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云同志逝世一周年笔谈 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实事求是论文,同志论文,周年论文,经济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陈云同志的全部经济论著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是考虑问题、提出建议,还是领导经济工作,他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早在延安时代,他就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曾反复强调:“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陈云文选》第3卷第188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陈云同志告诫我们,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问题也搞不好。这几句话,深入浅出,富有哲理,发人深思。那末,怎样弄清“实事”呢?陈云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身体力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建国初期,国民党政权留下来一个恶性通货膨胀的烂摊子,当时百废待兴,民不聊生,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他通过调查研究,首先领导了反投机倒把的斗争,很快就平抑了市场物价。不到一年,国家财政经济情况就实现了初步好转。这是有口皆碑的一大历史功勋。
为了克服经济工作中的片面性和主观主义、事务主义,陈云同志提倡“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第46页);并一再告诫我们:在编制计划、制定建设蓝图时,首先必须认清基本国情,才能立足于牢固的基础,稳步地向前发展,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他明确地指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第280页)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得认清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他每每提到:“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第281页)所以, 他主张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进军中,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先把农民这一“大头”稳下来,使社会安定,进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他的两句警语“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至今还是指导经济工作的座右铭。目前,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我们在制定“九五”计划时,仍要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
正因为陈云同志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在领导经济工作中,他尊重经济规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间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性,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通过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洞察经济发展的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陈云同志总能着眼于全局,善于运用经济规律来把握方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例如,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大起大落。针对这一情况,早在1957年他就主张:“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第52页)如何来把握这个界限呢?他全面地指出:“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第52页)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地发展,陈云同志十分重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认为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折腾,其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
今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重温陈云同志关于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规律的一系列教导,对于广大干部、特别是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理论工作者来说,我觉得仍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与指导意义。坚持实事求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可以使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少走弯路,少付“学费”,更好地实现“九五”和15年的战略目标,迎接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