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的着力点及技术路径——以两节《金蝉脱壳》的教学对比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蝉脱壳论文,着力点论文,为例论文,路径论文,两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段时间听了两节课,一节是获全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课,一节是某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研讨课,上的都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第二课时。需要说明的是,研讨课是在观摩了优质课之后上的。对比两节课,能明显看出后者学习前者的痕迹。不过,某些环节的差异则透露出仿课教师的局限性,由于不能理解优质课执教者的设计匠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模仿当然也只能徒有其表。现选取这两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段进行对比阐释。 片段一:第4自然段写作顺序的梳理 【优质课】 师: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了蝉脱壳时的情景,请大家轻声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有顺序地写清楚蝉脱壳的过程的? (生自读、思考) 师:谁来说第一步? 生:第一步是“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师:能不能简洁一点? 生:背露出来了。 师:再简洁,能只用两个字吗? 生:露背。 师:(板书:露背)非常好,一个动词加上蝉虫的身体部位就把第一步说得清清楚楚。下面几步,同学们也学着这个样子来概括吧。 (生概括“钻头”“出脚”“抽尾”,动词用得不准确时师引导生看书,到文中找恰当的动词,师相机板书) 师:作者按照(指板书“露背→钻头→出脚→抽尾”)这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了蝉脱壳时的情景。(板书:有顺序) 【教研课】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一步一步把金蝉脱壳时的情景写清楚的。 (生自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一步一步把金蝉脱壳的情景写清楚的? 生:先是“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师:哦,第一步是“蝉背露出来了”。(板书:背)接下来呢? 生:接下来是“头钻出来了”。 师:(板书:头)说下去。 生:然后是“六只脚出来了”。 (师板书:脚) 生:最后是蝉尾出来了。 师:(板书:尾)作者就是按照(指板书“背→头→脚→尾”)这样的顺序,写出了蝉脱壳的情景。 【对比评析】 两位教师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都关注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前者根据学生发言最终板书的是“露背→钻头→出脚→抽尾”,后者板书的是“背→头→脚→尾”,之所以有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教师确定的目标不同。第一位教师的设计指向语用,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梳理写作顺序的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因为有顺序、用词准正是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是学生在后面的仿写环节要实践的写作方法。正因为如此,这位教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时,引导他做到简洁的同时,还要求加上准确的动词,以此为示范,对接下来的发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第二位教师则只停留在对内容层面的理解,所以仅仅要求学生将蝉虫出壳的部位按序排列。看似差不多的环节,折射出的却是不同的教学理念。 片段二:对蝉虫“出脚”一句的处理 【优质课】 出示: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 师:(指读这句话)这句话写得很简单,只说“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在第4自然段开头,也有个词是形容整个身体的,哪个词? 生:抽搐。 出示: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师:同样是写蝉的身体在动,为什么一开始用“抽搐”,这里用“活动”呢? 生:“抽搐”感觉蝉虫很难受,而“活动”就显得轻松多了。 生:蝉虫刚开始脱壳很艰难,所以要“抽搐”拼命挣扎,等大半个身体出来后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所以可以悠闲地“活动”。 师:是啊,同样是写蝉的身体在动,作者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写出了蝉不同的状态,多准确啊! (板书:用词准)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这两句话,体会蝉身体的不同状态。(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教研课】 教师在教学金蝉脱壳的过程时,抓住了与“背”“头”“尾”相关的句子,对描写“出脚”的句子毫无涉及。 【对比评析】 金蝉脱壳的过程中,“出脚”一句是最简单的,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很多教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感受“露背”时的快,品读“钻头”时的比喻,体会“抽尾”时的一串动词,而“出脚”这句话没什么可讲,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像上面第二位教师一样不去涉及。第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旧紧扣“体会用词的准确”这一目标,敏锐地捕捉到“抽搐”和“活动”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脱壳阶段运用不同的动词,正是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并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体会。对于很多教师喜欢大讲特讲的比喻句,优质课教师则是重在朗读,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喻句已不陌生,再纠缠于本体、喻体没有必要。学生会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不易发现的多引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才是基于儿童的教学。 片段三:第5自然段内容结构的梳理 【优质课】标签:板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