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课的重点与技术途径--“金蝉脱壳”两节教学比较个案研究_板书设计论文

观课的着力点及技术路径——以两节《金蝉脱壳》的教学对比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蝉脱壳论文,着力点论文,为例论文,路径论文,两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段时间听了两节课,一节是获全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课,一节是某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研讨课,上的都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第二课时。需要说明的是,研讨课是在观摩了优质课之后上的。对比两节课,能明显看出后者学习前者的痕迹。不过,某些环节的差异则透露出仿课教师的局限性,由于不能理解优质课执教者的设计匠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模仿当然也只能徒有其表。现选取这两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段进行对比阐释。

      片段一:第4自然段写作顺序的梳理

      【优质课】

      师: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了蝉脱壳时的情景,请大家轻声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有顺序地写清楚蝉脱壳的过程的?

      (生自读、思考)

      师:谁来说第一步?

      生:第一步是“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师:能不能简洁一点?

      生:背露出来了。

      师:再简洁,能只用两个字吗?

      生:露背。

      师:(板书:露背)非常好,一个动词加上蝉虫的身体部位就把第一步说得清清楚楚。下面几步,同学们也学着这个样子来概括吧。

      (生概括“钻头”“出脚”“抽尾”,动词用得不准确时师引导生看书,到文中找恰当的动词,师相机板书)

      师:作者按照(指板书“露背→钻头→出脚→抽尾”)这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了蝉脱壳时的情景。(板书:有顺序)

      【教研课】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一步一步把金蝉脱壳时的情景写清楚的。

      (生自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一步一步把金蝉脱壳的情景写清楚的?

      生:先是“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师:哦,第一步是“蝉背露出来了”。(板书:背)接下来呢?

      生:接下来是“头钻出来了”。

      师:(板书:头)说下去。

      生:然后是“六只脚出来了”。

      (师板书:脚)

      生:最后是蝉尾出来了。

      师:(板书:尾)作者就是按照(指板书“背→头→脚→尾”)这样的顺序,写出了蝉脱壳的情景。

      【对比评析】

      两位教师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都关注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前者根据学生发言最终板书的是“露背→钻头→出脚→抽尾”,后者板书的是“背→头→脚→尾”,之所以有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教师确定的目标不同。第一位教师的设计指向语用,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梳理写作顺序的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因为有顺序、用词准正是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是学生在后面的仿写环节要实践的写作方法。正因为如此,这位教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时,引导他做到简洁的同时,还要求加上准确的动词,以此为示范,对接下来的发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第二位教师则只停留在对内容层面的理解,所以仅仅要求学生将蝉虫出壳的部位按序排列。看似差不多的环节,折射出的却是不同的教学理念。

      片段二:对蝉虫“出脚”一句的处理

      【优质课】

      出示: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

      师:(指读这句话)这句话写得很简单,只说“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在第4自然段开头,也有个词是形容整个身体的,哪个词?

      生:抽搐。

      出示: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师:同样是写蝉的身体在动,为什么一开始用“抽搐”,这里用“活动”呢?

      生:“抽搐”感觉蝉虫很难受,而“活动”就显得轻松多了。

      生:蝉虫刚开始脱壳很艰难,所以要“抽搐”拼命挣扎,等大半个身体出来后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所以可以悠闲地“活动”。

      师:是啊,同样是写蝉的身体在动,作者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写出了蝉不同的状态,多准确啊!

      (板书:用词准)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这两句话,体会蝉身体的不同状态。(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教研课】

      教师在教学金蝉脱壳的过程时,抓住了与“背”“头”“尾”相关的句子,对描写“出脚”的句子毫无涉及。

      【对比评析】

      金蝉脱壳的过程中,“出脚”一句是最简单的,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很多教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感受“露背”时的快,品读“钻头”时的比喻,体会“抽尾”时的一串动词,而“出脚”这句话没什么可讲,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像上面第二位教师一样不去涉及。第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旧紧扣“体会用词的准确”这一目标,敏锐地捕捉到“抽搐”和“活动”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脱壳阶段运用不同的动词,正是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并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体会。对于很多教师喜欢大讲特讲的比喻句,优质课教师则是重在朗读,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喻句已不陌生,再纠缠于本体、喻体没有必要。学生会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不易发现的多引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才是基于儿童的教学。

      片段三:第5自然段内容结构的梳理

      【优质课】

      

      【教研课】

      

      【对比评析】

      两位老师一个用框架图,一个用列表,虽然形式不同,但都给学生提供了梳理文脉的载体,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读一读、填一填,有利于全员思维发展。但细细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使用图表的目的不尽相同。第一位教师在学习第4自然段后提炼出本文的写作特色:有顺序、有详略、用词准。在第5自然段教学中,呈现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要求学生自读,借助框架图梳理文脉;利用框架图形象、明晰的特点,准确把握文章详略安排。而第二位教师使用表格的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了梳理文脉,教师教学还是偏重于内容的理解而非能力的提升。

      【观课建议】

      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非常渴望能得到学习、提升的机会,上述课例中的第二位教师就有很强的学习意识,同时也有自己的思考,不是“拿来主义”、照单全收,这一点值得肯定。问题是,很多老师在观课的时候,仅仅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学习的效果就打了折扣。

      观课该在哪里着力?怎样着力?

      一、着力于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

      教师观课应该有整体意识,上述课例中,优质课执教者就将第4、5自然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第4自然段的品读中提炼写法,在第5自然段的学习中验证写法,在最后的教学环节还要运用写法,其教学始终指向“语用”。观课教师如果只关注单个的教学环节,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没有发现前后的关联,那么,即使学也只是形似罢了。

      观课教师要看执教者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旧知识,并激活旧知识;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对新内容的巩固;设计哪些形式的练习,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观课切忌零打碎敲,如果只关注单个教学环节的创意,向这节课学导入,向那节课学练习设计,如此组装出来的课并不会产生强强联合的效应,反而成了一盘“大杂烩”。

      二、着力于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向的教学目标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果观课的时候只看到现象,没看到现象背后的目标指向,这绝对是观课着力点的虚浮和偏差。上述课例中,第5自然段的教学,图、表的不同使用,正是因为教研课教师未能理解优质课教师教学方式指向的教学目标。不明白教师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先于教学方式的选择,选择何种教学方式绝不仅仅是为了创新、有趣,更是为了达到目标。因此,观课教师如果不思考执教者教学方式背后的目标指向,最终当然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课时也是学了皮毛,丢了灵魂。

      导入时的词语复习仅仅是为了词语认知的积累吗?每一次读书都有什么不同的目的?说话练习是为了加深文本感悟还是训练观察、表达能力?……观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明白“所以然”,才能观得课的精髓。

      三、着力于观察教师教学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很多专家、学者对比中国式观课和日本、西方国家的观课,发现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日本、西方国家教师观课时研究的是学生,而中国教师观课时关注的是教师。尽管近年来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之观点已经为大家认可、接受,但由于习惯的影响,教师观课时目光还是更多地停留在教师身上。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语用能力发展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什么作用、起到多大作用,这应该是观课的主要着力点。观课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在执教者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的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如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观课时用心观察教师教学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判断哪些教学行为是有价值的,是可学的。

      总之,找准观课的着力点,这样的学习对教师提升业务技能才能有真正的促进。

标签:;  

看课的重点与技术途径--“金蝉脱壳”两节教学比较个案研究_板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