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信息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所谓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所谓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那部分需求。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便达到了平衡。
供求定理适用于任何商品。会计信息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公共物品”。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正是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会计信息这一公共物品的有效配置。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相互制约,具体形成了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及相应的内容。本文仅对此作一些的探讨。
一、会计信息的供给
会计信息的供给者即会计信息载体。在会计循环过程中,诸如凭证、帐簿都可作为会计信息的载体,但它们是为最终编制财务报告服务的,只是一种中间过程的载体,起着媒介和传递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供给者是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可分别获得他们所需的决策信息。但是,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完整的。具体的说,阻碍会计信息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1.在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任何有关企业的商业秘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信息,企业都不愿公开披露,如产品成本信息、关于未来理财计划的信息、新产品开发和新项目投产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公布于众,必然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实力,损害企业及其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对这类信息,企业一般都予以保密。
2.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这里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搜集、整理、披露信息时所付出的代价;效益是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显然,只有那些效益大于成本,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企业才有可能对外披露,但这一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成本和效益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具体应用中如何把握这一界限?如何准确的加以计量?
3.如果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说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差、未来发展前景暗淡,那么企业在披露时就要慎之又慎。因为,这样的信息会降低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影响企业的现实和未来利益,给企业带来诸如筹资等方面的困难。
4.财务报告本身的局限性也限制了会计信息的供给。例如,历史成本计量、货币计价、权责发生制确认等。同时,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也给财务报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都使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决策者的要求,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二、会计信息的需求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非人人都需要,也并非人人都意花时间去研究和分析,从理论上讲,只存在着利益上的相关性,人们才会去关、分析企业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会计息和其他的相关信息。具体的说,会计信的需求者包括以下几方面:
1.投资者。投资者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由于向企业提供了承担经营风险的资本,并享有收益权和剩余资源的所有权,而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
作为投资者,要通过会计信息评估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企业的盈利能力,了解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情况等。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投资者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环境下,投资者通过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将作出购买、持有或抛售企业股票的决策。相反,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健全、股票的自由转让、抛售存在着种种障碍,因此投资者更为关心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
2.债权人。与投资者不同,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即企业是否能按期足额的偿还本息。对于短期债权人,由于期限较短,风险也较低,他们关心的是企业短期内的偿债能力。对于长期债权人,由于期限较长,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因此,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相关的其他方面同样是长期债权人关注的重心,如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营运状况、未来发展前景等。
3.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有双重身份,既是国民经济有计划运行的宏观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们要通过信息进行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掌握社会资源的流动情况并评估资源利用效率,了解企业各种税金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了解某一特殊行业或重点行业的情况,并据以制定有关的方针政策等。
4.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制定重大的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进行财务预测和预算,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很显然,他们需要借助会计信息完成这些职能。
5.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同样需要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现实风险和发展潜力等。为此,他们要阅读和分析财务报告,了解和获取财务信息,从而坚定他们为企业服务的信心。
6.其他信息使用者。除上述之外,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还包括顾客、供应商、财务分析和咨询机构、社会公众和社会机构等。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关注着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三、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
商品市场和产品市场一样,人们也希望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相互平衡,但事实上,这一点很难做到,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
1.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了单一供给对应多种需求的局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仅以一套财务报表来满足所有的信息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财务报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因此,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将被限制在这一“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之内。由于通用财务报告信息容量有限,不可能详尽的提供所有的信息,因此,它只能针对“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需求”。在此之外,就很难得到满足。
2.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必将有所侧重,很显然,会计信息主要是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而对于其他信息使用者,由于他们与企业的利益关联性较小,也较为直接,因此,他们的信息需求对企业不具有强制性,企业只有在满足其他使用者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考虑他们的需求。
3.各信息使用者的地位不同,使得各自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在投资者中,非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由于人数少、投资关系直接,其信息的需求会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除董事会成员和少数大股东外,其他的广大股民在所获得的信息,只限制在通用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又如,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这部分信息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大额债权人来说,通常会在财务报告之外,再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
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尽量满足所有信息需求呢?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企业外部的,也无论他们的利益和地位如何,只要他们同企业的利益相关,就会存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是属于公司不可控因素。既如此,我们可以把会计信息的需求看作一个常数,那么,引起会计信息供求不平衡的因素就主要在于会计信息的供给了,问题的解决也要从这方面着手。在目前,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打破传统的只立足于过去,而忽视未来交易和事项的会计模式,改进确认基础,计量方式、计价方法等,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增加信息容量,如非货币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关于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关于企业风险和不确定的信息等。同时,可考虑增加一些新的财务报告,如增值表、财务预测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等,从而使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完整。
2.正确界定保护商业秘密和披露财务信息的界限。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能否从稳健性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披露企业的资产运行状况和获利能力;二是成本核算资料是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还是应作为财务信息予以公开,成本核算资料属于企业内部核算资料,主要供企业内部管理者使用,但在我国目前,若将成本信息笼统的归纳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予以保护,则必然会使国家削弱对成本的管理。因此,国家应该加以规范,明确企业哪些应予公开,哪些信息予保密,使企业真正做到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公开其财务信息。
3.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管束,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如应尽快出台《具体会计准则》、《证券法》及《证券交易法》,对信息披露作出明确的规定,堵住各种问题产生的漏洞,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公允、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