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建设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F1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2)05-0023-03

有些专家研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充分地调动了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在于新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还没有形成,因此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换句话说,中国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对旧体制的“破除”过程,但却没有有效建立新体制。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体现为政府职能和行为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拖累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行政力量该退出的没有退出,各种权力因素仍然对资源配置及市场分配过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不应有的干预,在不少领域甚至还在不断强化。在此背景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规则显然难以有效确立;二是该强化的政府职能没有强化。初次分配应当依靠市场,但政府必须有效维护市场秩序。但从实际的情况看,这一职能出现了严重弱化。很多最基本的政府职能也都未能有效体现。目前,诸如走私贩私、巧取豪夺、制假造假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猖獗已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也有些专家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指出,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作用与互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的,个人既作为目的而存在,又作为手段而存在,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个人能力的发展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而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手段。以上的研究成果很有新意,触到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找到了问题之所在和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很有参考价值。但是,他们还没有抓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我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总体目标我们是明确的。但是,在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做到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搞清楚了。然而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完整,即带有某些盲目性,从而使改革和建设过程受阻,或者给建设起来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带有某些后遗症。因此,搞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从人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去谈市场经济问题,而不是专门谈其内涵。因为,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抓住了市场经济的本质问题,抓住和解决了这个本质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人是什么?在西方哲学中的人本论、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学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中,都作出了不同的定义。在西方哲学中,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论,到现代西方的唯心主义人本论虽有重大区别,但也有共同的错误,那就是离开人们的社会关系,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考察人的本质,并没有揭示出人的本质。在西方管理论中的人学,主要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上,他们从四个方面理解人性,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这些比哲学理论的人学要具体、现实些,但仍然是脱离人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关系来研究人的本质,这一点又同哲学中的人本论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是全面的。他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作用、人的解放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人的理论。马克思讲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三个方面,它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人际管理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此,我们分析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问题要从现实的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人学理论中的合理思想,来解读我国建设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甚至现在还有这么一种现象: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主要由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泛泛地说这并不错;况且,我国公民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太深了,计划经济是由行政命令来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在这种体制下,一切由政府包办,供产销、人财物都由政府统一调配,这种经济运行方式,最终使经济越来越落后,人民越来越贫穷。由此,现在的中国人大有谈计划经济“色变”的感觉,都要求改变这种落后的体制,代之以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这个思想认识的提高,或者说是思想解放,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他于1992年春天提出“市场”和“计划”没有姓“资”姓“社”之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可以拥有。但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传统计划经济弊端的认识有偏差。如上所说,传统计划经济主要是依靠行政命令运行的经济模式,使国民经济越来越没有发展前途。这个认识并不错,但还不够全面。其实传统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在于它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作为社会生产力最活跃因素的人,失去了作为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自主精神,它使一些人养成只会听命令行动、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的习惯,而另一些只知发号施令、照本宣科。正是这种使人脱离了人的独立性而成了完全依靠人身依附关系而生存的被动的人,构成了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的真正原因。

第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有片面性。人们一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言非市场调节不可,好像除了市场调节之外,市场经济就没有别的东西了。这种认识是很成问题的。实际上,市场经济首先是人的经济,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成功的保证。毛泽东同志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可见在建设市场经济中,解放人和发展人最重要。可以想象,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来的人,没有具备从事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素质,还完全是“计划经济的人”,其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还是计划经济的,他们缺乏自主性、竞争意识、风险精神以及经营素质,怎么可能建设市场经济?所以,离开人的发展去谈市场经济建设是不现实的。

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市场经济建设正处在关键时刻。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腐败现象、下岗失业等等,这些都与人的问题有关。打击对改革造成危害的人,造就适应改革需要的能动的人——建设市场经济的真正公民,是我们的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那么,在建设市场经济中如何做好人的建设?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发挥人的自主性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改革是什么?也许有人这样回答:改革就是要建设市场经济新体制。从新旧体制转换的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从改革的最终目的来看是不全面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包括独立自主精神、创造性、积极性等)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常说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实质上是解放人和发展人。建立新体制说到底就是建设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体制,体制是一种“形式”或“载体”,人才是真正的“内容”。如果一种新体制建立起来了,但不适合人或不利于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是不成功的。不仅如此,市场经济还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自主性经济,我们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则是主观决策的命令经济,这两者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自主性经济要求发挥一切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只有把立足点放在从少数人决策转移到依靠一切人的主动性即所谓“群众的首创精神”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第二,关心人、尊重人,建立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公平竞争机制。“以人为本”是建设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关心人和尊重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改革有较大反感,所谓“吃肉骂娘”就是例子。为什么人们普遍得到改革的好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还“骂娘”?一方面是社会腐败现象、假冒伪劣商品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不公平明显存在。如收入差距拉大造成贫富悬殊,一些单位的人才受压抑、排斥、打击,由于这些消极因素的抑制,使他们潜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从而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也就是说,在建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仅仅关心人、尊重人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公开竞争的机制,使全体公民的聪明才智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改革之初,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主要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人们越来越感到,来自政治体制的约束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不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经济体制改革就难于前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内耗。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政府运行机制。说到底,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人的改革,就是提高人的素质,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人。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改变党的领导,而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些领导同志之所以对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实际上是出于对政治体制改革含义的误解,这是不对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者只有同步推进,才能使整个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曾经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可见,同步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当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造就优秀人才是改革的重要内涵,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极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就是通过改革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转型。如前所说,二十多年的改革使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往前发展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已经由经济问题转移到了社会问题。如教育上,人的素质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素质低;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业首先是经济问题,然后才是社会问题),社会治安没有根本好转;腐败现象不断产生;假冒伪劣产品坑人骗人;不守信用,丧失道德等。在农村,医疗、卫生、文化落后,生产和生活条件差;农民负担重,以坑农骗农为中心的各种矛盾不断发生。农业、农村问题已经明显地归纳为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首先表现为社会问题,农民问题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凡此种种,说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已经影响了经济转型,这些社会问题不解决,经济转型就不可能成功。而社会转型问题,说到底也是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做得不够,还必须继续两手抓,既抓物质文明建设,也抓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说,在经济转型时期同时抓好社会转型,要下决心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创造使经济新旧体制顺利转换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标签:;  ;  ;  ;  ;  ;  ;  ;  ;  ;  

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