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独立指标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评价标准论文,评价体系论文,独立论文,指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7 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34(2004)01-0080-08
一、评价体系概述
小康是我国人民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概念,是生活水平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特定阶段。为监测和评价小康的实现进程,90年代初国家统计局制定并颁布了《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其中包括的五大项内容和16项指标构成了现有的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充分肯定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又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是由于现有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和标准值的确定是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的,不免存在标准较低、指标描述的范围不够全面、可比性差等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康的评价标准也应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原有的指标体系已不能再对其发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反映历史进步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指标评价体系,逐步明确小康内涵,用以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在小康社会新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指标方案选择、指标相关性处理方法和进程评价方面做一些探讨。
二、指标的确定和独立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设计的原则
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资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是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生活环境改善和社会进步程度为目的的,所以新的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依据小康内涵,在满足高度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等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基础上,还应秉承和延伸已有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预选
“小康社会”最初是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于1984年3月由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的。从小康生活水平的涵义可知,小康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概念,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国际上对现代化问题的学术理论研究由来已久,相应的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层出不穷,观点各异。考虑到共性和特性原则,在制定新的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时,我们以原有的指标体系为蓝本,并借鉴一些国内外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如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评价指标),综合考察多个宏观指标,力求全面、符合国情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提炼出部分信息,形成了基本的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社会进步、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生态环境与卫生七大指标类型34个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物质生活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城市平均每人拥有铺路面积,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部数;社会进步指标包括:城镇化比率(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基尼系数,R&D(科研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精神生活指标包括:电视机普及率,每百人每天报纸份数,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消费性支出比例;人口素质指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体育达标率,大学入学率,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指标包括:失业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占GDP比重,每万人中刑事案件立案件数;生态环境与卫生指标包括:每万人绿地面积,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废水处理率,每千人医生数。
依据指标的设计原则,参考国际相关研究,在查找数据过程中又根据指标数据的可得情况,对以上指标进一步缩减,剔除了那些鉴别力、代表性、可比性和时代特征不强以及可观测性不强的指标,例如:电视普及率1980年为11.9%,到了1999年已经达到100%(注:文中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世行发展指标》、《国际统计年鉴》。),可见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电视机作为家庭生活必需品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已起不到衡量人民文化娱乐方式发展的作用,无论从功能、鉴别力还是时代意义上讲,都应将其剔除,但由于在此方面的量化指标缺少的缘故,只能选取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消费性支出比例代之;再例如,体育达标率的确可以体现大众身体素质的情况,但与婴儿死亡率比较还有缺点:一是国家间的可比性差,二是婴儿死亡率还可以反映整体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更综合的代表意义,所以这里予以剔除。另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是随着近年来政府调整传统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建立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应运而生的;还有大学入学率是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变得更有统计意义的。但这两个新的预选定指标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指标有着很好的选用价值,但数据的统计时间较短,我们在做研究时没有采用,相信随着保障制度的推行和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它们是可以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的。经过上述过程我们得到了预选定的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预选定的指标评价体系
(三)独立评价体系的建立
1.指标的确定
涉及社会和经济现象的评价指标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而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中的相关性会造成指标间的信息重叠,尤其高度相关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性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整个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基于此我们搜集到表1中预选定指标的1980,1985,1990-2001年的年度数据,经过标准化消除量纲影响后,对预选定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分析。(鉴于篇幅,相关系数矩阵从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A[,1]几乎与所有的指标相关度都很高,这也在预料之中,毕竟其他指标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增强。
A[,3],A[,4],A[,5]和A[,6]之间的相关显著。A[,3]和A[,4]相关系数为0.992,A[,5]和A[,6]的相关系数为0.997。A[,3],A[,4],A[,5]和A[,6]分别与A[,1]的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A[,3]和A[,1]的相关系数竟高达0.999。其他的大部分指标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采取限定一个相关度底限(如0.8),而把与主要指标(如人均GDP等)的相关度大于0.8的指标剔除掉的话,那么剩下的指标将寥寥无几。而指标过少的评价体系根本无法反映整个小康社会进程的方方面面,也不能描述社会各个领域孰强孰弱,也就没有安排工作重心的依据,所以不能采用将所有的相关程度高的指标都剔除的方法。
我们采取对反映相同或相似信息的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程度高带来的矛盾。具体方法如下:
(1)将[(A[,3]*城镇人口比重+A[,4]*农村人口比重)/A[,21]]作为一个指标来综合反映物质生活中收入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双重信息。
(2)将(A[,5]*城镇人口比重+A[,6]*农村人口比重)作为一个指标综合反映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善情况。
另外,出于综合考虑,还保留了A[,1]、A[,2]、A[,10]、A[,17]、A[,22]和A[,24]几个指标,依据可比性原则和实际国情剔除了其余指标。这样以上指标就组成了最终确定的新的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在此重新编排指标代码,如表2。
表2 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
我们又对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未组合指标前相关程度很高的一些指标,组合后相关度明显下降。例如,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是小康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两个宏观监测指标。基尼系数反映了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度,恩格尔系数则通过分析消费结构来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的富裕程度。我们就指标组合前后它们与一些指标的相关系数做了相关分析,见表3、表4。
表3 指标未组合前的相关系数 (指标代码见表1)
表4 指标组合后的相关系数 (指标代码见表2)
从上面相关分析表可以看出,组合前后的指标相关性比较,后者有显著改善,这个信息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相关性带来的信息重叠,其他指标间也有同样的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这样通过指标组合的方法尽可能消除了指标间的相关性,而增强了独立性。
2.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通过以上指标相关性分析,我们认为其他指标均与人均GDP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我们可以合理确定人均GDP的标准值,则可以确定在既定的人均GDP水平下其他指标应达到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确定指标标准的原则。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如果中国的人口按200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7.58‰增长,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将是2000年的1.16倍,人均GDP将是2000年的3.44倍。而2000年的人均GDP为7078元,按1995年不变价美元折算为793.68美元,那么到2020年人均GDP应为2730美元。依此标准,我们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内查找出1960年以后实现此标准的9个国家,分别是韩国(1976)、泰国(1995)、马来西亚(1989)、葡萄牙(1961)、匈牙利(1971)、墨西哥(1978)、南非(1964)、巴西(1971)和智利(1989)(注:其他国家和地区或是1960年以前达到此标准,至今时间过远,不具借鉴意义;或是至今仍没有达到,故不选取。)。通过查找以上国家相应年份的指标数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其他指标的标准值。但是还应认识到有些指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如婴儿死亡率,以上国家相应的年份数值的平均数是50.8‰,与现在各国情况相比,此数值是非常高的,这是因为70、80年代的医疗水平和人口素质远不如今天,故不能按此标准来确定我们的标准值。再如,R&D占GDP比重,是90年代后开始出现的统计量,就无法借鉴上述9个国家相应年份的数据。具有以上情况的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我们将参考国内外目前的发展状况和一些研究成果给出。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分别确定了独立指标评价体系涉及到的18个指标的标准值,如表5。
表5 指标标准值
三、新指标体系下进程的综合评价和预测
(一)进程的综合评价
在小康进程的评价方面,我们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合理性。有些逆指标,如
也需要做同样处理。
(2)将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在此,我们采取极差标准化,令B[,it]表示前述指标的年度值,若令C[,it]表示极差标准化后的值,那么C[,it]=[B[,it]-min(B[,it])]/[max(B[,it])-min(B[,it])],其中i=1,2,…,12。t=1980,1985,1990,1991,…,2000,2001。
(3)为体现指标间不同的重要程度,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将各指标标准值也加入原始数据中进行所有步骤。令标准化后各指标C[,1],C[,2],…,C[,12]的权重分别为a[,1],a[,2],…,a[,12],可得表6。
表6 指标权重表
(4)可通过表7求得各年度综合评价值。
表7 各年度综合评价值计算表
(二)进程预测
从表8可以看出,按照我们确定的小康社会独立指标评价体系,我国截止到2001年已实现了44.51%。并且正以每年0.62%的速度向我们所定的标准值发展,以此速度计算,我国将于13.44年以后(2015年)即可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表8 各年度综合评价值计算结果
在小康社会进程预测方面,通过观察1990—2001年综合评价值的散点图,我们发现综合评价值是以增长曲线形式增长,因此我们采用皮尔曲线模型Y=k/(1+ae[-bt])进行拟合,其中k、a、b为参数,且a>0,b>0。为了估计简单,我们选定固定的参数k,通过试验多组k值,发现当k≥200时,再增加k值模型拟合程度增加不明显,因此我们选定k=200,这时拟合的均方误差为1.44;模型中参数a≈8.8579,b≈0.0734,预测曲线模型为Y=200/(1+8.8579e[-0.0734t]),t=实际年份-1989。拟合情况见图1。
图1 综合评价值及预测值曲线
根据此模型可以预测出:当t=30时,Y=101;t=40时,Y=136;t=50时,Y=163。这意味着按照现在的发展进程,在2019年总体上即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总体实现小康并不意味着每项指标均能达到小康的标准,为了衡量每项指标的发展进程,根据各指标1990-2001年数据,我们给出了12项综合指标在此期间的年平均进展速度,并据此速度对其实现年份进行了预测,如表9所示。
表9 各项指标的发展进程
以上预测结果表明,如果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有5项指标很难在2020年达到小康标准,特别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R&D经费占GDP比重+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这两项指标,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研究与发展(R&D)经费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又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我国的R&D经费增长较快,但投入强度过低。虽然数额上每年都有明显加强,但占GDP的比重仍无法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所以建议国家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还无法相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也势在必行。可见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协调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