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泉山学校 265400
在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重要思想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关键。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就是品德课。无论是《品德与社会》,还是《品德与法治》,这里都统称为思想品德课。
在结合课本,利用课本中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说教的同时,其实深入挖掘学生身边最常见的事例来进行思想教育最能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最能达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思想教育
德育主要是服务于生活,它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在低年级的品德课中,有很多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热爱花草树木等类似主题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同时课本中也会给大量丰富的图片,有蓄意破坏的案例,也有积极保护的提倡类。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些感觉都是离他们遥远的课本图片。
在教学中,从生活入手,图片的选择来自于生活,学生乱扔的垃圾、破坏的小区健身设备……当这样一组组来自于学生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格外熟悉却又被他们漠视的情景,一张张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最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从生活化入手,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由发散思维,对一些破坏性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学生的话匣子被顺势打开了,课堂情绪高涨, 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思想教育也水到渠成。
这种从生活入手进行说教,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事实证明,最有效的德育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身边的小事、细节进行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培养。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案例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在品德课中,有关于让学生了解公共场合讲秩序、文明排队的内容,单纯的说教就有些显得硬性灌输。这时候可以出示学生熟知的“到饮水机接水排队、上厕所排队、去超市购物缴费排队”等熟知的场景。可以选取一些表现好和不好两种类型的镜头,随手拍下来,让学生来进行判断,让他们说出优点、缺点。特别是把学生站队时三人并行、调皮打闹、前后磕绊的一些场景模拟表演出来,或者拍照做课件,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当孩子们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身影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全被集中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站队好的不用说,自然会好上加好;捣乱的学生看到自己破坏了路队的和谐,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此时不用厉声批评,身边的平常事就教育了他自己。
另外,在低年级的品德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情境模拟。通过游戏表演,情境再现,让学生根据情境判断:能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这时候能不能过马路?他这样对待小朋友对不对?这种游戏体验式教学,更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善于发掘身边的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可以利用的学生熟知案例的品德素材很多,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爱护同学,这样的教育题材都以用。在孝敬长辈主题中,利用“爸爸、妈妈夸夸好孩子”,让家长录制一段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来自自己父母的夸赞,夸赞如何懂事、孝敬长辈,会为此获得更多的动力,也更加认识到尊敬长辈是美德,其他学生也会纷纷效仿。把班级中同学互帮互助的微小镜头拍下,用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桌子超线”案例来说教,用这些真实的案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就比来自于课本上那些枯燥的图片更有说服力。如果说这些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素材是一个新鲜的果子的话,那课本中的图片就是被腌制后的果脯,它的一些营养成分要大打折扣了。
四、把德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行动手能力教育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所以各种动手能力都很差。而在品德教育中,再多的“保持个人卫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收拾自己的物品”之类主题的德育课程,学得再多,学生不会动手操作,教学效果也为零。在品德教学中,将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课相结合, 让学生小组间合作,相互交流一下如何收拾书桌里的学习用品,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相互帮助交流。在这种动手操作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将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使得学生将知识回归到实践中,能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规范自身的行为。将生活引入到教学中,把教学拓展到生活中,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知识无处不在,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要走到孩子们中间, 去听、去看、去发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实施体验式教学,把德育教育做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做到真正的“走心”。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画面中寻找答案,引起情感的共鸣,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感染,懂得做一个留意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有利于落实好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目标,实现育人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作者:方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思想教育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本论文; 案例论文; 德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