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预防校园女生暴力行为,学校应和家庭、社会协同工作,建立预警机制,采取必要措施,制定相应制度,依法依规做到有效预防。本文六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了几点措施,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性。
关键词:学校 预防 校园女生暴力 做法
校园女生暴力行为已不止一次地走进公众视野。就在2018年9月14日,一所中专的婷婷(化名)被她的闺蜜小丽(化名)伙同另外两个好朋友骗至宾馆进行了长达两天的施虐。她们逼迫婷婷吃烟头、喝烟灰水,并当着其他同学面殴打婷婷,当老师调查时还掩盖事实,使婷婷身心倍受摧残。诸如此类的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教师暴力手段惩罚学生的影响、网络传播与模仿心理的暗示、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冷热暴力的影响、学校的选优性教育使学生失去成就感,不断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等。
警惕校园女生暴力,关注花季少女健康成长,是每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和家庭、社会协同预防校园暴力,建立预防机制,采取必要措施,制定相应制度,依法依规做到有效预防。
一、加强学校的正向宣传引导作用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要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宣传引导,使校园女生自觉远离暴力、杜绝暴力。学校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校园女生和心理健康,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对恶性事件的不正确解读,教会正确对待同学间的摩擦矛盾,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人际关系。对于不可避免的暴力倾向,要学会巧妙化解,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帮助校园女生合理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特别针对校园女生中的早恋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形式,使其能自我正确认识,并做好心理疏导和排遣工作,鼓励其多参加户外运动、体育竞技和语言交流活动,培养积极良好的业余兴趣。
二、搭建必要的沟通平台
校园女生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是青春期少女尚未完成自我认知,接受信息偏颇。因此合适的沟通平台,能让女生诉求得到满足,使其尽可能地了解基本的法律道德常识,杜绝暴力意识形成。我校创造性成立的“女生工作中心”,协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为校园女生提供了倾诉的场所,让其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同时能及时发现女生之间矛盾的苗头,给予疏通。即使有不可预防的暴力产生,也可以通过沟通,让施暴者认识到错误,得到必要的惩罚,让受暴者心理得到治疗,尽可能地消除因暴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关注校园女生暴力中的隐蔽性
相对于学校男生中的肢体暴力,校园女生暴力大多带有很强的隐蔽性,表现为受害人被集体孤立、或被冷嘲热讽、或被取绰号、或被带到不为人知的地方遭受侮辱等,这些方式都有很强的隐秘性。因此学校要特别关注女生中出现的受排挤现象,关注心理或行为异常状况的女生。我校采取的措施是各级安全员和情绪管控员主动询问了解情况,对隐性暴力的加害人和受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提供协作机会,培养健康的人际沟通能力,增进友爱互助感情,引导女生将精力转移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四、积极引导女生远离媒体暴力
针对当前大众媒体中的暴力行为对在校女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尽可能创造干净安全的环境,开设“绿色”电子阅览室,屏蔽过滤不良信息;严禁在校园拿手机,保护校园女生远离大众媒体中的暴力污染;推荐学生观看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优秀读物。尽可能让校园女生远离媒体的不良影响。
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预防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发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通过政教处和安教科,配备专业的安全防护人员,在各班级设置“安全员”和“情绪管控员”,对苗头性群体事件、意外事件加强监管和预防,尽力将暴力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学校通过加强进出口的监管,加强监控,为学生的健康人生保驾护航。同时充实学校心理生理咨询室师资,加强心理辅导培训工作,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六、加强法制教育
目前在处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时,多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侧重用道德教育和行政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这导致了法律对青少年警示作用的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经常聘请县域内司法人员,经常性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案例展示活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学习法律常识,加强自身权益保护,使其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用法律的标准要求自己。
学校理应帮助学生最大限度预防校园暴力;同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要尽可能利用有利因素,加强教育和宣传,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未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当然,除了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管理外,对其进行预防还需要整个社会为之努力,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马思思 中小学校园极端暴力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08)。
[2]王娟 试论女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论文作者:崔文贤 宋连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女生论文; 暴力论文; 学校论文; 校园论文; 心理论文; 学生论文; 使其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