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万[1]2001年在《八丁氧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提出测定了α位八丁氧基取代无金属酞菁、α位八丁氧基取代酞菁铜和α位八丁氧基取代酞菁镍的晶体结构。酞菁环骨架均有较大的马鞍状变形,晶体中相邻分子间重迭的面积和角度的大小交替变化,且叁种化合物之间又各有差异。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固体漫反射谱中Q带特征峰最大值的变化以及化合物的熔点与晶体中分子间的堆积方式相关。核磁共振结果显示酞菁环上质子峰的强度和峰型与中心金属的磁性有关。热重分析得到较复杂的热分解过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可能存在多种晶型或液晶相。
林梅金[2]2003年在《烷氧基取代酞菁及其类似物的结构和谱学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采用DBU法/醇锂法合成了12种烷氧基酞菁化合物:(CH3CH2O)8MPc (M=2H,Cu,Ni,Co), (RO)8ZnPc [R=CH3CH2-, CH3(CH2)3-, CH3(CH2)4-, CH3(CH2)7-], [CH3(CH2)4O]8CuPc, [CH3(CH2)7O]8CoPc以及(RO)4ZnPc (R=iso-Pentyl, 2,2,4-trimethyl-3-Pentyl)。测定并解析了其中4种化合物{(CH3CH2O)8MPc (M=Cu,Ni), [CH3(CH2)4O]8CuPc, [CH3(CH2)7O]8Co Pc}的晶体结构。研究了其中一些化合物的IR、UV/Vis、固体漫反射UV/Vis、荧光以及1HNMR谱等。晶体结构测试的结果表明,与无取代酞菁相比,烷氧基取代酞菁的分子骨架可能偏离平面构型,变形与否及变形的程度不仅与取代基的大小,而且与酞菁分子间的聚集情况相关。在UV/Vis光谱研究中,针对一些烷氧基酞菁锌在弱配位溶剂(CH2Cl2、CHCl3和甲苯等)中的电子吸收光谱不同于常见的酞菁吸收光谱,即在它的Q带长波长方向可观察到一个新的吸收峰(称为X带)这一现象。通过对6种不同取代基的酞菁锌的单体吸收光谱、聚集态、荧光、1H NMR谱以及质子化光谱的研究,提出了X带可能是由于酞菁质子化所引起的观点。关键词:酞菁;晶体结构;谱学性质
高颖宁[3]2010年在《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与自组装纳米结构》文中研究说明卟啉(Por)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是生物分子叶绿素的功能组成部分,也是氧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的活性位点。酞菁(Pc)是卟啉的类似物,由于周围增多了四个苯环,因而比卟啉具有更大的共轭体系。我们可以用化学方法修饰卟啉环和酞菁环,调整其性能。我们同样可以改变卟啉和酞菁的中心金属离子,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功能材料。一般来讲,过渡金属可以形成单层配合物;离子半径大、配位数高的金属如稀土金属则可以生成夹心叁明治型配合物;还有一些金属如锰、锌等,可以在配合物的轴向链接原子、基团及其他配合物。卟啉和酞菁配合物非同寻常的光、电、磁等性质可以应用于新型的分子导体、分子电子元器件、分子磁体等,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设计、合成了结构新颖的卟啉和酞菁配合物,并全面的研究了结构和性能间的联系;同时,为了合成目标分子,还设计了一种新的酞菁合成方法。1、卟啉分子自组装纳米结构的研究自组装是分子在基于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下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自组装的过程是一种整体的复杂的协同作用,除了受配体自身的性质影响外,还受各种外界的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纳米结构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例如:纳米空心结构可以应用于药物传输,纳米带可以作为有机半导体。近年来,有机功能分子的超分子聚集体和纳米尺度组装的研究成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纳米科学与技术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在本章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两种新颖的卟啉分子,并且利用相转移的方法在甲醇和正己烷中将它们分别制备成有机纳米聚集体:metal free5,15-di[4-(5-acetylsulfanylpentyloxy)phenyl]porphyrin H2[DP(CH3COSC5H10O)2P] (1)和5,15-di[4-(5-acetylsulfanylpentyloxy)phenyl]porphyrinato zinc Zn[DP(CH3COSC5H10O)2P](2)。利用紫外(UV)、红外(FT-IR)、核磁(NM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化合物1和2以及它们聚集体的性质。晶体结构表明,化合物2中存在Zn与O的配位作用。在氯仿中,化合物1表现为二维“气泡”;由于存在Zn-O配位作用,化合物2表现为叁维“网状”。在甲醇中的自组装过程中,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使得化合物1自组装成纳米球;π-π相互作用和Zn-O配位作用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得化合物2自组装成纳米棒。在正己烷中的自组装过程中,分子间的π-π作用力和范德华力使得化合物1自组装成纳米带;π-π相互作用和Zn-O配位作用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得化合物2自组装成纳米空心球。我们首次揭示了在宏观的晶体结构中分子排列方式和微观的自组装聚集体中分子排列方式的关系,为设计有机功能材料提供一条新的参考途径。2、两亲性叁层酞菁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OFET性质研究酞菁作为一种共面的18π电子共轭大环体系非常稳定,其衍生物与其它有机半导体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叁明治型酞菁稀土配合物具有特殊的结构,分子内酞菁环之间存在着强烈的π-π相互作用,与单层相似物相比,共轭程度有所增加。同时,由于其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可溶性以及成膜性,这类分子材料作为本征的半导体被期待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领域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酞菁类器件都是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作而成的。最近,以溶液为基础的薄膜沉积和印刷方法得以广泛应用。本章设计合成了以冠醚环为亲水层,烷氧链为疏水层,具有两亲性的叁层叁明治型酞菁配合物,并且采用Langmuir-Blodgett (LB)膜的方法,将它们制成OFET器件。我们通过改变冠醚环的大小以及对基底的处理方法,达到调控其OFET性质的目的。我们对这一系列双亲性酞菁进行了紫外、红外和元素分析等完整的表征,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及OFET性质,揭示了在这种两亲性叁层酞菁化合物中冠醚环的大小和不同的基底处理方法与场效应迁移率和开关比之间的关系,并详细阐释了原因。3、α位取代酞菁分子自组装纳米结构的研究共轭分子体系自组装形成的各种不同的纳米聚集体主要是通过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和其它非共价键的协同作用所得到的。人们通常在共轭分子体系引入不同的功能基团或者非共价键来调节它们之间的作用,进而调节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形貌。酞菁具有大的π共轭体系,良好的热稳定性,易于裁剪和衍生等性质,已经在超分子自组装体系的研究中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本章设计合成了两种新颖的α位取代酞菁分子:metal free1,4,8,11,15,18,22,25-octa(butyloxy)phthalocyanine H2Pc(α-OC4H9)8 (1)和1,4,8,11,15,18,22,25-octa(butyloxy)phthalocyaninato lead Pb[Pc(α-OC4H9)8] (2)。我们采用相转移的方法将它们制备成有机纳米聚集体。晶体结构证明化合物1具有马鞍状的构型,化合物2则以伪双层的形式存在。从SEM图片中可以看到,在没有钠离子存在的情况下,1和2分别形成尺寸不同纳米带;在钠离子存在的情况下,1和2分别形成扭曲的纳米带,并且尺寸进一步发生变化。我们利用它们良好的结晶性,系统的探讨组装过程的机理、动力学以及热力学过程;我们还利用它们特殊的分子结构,研究钠离子的作用,以及其所形成的配位键对自组装过程的影响。4、α位取代酞菁对称双层化合物合成及性质的研究双层酞菁稀土配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等性质,可以应用于气体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以及分子磁体等。目前对双层酞菁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没有取代或者β位取代的酞菁双层,而对α位取代酞菁双层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巨大的空间位阻,α位八取代酞菁双层一直被认为是无法合成的。本章选择变形严重的metal free 1,4,8,11,15,18,22,25-octa(butyloxy)phthalocyanine H2Pc(α-OC4H9)8作为起始原料,利用催化和模板的方法,成功得到了叁明治型化合物HMⅢ[Pc(α-OC4H9)8]2 [M=Eu (1), Y (2); Pc(α-OC4H9)8=1,4,8,11,15,18,22,25-octa(butyloxyl)phthalocyanine]。我们通过一系列平行实验,证明了1,8-二氮杂环[5,4,0]十一烯-7(DBU)的催化作用,并详细讨论了DBU的催化机理和不同冠醚的模板作用;同时选择不同的金属,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遍性,对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具有重大意义。
王俊东[4]2002年在《烷氧基取代酞菁的晶体结构与光记录介质的研究》文中认为酞菁类化合物因其比较稳定的π共轭分子结构,具有一些独特的光谱和催化能力等性质,已经被用作染料(颜料)、催化剂和光电材料等,而且作为功能材料和分子组装元件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因为具有与卟啉相似的结构而在生物医药领域所具有的应用前景都受到了关注。在不同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对酞菁的分子结构进行必要的修饰,以获得所需的理化性质。酞菁分子的较高的可修饰性一方面为其应用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构效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课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合成带有不同中心原子和在周环上带有不同类型、不同数目(四个或八个)的烷氧基的酞菁化合物,从中找出适于作CD-R光盘记录层材料(俗称染料)的物种。该染料经鉴定达到规定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计划任务。所合成的化合物,中心原子包括Cu、Ni、Zn、Co、VO基团和H_2(无金属酞菁)。烷氧基包括乙氧基、丁氧基、异戊氧基、2,2,4-叁甲基-3-戊氧基等。合成反应采用带有相应烷氧基的邻苯二甲腈衍生物为前驱体(分子碎片)。合成方法包括在醇溶剂中有机强碱(DBU)存在下反应、惰性溶剂钼酸铵催化法、分子碎片在加有金属锂的醇溶剂中缩合、以及无金属酞菁与金属离子配位等。 2、培养得到了其中13个化合物的晶体,测定了晶体结构: 摘 要 晶体结构的主要特征如下: *)取代基互不相邻的四取代化合物的酞育环基本保持平面构型,取代基的引入,导致分子间的堆积有较大的变化,即把环平面间的距离由无取代化合物的3.5人拉大到~7人,从而使环平面之间形成一系列孔洞,溶剂分子可进入其中。 p)八取代化合物结构特点之一是酞警环呈马鞍状变形,即相邻取代基的位阻导致酞蔷环偏离平面构型,因而较大的取代基引起较大偏离,这点与M.J.C*加的结果一致。但本文在比较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结果之后进一步发现,酞苦环偏离平面构型,是分子内取代基之间的位阻和分子间聚集共同作用的结果。3、以晶体结构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谱学和热分析等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炕氧基取代酞爱的构效关系,主要分析了对CD显性能有较大影响的UV/VIS谱、溶解度、热稳定性等与结构的关系。对这些规律的了解,有助于探寻用作CD-R染料的物种。
黄权真[5]2004年在《5,9,14,18,23,27,32,36-八丁氧基2,3-萘酞菁Sn的合成及光谱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酞菁化合物独特的光电性质使它在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酞菁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溶解性成为影响其应用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酞菁化合物结构和应用性能相互关系在各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需要合成出具有更长波段吸收的实用型酞菁化合物,以适应应用性能方面的要求。 萘酞菁化合物由于具有大的离域π电子共轭体系,在近红外波段呈现出有效的吸收。作者合成出了新型萘酞菁化合物—5,9,14,18,23,27,32,36-八丁氧基2,3-萘酞菁Sn并研究了其在与SnCl_2混合前后的光化学特性。二氯甲烷中,SnNc(OBu)_8和SnCl_2的混合物在1044nm处有一个摩尔吸光系数为1.1×10~5L·mol~(-1)·cm~(-1)的Q带最大吸收。这种在近红外区吸收的特性将在很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光动力学疗法和红外吸收材料领域。总的来说,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酞菁化合物结构上的特点,较系统的、全面的概述了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同时还对酞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2.通过对目标产物的分析选择,从两条途径合成并分离出了5,9,14,18,23,27,32,36-八丁氧基2,3-萘酞菁Sn(SnNc(OBu)_8),并对其用核磁、紫外和红外分析等进行了表征,其Q带最大吸收波长与预想结果一致。 3.实验显示,二氯甲烷中,5,9,14,18,23,27,32,36-八丁氧基2,3-萘酞菁Sn(SnNc(OBu)_8)在与SnCl_2混合后其Q带最大吸收出现大幅度红移,红移至1044nm处。本文以核磁分析以及量子计算为基础,分析了SnCl_2和溶剂对这种红移现象的作用,并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4.从光动力学疗法和红外防护方面分别讨论和展示了5,9,14,18,23,27,32,36-八丁氧基2,3-萘酞菁Sn的巨大应用前景。
王杰[6]2017年在《具有近红外吸收的金属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金属铱配合物具有较大的斯托克位移、量子产率高、寿命长,稳定性强,并且通过对配体的修饰和改变可以对其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调控。因此,金属铱配合物被广泛应用到荧光探针,双模式成像领域。考虑到铱的重原子效应可以实现叁线态氧到单线态氧的转变,因此,金属铱配合物在光动力治疗方面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绝大多数金属铱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目前还处于紫外可见光区,并没有达到诊疗所需要的600-900 nm的生物光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金属铱配合物在生物诊疗方面的应用。具有高度共轭的电子体系的酞菁在近红外可见光区具有强烈的吸收和特殊的热化学稳定性。尤其是,可以通过选择金属中心或外围取代基调整他们的光物理和氧化还原性能。因此,已经成为一类具有独特电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分子材料。利用金属Ir(III)的重原子效应和酞菁的近红外吸收,酞菁铱配合物可望用于近红外光热、光动力学治疗。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几种具有近红外吸收的金属铱酞菁配合物,在吸收光谱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溶液中的光热和单线态氧的产生等性质,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质子化金属铱酞菁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通过引入给电子基团增加meso-位的碱性,一步合成质子化金属铱酞菁配合物。晶体结构表征进一步确认该质子化金属铱酞菁配合物具有完全平面的结构。配合物在溶液中具有很好的光热效果,其光热转化效率达到~24%,与锌酞菁相比,铱酞菁配合物的光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以DPBF作为单线态氧指示剂,质子化酞菁铱配合物在808 nm稳态激光下具有较高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通过与锌酞菁相比,该配合物具有更高的单线态氧产生效率。2.金属铱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谱研究设计合成出两种不同周环取代的金属铱配合物,研究了不同共轭程度对金属铱配合物的吸收光谱的影响;通过选用吡啶(Py)、N,N-二甲基四氨基吡啶(DMAP)等不同轴向配位能力的配体与质子化金属铱配合物进行配位,得到叁种不同金属铱酞菁配合物,研究了具有不同给电子能力的轴向配体对金属铱酞菁配合物的影响。
庞美玲[7]2013年在《介孔分子筛负载金属酞菁的制备及模拟酶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以3,6-二羟基邻苯二甲腈为原料合成了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前驱体:3,6-二丁氧基邻苯二甲腈和3,6-二己氧基邻苯二甲腈,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IR)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DBU液相催化法合成了八种金属酞菁配合物:α-八丁氧基酞菁镍、α-八丁氧基酞菁钴、α-八丁氧基酞菁铜、α-八丁氧基酞菁锌、α-八己氧基酞菁镍、α-八己氧基酞菁钴、α-八己氧基酞菁铜和α-八己氧基酞菁锌,并对所得的金属酞菁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现代物理化学手段进行了表征。采用浸渍法将八种金属酞菁分别负载到介孔分子筛SBA-15和MCM-41上,获得b-NiPc/SBA-15、b-CoPc/SBA-15、b-CuPc/SBA-15、b-ZnPc/SBA-15、b-NiPc/MCM-41、b-CoPc/MCM-41、b-CuPc/MCM-41、b-ZnPc/MCM-41、h-NiPc/SBA-15、h-CoPc/SBA-15、h-CuPc/SBA-15、h-ZnPc/SBA-15、h-NiPc/MCM-41、h-CoPc/MCM-41、h-CuPc/MCM-41、h-ZnPc/MCM-41等十六种酞菁分子筛复合催化剂,并采用红外光谱、N2吸附等方法进行表征。以SBA-15和MCM-41负载金属酞菁催化剂,进行了巯基乙醇溶液氧化速率的性质研究:考察pH值、催化剂类型、催化剂用量、底物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的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催化条件下,所制得的催化剂均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且符合酶催化氧化反应的特征,遵循米氏方程动力学规律。对于同重金属负载的不同种分子筛,MPC/SBA-15的催化活性优于MPC/MCM-41;对于不同种金属催化速率依次为:CuPc> CoPc> NiPc> ZnPc。以催化效果最好的CuPc/SBA-15为代表,其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分别为27.23mmol·L~(-1)和1.72×10~(-4)L·min~(-1),该催化反应属于吸热反应,其活化能E_a为29.17kJ·mol~(-1)
周杨[8]2010年在《手性卟啉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拆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卟啉和酞菁是非常重要的染料分子,它们都属于环状四吡咯化合物,其中的四个吡咯或异吲哚氮原子可以和金属元素络合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配合物。当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半径较大时(例如稀土元素,锕系元素以及主族元素In,Sn,As,Sb,Bi等),倾向于形成八配位的叁明治型二层或叁层配合物。在叁明治型配合物中,由于两个或叁个共轭大环配体之间距离很近,所以具有非常强的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这就使得这类配合物具有非常特殊的功能性质和应用前景,例如可以作为电致变色显示材料、场效应晶体管材料、气体传感材料以及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特殊对的结构和谱学模型等。光学活性的四吡咯大环衍生物和许多生物学过程相关,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应用潜力,因而激起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热情。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手性卟啉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卟啉衍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模拟上,而对手性酞菁衍生物的研究报道是最近才出现的。本文的研究内容就主要集中在手性共轭四吡咯大环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拆分研究方面,包括以下叁部分:1、氨基酸修饰的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双层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在自然界,卟啉化合物构成了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及叶绿素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中心,参与生物体系的一系列重要过程。利用卟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一直受到化学、生物、医学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科研工作者已合成了一系列的卟啉衍生物,试图模拟其生理特性,但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局限于相对简单的卟啉衍生物,且大都有很强的疏水性,无法模拟生物体内的真实环境。利用氨基酸对卟啉环进行修饰,能获得结构和性能更加接近天然卟啉的化合物。另外,由于氨基酸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基酸侧链的引入使得整个卟啉分子对特定的蛋白质分子表现出选择性识别。据作者所知,目前仅有过氨基酸修饰的单层卟啉(或酞菁)金属配合物的报道,而相应的氨基酸修饰的叁明治型双层(或叁层)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在本文中作者合成、分离和表征了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双层配合物[EuⅢH{Pc(α-3-OC5H11)4}{TriBPP(NHR)}](R=H, C8H17)(1,2)[HoⅢH{Pc(α-3-OC5H11)4}{TriClPP(NHR)}](R=H,C8H17)(5,6)[HoⅢH{Pc(α-3-OC5H11)4}{TriBPP(NHR)}](R=H,C8H17)(9,10)和[HoⅢH{Pc(α-OC4H9)8}{TriBPP(NHR)}][(R=H,C8H17)(13,14),及其对应的N-(叔丁氧羰基)-L-苯基丙氨酸修饰的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双层配合物[EuⅢH{Pc(α-3-OC5H11)4}{TriBPP(NR-L-Phe-Boc)}](R=H,C8H17)(3,4)[HoⅢH{Pc(α-3-OC5H11)4}{TriClPP(NR-L-Phe-Boc)}](R=H,C8H17)(7,8)[HoⅢH{Pc(α-3-OC5H11)4}{TriBPP(NR-L-Phe-Boc)}](R=H,C8H17)(11,12)和[HoⅢH{Pc(α-OC4H9)8}{TriBPP(NR-L-Phe-Boc)}](R=H,C8H17)(15,16)。通过质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表征了手性氨基酸基团修饰的叁明治型配合物的结构。2、具有C4对称性的手性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双层配合物的合成、拆分及绝对构型的指认研究叁明治型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性质和其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潜力,人们已经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设计和制备新型手性叁明治型混杂卟啉酞菁稀土配合物是开发其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的重要基础。然而据作者所知,手性叁明治型四毗咯金属配合物仍然少有报道。作者合成手性叁明治型四吡咯配合物的策略是利用1,8,15,22-四(烷氧基)取代酞菁的C4h对称性。这一酞菁配体呈现单向旋转的取代基排列模式,从而具有一个前手性面。在该酞菁环的轴向两侧或任意一侧引入不同的结构单元后,通过大环的对称面不复存在,分子的对称性会降低到C4,甚至C2或C1,从而具有手性。通过这种思路,作者设计合成了具有C4对称性的手性混杂卟啉酞菁稀土叁明治型双层配合物[HMⅢ{Pc(α-3-OC5H11)4}{TOAPP}][M=Y(1),Ho(2);Pc(α-3-OC5H11)4=1,8,15,22-四(3-戊氧基)酞菁;TOAPP=meso-四(4-辛胺基苯基)卟啉],并通过了质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可以确定这些分子属于叁斜晶系,在每个晶胞中包含有一对互为对映异构体的配合物分子,证明这两个配合物都是以外消旋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利用N-(叔丁氧羰基)-L-苯基丙氨酸(Boc-L-Phe-OH)作为手性拆分试剂,与配合物相结合形成非对映异构体,第一次成功的运用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其进行了光学拆分。通过对实验所得的CD光谱数据与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模拟所得的CD光谱数据相比较,指认了该C4手性配合物的绝对构型。这一工作对于光学拆分具有相似手性源模式的化合物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3、新型萘基取代手性卟啉的合成及拆分研究由于光学活性的四吡咯大环衍生物和许多生物过程相关,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应用潜力,因而激起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热情,目前已发现细胞色素P450能选择性地催化一系列的羟基化和环氧化反应,金属卟啉的手性催化引起了化学家们极大的兴趣,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手性催化剂的合成。对于meso位取代的萘基卟啉,由于萘基9号位上的H原子与卟啉环的β位的H原子存在空间位阻,卟啉环上meso-取代萘基沿着C(meso)-C(nph)键的转动受到限制,只能在卟啉环一侧进行扰动。利用这一特性,作者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的meso位萘基取代的手性卟啉配合物:10-苯基-15-萘基-20-(4-十六烷氧基苯基)锌卟啉ZnPor(Ph)(Nph)(PhOC16H33)(1)和5-苯基-10,20-二萘基-15-(4-羟基苯基)锌卟啉ZnPor(Ph)(dNph)(PhOH)(2),并通过了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尝试使用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光学拆分,但是目前还未能达到拆分目的。合成新型手性卟啉并对其进行光学拆分进而研究其不对称催化性能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李邦玉[9]2007年在《有机碱DBU催化酞菁类化合物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有机碱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碳烯(DBU),作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在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八丁氧基取代酞菁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研究[D]. 蔡金万. 福州大学. 2001
[2]. 烷氧基取代酞菁及其类似物的结构和谱学性质研究[D]. 林梅金. 福州大学. 2003
[3]. 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与自组装纳米结构[D]. 高颖宁. 山东大学. 2010
[4]. 烷氧基取代酞菁的晶体结构与光记录介质的研究[D]. 王俊东. 福州大学. 2002
[5]. 5,9,14,18,23,27,32,36-八丁氧基2,3-萘酞菁Sn的合成及光谱特性的研究[D]. 黄权真. 武汉大学. 2004
[6]. 具有近红外吸收的金属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王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7]. 介孔分子筛负载金属酞菁的制备及模拟酶催化研究[D]. 庞美玲. 齐齐哈尔大学. 2013
[8]. 手性卟啉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拆分研究[D]. 周杨. 山东大学. 2010
[9]. 有机碱DBU催化酞菁类化合物合成[J]. 李邦玉.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