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我与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探_化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的“我与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与论文,新课改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化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与化学”活动是以展示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它提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科学探究”精神,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领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潮流,是我市化学教育的创新活动。

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如何开展“我与化学”活动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的体会。

一、把握教学时机,寻找活动生长点和结合点

新课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知识面广,与化学知识联系尤为紧密。去年我校初一级综合实践课开设“火灾与消防”“吸烟与健康”“创建绿色家园”等专题,其中的化学知识把初一级的教师难住了。于是,我们化学科的老师就主动承担了相关课题,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笔者主要负责“火灾与消防”专题。

〔个案1〕火灾与消防

由于初一学生还没掌握化学知识,因此要做好化学启蒙教育。化学启蒙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活动中,我先播放一段火灾现场的录像,然后问:“什么是火灾?”学生们答:“火灾就是着火啦!”“是烧起来啦!”我告诉学生,如果用化学语言来描述火灾,其本质就是发生了燃烧的化学反应,并进一步问:“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探究1 燃烧的条件

(1)提出问题: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发生燃烧?

(2)猜想与假设: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要有燃烧的物质,要引火(引燃),要有空气……

(3)实验验证:分组实验,完成下面三个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比较。

序号

实验材料

操作现象 结论

实验一

蘸酒精的棉球

夹取棉球,放到酒精

蘸水的棉球 灯火焰上片刻

实验二

未罩的蜡烛 点燃两支蜡烛,用烧

罩住的蜡烛 杯罩住其中一支

实验三

木筷子 夹取筷子和木炭棒,

木炭棒 在酒精灯上点燃

(4)解释与结论:归纳燃烧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思与评价:实验结果和猜想是否吻合?实验搜集到的证据是否足够?

(6)表达与交流:我的结论是这样的……你是如何探究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经过探究1,学生基本掌握燃烧的条件应当有:(1)可燃物,(2)火源,(3)空气(氧气),并初步感知如何去研究一个问题。然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后面两个问题——火灾的发生及消防知多少?开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便引导他们模仿“探究1”先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结果提了不少问题,但解决的不多。我又指导他们按问题分成若干小组,并分工行动: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到社区、派出所调查等。经过一周的整理,同学们交来了几份打印整齐的报告,几乎都是网上下载的关于火灾的现场报导以及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还附了一些照片,也算是图文并茂了。他们以为这样会拿高分。但在阶段性小结时,我告诉大家,我们探究的重点不在于火灾带来了什么后果,而在于火灾为什么会发生。最后,我鼓励学生,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都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你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经过鼓励性的教育,学生意识到活动的重要性,决心重新调查研究,还设计了调查方案。在第二次的研究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化学名词和化学知识,教师除了提供相关知识外,还鼓励他们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他们开始还是有些别扭,后来就主动找高年级的同学做朋友,主动提出要求与高年级同学一起到实验室做“燃烧与灭火”实验;为了搞清楚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还向学校保卫干部借来灭火器研究。为了调查市民消防知识知多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上街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人不愿配合他们的活动。当他们开始有点泄气时,教师又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多想方法。于是有同学提议到公园去,那里的人们较悠闲,但马上又遭反对:进公园要买门票啊。又有人提议到家长的单位去,到同学的家里去……终于,点子越来越多了,同学们豁然开朗,发出的1000份调查问卷如期收回900份,他们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历经六周的调查研究后,同学们完成了很有科普知识的调查报告,如:“灭火不如防火,防火应从身边做起。”“火灾的烟雾比火本身还更危险,火灾中的绝大多数人并非死于高温烘烤或火烧,而是丧命于火灾时的烟雾。这些烟雾除可能含有CO、HCl、HCN等外,还存在有氮氧化物、硫化物、氨、光气等有毒和刺激性气体。它们被人吸入后即表现为中毒性呼吸道炎、肺炎,甚至是肺水肿。难怪爸妈说火灾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原来是防止烟雾和微粒碳进入呼吸道。”“灭火也要讲学问,要针对不同的火选择不同的灭火器,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经验交流会上,同学们滔滔不绝地介绍本组成员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酸甜苦辣,他们认为主动参与,学会沟通与合作非常重要。同学们还说,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化学知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我与化学”活动并不只是在初三以上年级才能开展的,在低年级也能开展这项活动。

二、贴近生活实际,使活动成为化学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为开展“我与化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高中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可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选题切忌太大、太深,要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只有选题合理,才能使学生保持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想办法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两年来,笔者先后带领学生进行了15个专题的探究。这些专题均属于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关注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知多少》《家居污染》《烹饪中的化学》《居民饮水面面观》等等。这些专题非常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感知并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专题的调查研究,学生基本懂得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运用已有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立足课堂,使活动为化学教学服务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可作为“我与化学”活动课题。如学习《卤素》时,对漂白粉、加碘盐进行研究学习,能加深对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学习《氮族元素》,开展“汽车尾气调查”“吸烟有害健康”等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氮氧化物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让学生动手制作原电池,可在活动中探究原电池的形成要素及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或动手探究,效果比教师在课堂讲演还要明显。

此外,属于知识性介绍的教学内容,如果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尤为显著。如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七章《合成材料》,教学要求属A层次。但这节内容信息量大,与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及科技知识密切相关,且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阅读理解和归纳整理等能力,因此本章教学可以采取活动评价的教学模式。笔者就与备课组长一起设计并实施了这一章的活动教学方案,在学校的教学开放日展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投入,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有95%以上的老师对该节课的评价为“优良”。

〔个案2〕《合成材料》教学活动设计

(1)学生课前活动(有关材料于课前一周发给学生)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负责一个项目,上课时展示。根据资料准备情况及展示情况进行评分,作为本章测验成绩。

项目组数 要求

收集塑料制两组 收集你所知道的塑料制品(尽可能

品和图片多),每人不少于2件。如找不到实

物,可用彩图,每人不少于3幅

塑料制品分 用图或幻灯片小结塑料的分类、性

类及用途能、用途

收集纤维制 收集你所知道的纤维制品并进行

品或样板分类,说明性能和用途,可用实物

投影或幻灯片展示

收集橡胶收集你所知道的橡胶制品的实物

制品或图片,说明其性能和用途,用图示

法进行分类

如何识别不

同塑料及不 现场演示

收集功能高 收集有关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实物

分子材料或资料、图片,并对其进行分类

收集复合收集有关复合材料的实物或资料、

材料图片,并对其进行分类

展望新型收集资料,发挥想象,展望新型材

材料的发展 料的发展前景

辩论(或小 两组 分正、反两方,各找资料进行阐述

品):使用塑(或以小品形式展演)

料的利与弊

思考题:(每组必做)

①什么叫材料?你认识哪些材料?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各有何性能和用途?(用图示法表示,由一个小组负责展示)

②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指的是什么?请举出身边的常见用品,指出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③怎样鉴别不同的塑料制品和不同的纤维制品?

④你知道有哪些特殊性能的塑料、橡胶吗?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⑤“白色污染”已成为对不可降解的废弃材料污染环境的代名词。如果你是科研人员,你会对已有的“白色污染”如何治理?并请对以后合成材料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

⑥功能高分子材料有哪些?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材料?

⑦复合材料又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优点?

⑧展望21世纪,谈谈你所知道的未来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如果让你选课题研究新型材料,你会选哪方面的材料?

(2)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若让“我与化学”活动立足于化学课堂,成为教学工作中一个自觉的行为,使之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样更能体现出“活动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价值,并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式学习,实现学习的革命。

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造广阔活动天地

成功开展“我与化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搜索教育资源,为学习活动的开放创设良好条件。教育资源除了网络、图书馆(校内外)、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外,还可根据学校的情况开设校本教材和地方教育资源。例如,进行“东晓南路的开通对我校空气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时,我们就充分利用区环保局在我校建立的环境监测站,获取更多分析数据;在研究“家居环境污染”时,需要对刚装修完的房子进行实验测试,我们就组织学生到学校对面的晓港中马路幼儿园,对刚装修完的教室进行测试;在开展“烹饪中的化学”活动时,又到学校饭堂进行实验研究,同学们戏称为“厨房化学”。除此以外,社区、家长、教师、学生等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或教学基地。可以说,教育资源并没有固定的范围,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挖掘,化学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

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生活和社会具有广泛的联系。如果我们注意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就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了解生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积累知识。“我与化学”学习活动的价值引导作用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选择研究课题,开展合作,加强沟通,培养协作精神。另外,通过协作,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评价的平台。因此,在“我与化学”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互评或个体互评)和自评,或请家长和专家等参与评价,可使评价更加人性化,更好地实现评价的效能。

在开展“我与化学”活动过程中,笔者注意经常调整评价方案,努力做到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感受,重视学生除知识以外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如合作精神)的培养;做到既有统一评价标准,又有差异评价;做到评价多元化,使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全面。

〔个案3〕发现学生“闪光点”

在进行《居民饮水面面观》的调查活动中,有位叫小张的同学,由于平时爱“调皮捣蛋”,在分组分工时,很多同学怕影响小组的评价结果都不愿意与他同组,最后只好由教师根据各组人数安排他到某活动组。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在多次外出调查的过程中,他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善于与市民打交道,大胆提出种种调查问题,还乐于为大家服务,跑前跑后,从设计路线、找公交车到解决中午的快餐都是他踩点的,采集的饮水样品装满瓶瓶罐罐,他总是主动搬运。教师及时抓住他的优点,多次给予表扬,使他受到很大的鼓舞,平时“调皮捣蛋”的行为也改变了,并且学习进步很大。在结题汇报时,大家都肯定他很能干,表示以后很愿意与他合作。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交个人总结,但综合各方面评价,教师给他“良好”的总评。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把握好评价尺度,挖掘学生的素质潜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张扬其个性,凸显“闪光点”,那么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向生本。

标签:;  ;  ;  ;  ;  

新课程背景下“我与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探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