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枝符号为代表的时空概念_阴阳论文

以干枝符号为代表的时空概念_阴阳论文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空观论文,干支论文,符号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804(1999)02-0116-04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干支的产生十分久远,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大臣大挠奉命所制。萧吉《五行大义·第一释名》论干支名引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意思是说,轩辕黄帝的大臣大挠奉命根据五行的原理以及北斗星的运行规律,创立了甲乙等天干符号,用来纪日;创立了子丑等地支符号,用来纪月。此说只是传说,缺乏历史的真实性。然而,殷商时殷王以干命名,甲骨卜辞的骨片上“殷历甲子表”等史物却是事实。由此可知殷人已经采用干支了。从殷商时代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干支的主要用途是纪时,这在当今还沿用着的农历中保留着。干支的用途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两组简单的纪时符号罢了,但干支这两组符号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里,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而神秘的文化内涵,足以代表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观念。这种观念的留存表面的原因是纪时,深层的原因是对时空本质的认识。

关于时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又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近年来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时间的本质意义在于能量的耗散及其相逆过程;空间的实质在于质量分布(关于这个认识可参阅林渊等编著的《三百年及三千万年》29—34页的相关内容)。时空是人们目前认识到的宇宙存在的形式。时空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理论物理学及宇宙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干支符号,探讨其所代表的时空观,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干支纪时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纪时法,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术数文化”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术数”学各门类的一个支撑系统。“术数”在传统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胡孚琛先生在《周易象数和中国术数学》中说:“术数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形式化系统的分支”,虽然“术数”问题不是本文研究之重心,但谈干支的时空观问题不能不结合这个问题。“术数”的声誉在现当代中国一直不太高,多视为一种迷信。迷信乎?科学乎?笔者认为,先研究,后下结论,研究的过程不妨长一些。结合“术数”谈干支的时空观,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是干支与阴阳、五行学说的联系问题。这种联系,全面反映在“术数”各门类中。班固《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下分为六类: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从班固的分类中不难看出“天文”、“历谱”也属“术数”之分支,结合“术数”谈干支之时空观,也就不难理解了。

阴阳、五行学说各自所代表的体系,是中国人对世界体验的两个不同模式,也是一种分类法,属于“象”的层次。干支作为一种纪时符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下面分别说明。

1.天干阴阳

阳干:甲、丙、戊、庚、壬。

阴干:乙、丁、己、辛、癸。

2.天干五行

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3.地支阴阳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4.地支五行

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戌丑未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

由于五行与四时、五方能相配,因此,干支与四时、五方也就有了关系,具体配合如下:

1.天干配四时

甲乙木配春季,丙丁火配夏季,庚辛金配秋季,壬癸水配冬季,戊己土配四季(四时末的一个月,即三、六、九、十二月)。

2.天干配五方

甲乙木配东方,丙丁火配南方,戊己土配中央,庚辛金配西方,壬癸水配北方。

3.地支配四时

寅卯辰配春季,巳午未配夏季,申酉戌配秋季,亥子丑配冬季。

4.地支配五方

寅卯辰配东方,巳午未配南方,辰未戌丑配中央,申酉戌配西方,亥子丑配北方。

由上面的干支与阴阳、五行及四时、五方的配合关系中可以看出,每个干支除了各自的阴阳、五行属性外,还各代表着一个时空关系,即一个时空坐标。如“甲”属阳木,代表春季(时间)和东方(空间);“子”属阳水,代表十一月(时间)和北方(空间);“己”属阴土,代表四季中的六月、十二月(时间)和中央(空间);“酉”属阴金,代表八月(时间)和西方(空间)。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干支两组符号所形成的时空坐标所反映的时空观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辩证的时空观。如“子”既表示十一月(时间),又表示北方(空间)。

每个天干、地支,实际上就是一个时空坐标;干支的相配,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的时空坐标系统。如“甲子”,从时间角度来看,“甲”司春季,“子”为十一月;从空间角度来看,“甲”属东方,“子”属北方。“甲子”所代表的坐标系统,实际上就包含着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变化,即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宇宙间的物质就是在绝对的运动中存在于某个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人们把握物质运动的规律,实际就是通过对物质存在的时空关系或说时空坐标这种形式的把握而掌握的。反观中国“术数”各门类中用干支作为一个支撑系统对自然、社会、人事等规律进行预测把握,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道理的说清,必须从中国传统的宇宙理论说起。

自古以来,日月星辰的出没给人们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白天,太阳将它的光照耀在大地上;夜晚,月亮将它的光溢洒向人间。先民面对浩瀚的天空,便产生了关于宇宙的各种各样的构想,他们凭着观测到的天文材料,对天地关系、宇宙结构问题作出了种种推测。这些萌芽的天文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古人的宇宙理论。我国古代的宇宙理论,比较著名的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盖天说又叫作“周髀说”。《晋书·天文志》中说:“天像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颓,三光隐映,以为昼夜。”此说形成于周初,完整于公元前一世纪,它反映了古人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

浑天说始于战国时期,它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认为大地周围的支撑物是一种气体或液体。此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宣夜说的观点只能从东汉郄萌的著作中才能看到。此说否定天空的固定概念,认为日月众星都是自由地悬浮在无边无涯的气之中,日月星辰本身也是由一种气积聚而成。

我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凝聚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衍生出了不同的形而上的世界模式,如阴阳五行模式、道家宇宙模式、《易》卦模式等。这些模式的综合演变,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实际上就是主客观的统一、互补、和谐,这在中国古代儒、道等家的思想中是很明显的,此不赘述。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就是在以上的哲学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

时间、空间的坐标系实际上是由人的头脑构造出来的,是观察者用来描述周围环境所用的语言要素。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具体的空间,只是名称,是思维的形式,是实在的表面形式。虽然是这样,但对自然的描述总得有一种办法和工具或符号,时、空就是这样的工具或办法或符号。干支就是这样的一种符号或工具。说到底,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或构架。中国人用干支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符号代表的时空观去认识世界,其基础就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学说。这些学说,受到了现代科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物理学的冲击,并且受到了严肃的批判。尤其在产生学说的土壤国家里批判得更严肃,往往被冠以迷信或伪科学。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是辩证的。从干支本身的阴阳分类来说是辩证的,干为阳,支为阴。干中有阳干和阴干,支中有阳支和阴支。干中有支,支中有干。如“甲乙”两干为木,为木之体。“寅卯”两支为木,为木之用;“寅”中有“甲”木,“卯”中含“乙”木。余类推。从干支本身的五行分类来说是辩证的。从干支与四时、五方的关系看也是辩证的,如空间方位,由四方生出五方、八方、十方。五方是四方加中央,八方是四方加四维,十方是八方加上下。这些都是相对来说的,中央有位而无定方,八方有方而无定位,中央一立便有八方、十方了。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物理学的时空观也是一致的。相对论几乎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个人成就,是一个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理论。爱因斯坦证明,时间是有弹性的,可以被运动伸长或压缩;空间也具有弹性,当时间被伸长时,空间就被缩短。实际上就是说,时间和空间在相对论中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即物理学家们所谓的“时空连续体”。干支符号实际上就是一个“时空连续体”。有人会问,相对论中还有运动问题,干支符号中的运动在何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跟经典数学中的公理类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本质上就是讲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处于运动之中的,运动的“第一推动”就是阴阳二气的关系,就是五行之气的关系。所以每个干支本身及其配合之后,都是指绝对运动的事物来说的。宇宙是运动的,社会是变化的(也即运动的),个人的成长发展也是运动的(实际就是人的命运问题)。为什么古老的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一致,或者颠倒说是一致的,很值得人们深思。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中国文化之源的《周易》时空观有很密切的联系。《周易》时空观是以卦(象)的形式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和运用,其重心是在“通其变,遂定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基础上,把人的主体性融入其中,从而使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主体性即时空性,时空性即整体性、辩证性。干为天元,支为地元,支中藏干为人元。人元实际上是干支中有关主体性的一个因素。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还具有周期性、层次性、阶段性、连续性等规律。《周易》中也有同样的阐释。此不赘言。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在汉语中也有所反映。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或符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推理的展开,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固定下来,人的认识才能推进。中国哲学的世界观、时空观等等本体论都是与汉语血肉交融的。概括起来说,汉语也有整体性、辩证性的思维特点。比如汉语中的“前”、“后”两个概念,可指时间在前或后,也可指空间位置在前或后, “下午3点之前来”、“下课后来”,“到教学楼前集合”、“门后”,不论是指时间的“前”、“后”,还是指空间的“前”、“后”,虽然用同一个词,但都是相对来说的,与观察者的位置及事件发生的始、终有关。

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形成的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各个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一些观念只有与其结合,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活力,才能融入中国文化的运行机制之中,并达到并行不悖,所以,干支符号与阴阳、五行的结合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正是这种结合,使神秘的干支符号成了古代“术数”的一个支撑系统,才使“术数文化”在中国具有很长的历史及广阔的市场。时至今日,市场越来越广了。这或许是一种必然吧。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术数”文化的研究,在国内还有许多误区,走出误区需要我们有正确的世界观。对时空观的探究,尤其是对中国人的时空观的探究,可以看作是对正确的世界观把握的一个方面。

标签:;  

以干枝符号为代表的时空概念_阴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