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三乡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三个乡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导产业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资源配置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和发展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起着基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万荣县高村、贾村、王显三个乡发展主导产业的实践充分说明,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不仅是农民致富达小康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高村、贾村、王显三个乡毗邻,位于万荣县西南,地处峨嵋岭二级台地,东起孤山西麓,南与临猗县接壤。三个乡共有58个行政村,8.1万口人,26.2万亩耕地,是一个传统的旱作农业小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很快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特别是农业结构单一的制约,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责任制后几年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徘徊局面。1990年,这三个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0余元。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这三个乡的党委、政府进行深思:不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不破除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千方百计地增加农副产品的商品量,农业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农民就不能富裕。因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得靠农副产品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来实现。于是,他们按照全县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思想,根据本地地势高、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优势苹果生产的实际,本着发挥优势、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原则,动员和组织群众大力栽植果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截止1995年底,三个乡果树面积由1990年的3.66万亩发展到13.3万亩,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0.76%,粮棉面积由1990年的18.46万亩调整稳定在11.7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其它作物面积由1990年的4.08万亩调整稳定在1.2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4%,形成了以粮棉生产为基础,苹果生产为主体,其它经济作物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结构,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结构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二)

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农业的一场革命。它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它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为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标志。这些,我们都可以从高村、贾村、王显三个乡发展主导产业的实践中找到其对应位置,并从中领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资源优势的发挥,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这对以土地为载体的农业地区来说无疑是一大资源优势。高村、贾村、王显三个乡人均占有耕地3.23亩,但由于过去的单一农业结构、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实际,使土地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弱质低效的现实没有得到改变。1990年,这三个乡的农业产值仅5246万元。在发展主导产业的过程中,他们根据本地资源配置特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果树,使自身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短短几年里使苹果的主导产业地位已经确立,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995年,这三个乡的农业产值达到1.95亿元,是1990年的3.7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元,是1990年的3.6倍。同时涌现出人均纯收入超千元的村17个,超3000元的村7个,超5000元的村4个;年收入超3万元的农户1700户,超5万元的920户,超10万元的180户。高村乡丁樊村,3844口人,11660亩耕地,发展果树8000多亩,年产苹果上万吨,贮藏苹果千万斤,仅此一项,全村收入达2000多万元,人均5000多元。1995年,他们一个村就向国家上缴农林特产税85万元。

二、内部活力的迸发,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一业的发展带来与之配套的多业的兴起。主导产业的形成不仅使三个乡农业内部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鲜果贮藏业蓬勃兴起。据统计,三个乡近年来共建成果窖5190个,贮藏量达4140万公斤,实现果品增值1050万元。二是直接服务于苹果生产和流通的乡村企业和个体服务业迅猛发展。一批以生产、服务为主的物资供应实体应运而生,以方便外地客商为主的饮食、旅店等服务业和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经纪人行当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特别是与苹果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的纸箱厂、保鲜袋厂、印刷厂、运输个体户等呈现出逐年发展的强劲势头。以王显乡为例,全乡现有纸箱厂11个,保鲜袋厂3个,印刷厂20多家,大小运输机车4000多辆。三是劳务市场已经形成。三个乡共建立劳务市场10多个,常年从事果园管理的劳务输出者达3000多人,高峰期每天可达5000多人。参与劳务输出的,既有当地群众,也有周围乡的农民,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川、陕西等外省的劳动力。这样,从整体上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农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农副产品的商品量大幅度增加,促使农民直接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不仅使农业无论在生产的品种上还是在生产的规模上都更加趋于商品化,而且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实现商品价值的活动中增强了市场意识,强化了市场行为。从三个乡的实践看,主要表现在三个追求上。首先是追求产品质量的提高。俗话说:“好货不愁卖”。为了使产品赢得客商青睐,提高市场占有率,农民群众千方百计从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产品优质化。在苹果生产上,他们选择优种、增大果体、促进着色、防止虫蛀、保护果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苹果质量。其次是追求市场环境的改善。道路连着市场。为使农村更好地成为农副产品交换的第一市场,三个乡的群众近年来集资修路形成热潮。据统计,1995年,三个乡集资1100多万元,修成油路、水泥路128公里。高村乡丁樊村人均集资200多元,总投资100多万元,修成通村水泥路4公里。再次是追求市场信息的摄取。凭感觉闯市场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如今的农民群众开始运用现代通讯手段捕捉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市场行情。县邮电局专门在贾村乡西思雅村设立了程控电话交换网点。目前,三个乡已有180多户群众安上了程控电话,把摄取市场今年的触角伸向全国四面八方。

四、规模经营的实现,推动了农村的科技进步。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生产经营者在生产手段、管理技能等方面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用武之地,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的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三个乡主导产业的发展,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群众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科学技术日益渴求。为此,乡党委、乡镇政府因势利导,不断强化科教力度,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以农村科普网络为依托,从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入手,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他们坚持常年聘请专家教授和当地科技人员举办技术培训班,利用乡办电视差转台等宣传媒体举办专题讲座,并积极组织群众订阅科普刊物。贾村乡在科技培训上,从棉麦生产到果树管理,每年都分季节组织技术培训,全乡5800户中,20%以上有了科技当家人。正是这种群众要求学科学的热情和乡村组织科技培训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科技进步。过去群众听都没听说过的多种营养元素,现在已被广泛使用;过去苹果从栽植到挂果需要六、七年时间,现在采用科管理仅需四、五年甚至三年即可挂果受益。

五、综合投入的增加,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引力在于效益。主导产业的发展使土地等资源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积累,农民群众开始重新审视土地和农业,并投入以充分的人力和资金,求得高效益的回报。这种良性循环,形成了农业的稳固基础。在劳动力投入上,春浇夏管、秋收冬肥,扭枝提条、整形修剪,打药治虫、除草深翻,可以说农民一年四季不离农田。在资金投入上,为培肥地力,群众也不再单靠多施几袋化肥,而是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着眼,大量施用农家肥。他们大力发展果园养猪,基本实现了亩场一头猪;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群众在兴水治旱上大做文章。几年来,三个乡群众共筹资金1100多万元,新打深井42眼,安装管灌4000余亩、发展渗灌2万余亩。全方位、综合性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后劲,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培养和发展主导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尽快使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高村、贾村、王显三个乡在发展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方面的有益尝试。虽然他们的实践探索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给我们许多十分有益的启迪。

一、发展主导产业,必须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先导。发展主导产业,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时,农业发展完全处于国家指令性计划之下,农业结构相对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农业结构互补的内在发展规律,影响着农业内部活力的自然释放,阻碍着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农业很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使农业能够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面向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实现农业积累,达到产业互补。也就是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以农补农的格局,使农业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主导产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以工补农、以商补农的发展环境,从宏观上推动农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二、发展主导产业,必须以不断改生产条件为基础。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更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搏斗,不断更新生产手段和改造生产条件的历史。农业生产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充分的生产条件是发展主导产业,夺取高产优质,实现农业高效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充分的生产条件,高产优质高效只能是一句空话,主导产业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生产条件包括许多方面,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条件,也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条件,但主要是自然条件,其中水利为首。毛泽东同志讲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语切中了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所以,以兴修水利为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于发展农业特别是干旱少雨地区的农业具有特别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村、贾村、王显三个乡之所以能在调整产业后迅速形成主导产业,使苹果产量高出干旱地区的一倍以上,盛果期亩产达到万斤左右,无不得益于兴修水利、发展管灌和渗灌。因此,我们在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引导群众把资金投放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

三、发展主导产业,必须在生产方式上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发展主导产业,不是通过规模的扩张来实现产品总量的增加,而是要实行集约经营,实现“两高一优”,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达到最佳效益。因此,必须改变生产方式,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通过增加投入和实施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的质量,使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在投入上下功夫,在科学管理上做文章,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科学手段,使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把精耕细作和科学管理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当然,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要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为前提。只有不拘形式地对农民群众进行科技教育,使其掌握科技,应用科技,成为生产技能科技化的载体,才能最后达到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促进农业在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过程中,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四、发展主导产业,必须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增值,延长了种植业的生产链,扩大了农业的生产领域,具有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属性。这是主导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民能否从主导产业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中致富,关键取决于其产品的价值能否在充分的市场交换中得以实现。如果产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受损的不是商品,而是农民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充分交换又直接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供过于求、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高产未必能有高效,商品量的增加未必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如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一方面可以使同类产品以不同的面貌面向市场,使供求矛盾得到有效的调节,促进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可以使农副产品的“质”在深加工的过程中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效”则随着附加值的提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标签:;  ;  ;  ;  ;  ;  ;  

三乡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