彻底消解。社会不再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而就是个体实现自己个性的地方,其存在的终极目的就是个体的自由发展。只有每个人都获得了自由的发展,才谈得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问题。虽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不可能完全消解,地球上所有人都加入到一个巨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在操作层面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如此被描绘的共产主义图景本身就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真正的人道主义必然落实为个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设计共产主义时是站在彻底的个性主义立场上,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自由个性社会。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公共主义社会
将Kommunismus和Communism译为共产主义表征着中国哲学界的一种倾向:主要从生产关系(尤其是所有制)的角度来理解共产主义。这固然没有错,但仅仅从生产关系角度理解共产主义就无法理解它的多义性。实际上,Kommunismus和Communism在德文和英文中的直接含义都是公共主义(联合主义),而公共主义这个概念更能言明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建立共产主义的目的是在全人类的范围内实现彻底的公共主义。以往的公共主义是以部落共同体和阶级共同体为本位的,具有无法克服的狭隘性。共产主义作为公共主义则是为所有人类个体而存在的。在这种彻底的公共主义社会中,所有人类个体都被当作目的性存在,正如所有人都必须把他人当作目的性存在一样,因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成全而非相互对立关系。进而言之,社会结构本质上是拥有结构而非占有结构,共产主义的本质就是在全人类范围内使拥有结构公共化。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等级社会中,社会结构表现为单向的占有结构,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占有着依赖这些生产资料的人,使后者成为实现他们生存计划的工具,而后者则被剥夺了对历史的设计权。共产主义作为公共主义则要求消灭这种单向的占有关系,代之以人类个体对生产资料的普遍的平等的拥有和个体间的平等拥有,以使人类个体成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这种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将在三个层面上实现自身:(1)所有制;(2)生产方式;(3)分配体制。 在所有制层面上,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制的消解将人类的生产资料总和交给联合起来的人类个体,以实现人类个体对生产资料的普遍拥有,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是个体所有制:“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许多生产工具应该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8] 与此相应的生产方式则是个体主义和公共主义的统一:(1)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生产力的总和,因此, 生产对于他们来说是自主的活动,而非异化劳动;(2 )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自由联合关系,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一起消失的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统治一服从二分法;(3 )由于生产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因此,每个人都是自己生产过程的设计者,生产变成了个体的自我创造和个体间的相互创造,其标志就是个体的社会角色的多样化:“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生活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鱼夫、牧人或批判的批判者。”[9] 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因此,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彻底的公共主义就必须考虑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之间的辨证关系,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当然,这里所说的主要指生活资料的分配。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能通过分配来实现的,其满足程度依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所以,共产主义作为公共主义社会并不排除竞争和由这竞争而产生的自我实现程度的差异。
上面的分析表明: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公共主义社会的存在目的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有实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因此,公共主义和个性主义在这里是统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用Kommunismus和Communism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未来的终极设计和对人的终极关怀。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生态主义社会
上面的讨论都是在人类学的层面上展开的,现在则必须进入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人及其社会都产生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必然意味着人与自然新质关系的诞生。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仅仅在人与人/人与关系的层面探讨共产主义是不少人在这个领域所犯的主要错误之一。他们在这样做时暗中假定了自然界可以无限制地满足人的欲望,忘记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致性,因而没有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 )既然共产主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的终结,那么,与此相应,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发生哪些根本变化?(2 )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的基础上的,但生产力能否无限制地发展呢?
事实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学说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被忽略。他们至少在以下层面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在共产主义时代的全新性质:(1)自然界不再作为盲目的力量与人们相对抗, 而是被联合起来的人们所认识和控制,成为人的自由创造的基础;(2 )人与自然界和解——随着人与人的对立关系的终结,人与自然的对立也失去了理由,二者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统一。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现象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0]在这里,最高层次的人道主义与最高层次的自然主义被当作一回事,而人道主义指以守护和成全的态度对待他人,因此,相应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然以守护和成全为特征。亦即,人道主义的实现不再意味着自然主义的被忽略乃至被践踏,而是自然主义的彻底实现——自然界不再被当作人类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而被当作自身即是目的的有尊严的存在。虽然马克思在这里由于时代语境的限制,还主要是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角度看问题,但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一个文本的内在逻辑来看,我们的上述论断是有根据的。证据之一就是马克思对私有制的批判:“所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片面,以至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所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才是我们的。”[11]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制的扬弃将超越这种占有的伦理学,代之以全新的逻辑和生存方式:“需要和享乐失去了自己的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12]显然,如果将上述话语中的逻辑充分展现出来,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乃是生态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随着人与人的生存斗争的停止而不复存在;正如人对他人不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一样,自然界对人来说不再被当作纯粹的资源仓库,而作为目的性存在而受到人的尊重;人对自然界的利已主义的暴力态度将被对自然界的亲近、守护、成全代替。这意味着: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而且体现在质的升华上——它不再仅仅是使自然存在转化为物质产品的能力,更是以审美的态度守护自然的力量。化征服为亲近,化统治为守护,化索取为相互奉献,乃是共产主义时代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人类个体把建设和守护地球之家当作自己的共同事业,这乃是共产主义向我们展现的美好前景之一。
既然共产主义社会是生态主义社会,那么,与此相应的人的需要也将会有质的升华。人的需要有多个层次:吃、穿、住等基本的物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守护家园的需要,等等。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出共产主义概念时人类的物质生活仍以匮乏为特征,也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至今尚未完全摆脱匮乏状态,经典共产主义学说和我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都着重强调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这固然没有错,但因此将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理解为一种超级市场主义就过于偏狭了。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1)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以丰盈而非匮乏为特征的,在此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已经不是如何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而是如何满足人高层次的追求;(2 )人的低层次需求(吃、穿、住、性)是受欲望驱动的,而人的欲望具有“欲壑难填”的特点,因此,如果不对人的欲望加以必要的限制,那么,任何社会都无法完全满足人的低层次需求(它可以无限扩张——二十世纪人的欲望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显然,这两点正是很多学者在理解共产主义学说时所忽略的。之所以会如此,除了受匮乏地域的特殊语意支配外(在第三世界),主要是受内蕴于现代性理论中的乐观主义支配:生产力可以无限增长,自然界能够承受人类任何程度的索取。从生态主义的视野来看,这种乐观主义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人所隶属的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只能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甚至使整个生态系统走向毁灭。同时,这种立场暗含着与共产主义原则正相反对的东西:不是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解,而是谋划如何最大限度地压榨自然界。这是对自然界的彻底的暴力态度,其根本特征是:“在决定对待自然的方式时,人类的欲望及其满足是唯一值得考虑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一种掠夺性的伦理学:人们可以不必顾及自然的生命及其内在价值;上帝明确地规定了世界应由我们来统治。”[13]二十世纪是这种掠夺性的伦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世纪:“人类正在贪婪地征服整个地球及其大气层,以强力方式谮取大自然的隐蔽的支配作用,并使历史进程屈服于统治地球的计划和安排。”[14]由此所造成的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精神灾难揭示人们:自然界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必须加以限制,对自然界的本质的看法也应相应地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共产主义决不意味着对人的消费欲望的无限制满足,而是建立在对人的欲望的必要的节制基础上的,同时,它最大限度地满足的是人高层次的需求——爱和被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与他人共同守护地球之家的需求,等等。人的需要的升华(如审美化)乃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在人的需要升华的条件下人和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马克思所设想的作为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获得实现。这意味着共产主义不仅仅限于人和人关系的层面,还必须把与人相关的自然界涵括于其中。它所造就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大同境界。
本文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性主义社会、公共主义社会、生态主义社会的统一,意在于揭示共产主义概念意义的丰富性。既然共产主义概念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那么,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社会实践就应以实现这种丰富性为目标。这就对共产主义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