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自19世纪眼动研究诞生开始,眼动在阅读领域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眼动技术在阅读领域的应用作了初步的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眼动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眼动;阅读;眼动模型
1前言
眼球运动,简称眼动,其时间和空间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其与心理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非常奇妙而有趣的(徐静俭,2009)。从19世纪末开始,国外就有了通过记录观察眼球运动来考察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最初研究者主要是用肉眼或借助简单仪器对人的眼动情况进行观察。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专门的眼动记录仪来记录和分析人的眼动(卞迁等,2009)。至今为止,眼动研究在国外已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如:字词加工、句子加工、篇章阅读、行为研究、市场研究、医学研究、公路工程研究、驾驶员训练和评价、仪表盘面设计评价等(蒋波 & 章菁华,2011;徐静俭,2009)。而国内的眼动研究,相比之下,虽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也有一定的成果,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在天津师范大学率先是用眼动仪做了大量的阅读研究,并出版了一部系统反映我国中文阅读眼动研究成果的著作《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使我国阅读方面的眼动研究迈上了一个的台阶(蒋波 & 章菁华,2011)。
2阅读领域研究结果
2.1 知觉广度和眼动控制
首先是关于阅读过程中的知觉广度的研究,知觉广度(perception span)是注视点周围可以获得有用信息的区域,一般来讲分为左注视广度和右注视广度。用眼动数据对阅读过程进行较精确推测时,了解知觉广度范围的大小和从知觉广度中提取的信息类型是很重要的。近20多年来,心理学家常采用移动窗口(moving window)、中央窝遮蔽(foveal mask)和边缘范式(boundary paradigms)三种眼动随动技术。
在移动窗口范式中,通过不断变换呈现窗口的大小,可以精确测量被试知觉广度的大小。其基本原理是,当发现窗口小于知觉广度时,阅读速度减慢。窗口中的内容在实验中是正常呈现的,而窗口外的内容则被屏蔽掉,可以在窗口外呈现随机字母或者是X。中央窝遮蔽与移动窗口技术很相似,区别在于读者注视时,注视点周围的内容或者是窗口内部的内容被屏蔽掉,而窗口外的信息是正常呈现(Rayner,1998)。在边缘范式中,首先要在文章中确定某个单词所在的位置,即关键词位置(critical word location),再设定一个边界位置(boundary location)。当读者眼跳超过了这个人为制定的,而且是看不见的边界位置时,目标词将会呈现,取代之前的刺激,以确定被试能够从旁视野中获得何种信息。
其次是关于阅读中的眼动控制。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直接控制(direct control),主张被试通过从当前被注视词获得的视觉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眼动方向。另一种观点是认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认为眼动的控制是基于刚才阅读的语篇中获得的信息,而不一定必须是由正在注视的单词获得的信息所决定。研究结果的证据支持直接控制和认知控制这两种观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眼动模型
心理学家们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自的眼动理论模型,来解释阅读过程的认知机制。探讨眼动控制的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模型有早期的Morrison(1984)的加工模型,近期O'Regan(1992)的战略战术模型和Reichle等人(1998)新近提出的E-Z读者模型。
Morrison(1984)认为,眼动是由成功加工而非遇到困难而引起的,语言加工的完成是驱动眼动的基本引擎。其模型认为眼动机制是词义提取和注意转移。Morrison的理论模型比较系统,可以解释一些眼动的基本事实。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不足,因此后来的研究中,Morrison的理论又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Morrison的模型认为,阅读中的眼动主要受认知因素的控制,而O'Regan(1992)则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影响眼动的最主要因素是眼睛在一个词上的最初停留位置、最初注视点决定注视时间和下一个注视点。但是O'Regan的结论是在单词独立呈现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因此,难以解释正常阅读中眼动的控制。
E-Z读者模型是由Reichle, Pollatsek, Fisher & Rayner(1998)在Morrison(1984)模型基础上提出的定量模型,它试图在单词水平上解释眼动行为特点,尤其是注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特点。E-Z读者模型采用最小化原则(minimalist principle),逐步增加加工过程数目和模型中的参数个数,先后构造了5个模型(依次命名为E-Z读者1-5)。其基本假设是,阅读中的眼动大多是由词汇通达引起,阅读时的眼动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单词的熟悉度检验、完成对该单词的词汇通达、眼跳程序的可变期(其眼跳程序可能被下一个眼跳取消)、眼跳程序的不可变期(其眼跳程序不能被取消)以及眼跳的实际执行过程(s,saccade)。整个过程由两大功能不同的模块来执行,即对一个词的熟悉性验证和词汇通达由单词识别模块来执行,其余的加工过程由负责计划和执行眼跳的模块来执行。
3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眼动研究方面已取得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阅读领域、面孔领域、广告消费领域等,更是硕果累累。眼动技术与仪器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在现今的基础上,未来的研究仍有进步的余地。如,在交通、军事、运动等领域的应用仍有不足,可以加强研究的力度。在研究对象上,大部分实验还是以大学生为主,以中小学生、婴幼儿及其他成人为被试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在这一点上也仍需努力。在研究工具上,需加强与其他大型精密仪器的结合。现今的眼动研究仍处于一个初步的发展阶段,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仍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去努力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卞迁,齐薇,刘志方,& 闫国利.(2009). 当代眼动记录技术述评.心理研究,2(1), 34-37.
[2]范琳,&刘振前.(2007).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4),35-40.
[3]蒋波,&章菁华.(2011).1980-2009年国内眼动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心理科学,34(1), 235-239.
[4]徐静俭.(2009).对Eyennk和Tobii两种眼动仪测量性能的比较实验[D](Doctoral dissertation,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作者:张淑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模型论文; 广度论文; 窗口论文; 领域论文; 知觉论文; 单词论文; 过程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