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改进西方近代民主史复习教学概述——基于对2013年高考试题的观察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试题论文,近代论文,民主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总共使用了15套历史试卷(包括3套历史单科卷和12套“文综”历史卷),在研读这些试卷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很多试卷都有考查西方近代民主史内容的题目。这一现象既然体现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意趣,那就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2013年考查西方近代民主史题目概览
为了便于讨论,先以表格形式对相关题目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分析下页表,从中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2013年共有14套试卷命制了考查西方近代民主史(以民主思想史和民主政治史为主)的题目。(2)14套试卷共命制25道考查西方近代民主史的题目,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非选择题)均有。因上海卷第18题即“英国工厂法”题和第19题即“现代化内涵”题,涉及因素较多,未计入近代民主史题中。此外,2013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卷中也有一道以西方近代民主史为考查内容的题目(“托克维尔论法国大革命”),下页表未列入。(3)14套试卷中,命制西方近代民主史题目最多的是海南卷,共4题;其次是江苏卷和全国新课程卷Ⅱ,大小题目共3道;其他各卷或2题或1题。(4)表中未标出各题分值,但从原卷可知,海南卷4题共29分,安徽卷虽有1题,分值却高达26分。
因为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可以肯定,在命题过程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省市区的历史命题专家不可能就试题的内容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为什么会出现考西方近代民主史的“巧合”呢?除“英雄所见略同”外,恐怕难以作出别的解释。也就是说,因为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西方近代民主史很重要,于是便不约而同地在这个考点上编制题目。事情就这么简单,但在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却有值得研究的深层次的原因和道理。
二、几道考查西方近代民主史的上佳好题赏析
如果说14套试卷、25个题目仅仅是数字问题,更重要的则是,这些题目总体水平较高,且不乏好题。翻阅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汇编,关于西方近代民主史的题目可以说是一道美丽的试题风景线。下面让我们从这道风景线中选几个“景点”(几道题)来欣赏吧。
【例1】(全国新课程Ⅰ卷第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点评】本题科学严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题干中“迎立”“拥立”并用,绝非同义重复;用括号内文字说明玛丽是国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也绝非多余。舍此,议会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就难以说明。重视史实是本题的特点。史学的具体性在本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2】(山东卷第15题)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
【点评】本题材料寓意深刻,幽默有趣。相信考生在读题、审题、答题过程中,会轻松地笑起来。
【例3】(江苏卷第16题)“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点评】以往我们只知道,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分离成日益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本题却告诉我们,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社会结构相当复杂。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中等阶级”对政治的影响甚大。引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是本题的关键和灵魂。
【例4】(四川卷第12题)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D.②③④]
【点评】本题以知识为载体,侧重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粗涉历史考辨。目标立意、能力含金量较高是本题的突出特点。文字虽长,但有历史味。
【例5】(海南卷第32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选做题)摘编自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等的“材料一”、摘编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等的“材料二”此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卢梭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8分)[赞赏卢梭:崇尚自由平等,反映时代要求;具有平民色彩;为法国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推动大革命爆发;对后世影响巨大。(6分)批评卢梭:理论缺陷易导致暴政;理论过于理想化。(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卢梭评价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4分)[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分析方法不同;占有资料不同。(4分)]
【点评】本题材料介绍了关于卢梭的“学术之争”,学术视野宽阔,有很强的开放性。但全题主要考查应试者的概括、分析等能力,而不是让他们陷入学术争论之中而无法自拔。若为必做题,本题难度偏大,但作为选做题应该是适宜的。既然选学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当然就应举一反三,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解答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包括评价不熟悉的历史人物。
以上题目各有千秋,令人耳目一新。有的题目很有可能成为学生争相演练的典型历史习题,长久流传。正是这样一批题目,使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然,毕竟有20多个题目,不可能道道精彩,个个完美。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风景,有不足、有缺陷的风景才是真风景,试题亦然。
三、2013年西方近代民主史试题的教学启示
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西方近代民主史试题的基本情况,可用“数量可观、好题连连”八个字来概括。这样的“试题风景线”自然会产生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对今后的西方近代民主史复习教学以启示。
【启示一】高中文科班师生要高度重视西方近代民主史教学,将其作为世界近代史乃至整个世界史复习的重点。
首先,从《普通高中历史课标准(实验)》和现行教科书看,西方近代民主史内容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重点内容;
其次,从历史学科“高考大纲”(含各省市区的“考试说明”)看,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史高考重要内容。这个情况,在四川等省市尤其明显。从2013年起,四川以必修课程历史(Ⅰ)(Ⅱ)(Ⅲ)和选修课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为历史科考试内容,且不出选做题,这样一来,以西方近代民主史为命题点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再次,西方近代民主史的许多内容与我国正在深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一时政热点有内在的联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同志向全党干部和广大群众推荐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应该说,就考虑到了这种联系。我国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政治体制,但欧美主要国家民主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世界史复习都应将西方近代民主史作为重点,甚至是第一重点。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西方近代民主史试题已出了这么多了,以后还会出吗?回答是肯定的。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实践,内容极其丰富,命题空间很大。以四川卷为例,2013年仅考了英国近代民主史的三个问题(限制王权、权力制衡、渐进性),美国则仅涉及“列克星顿枪声”,法国史和德国史尚未涉及,留下的空间很大,何愁找不到命题点。
【启示二】要大力改进西方近代民主史复习教学,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改进要有措施,措施必须落到实处。
第一,整合教材。
新课教学宜按照高中历史教科书一本一本、一课一课地上,复习教学则需整合内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文所说的西方近代民主史主要包括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史和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史(以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为中心)两个方面,这些内容主要分布在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Ⅲ)和选修(二)(四)中,而选修(二)又涉及6个专题,复习时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整合,构建起有别于教科书的新的知识体系。在新的西方近代民主史知识体系中,国别史体系是适宜于学生的一种知识体系。如英国近代民主史,就可构建如下一个线索清晰、阶段性强、重点突出、易于掌握的知识体系:
1.革命前夕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1628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权利请愿书》,挑战王权
2.革命时期国王与议会的激烈斗争
●1641年,长期议会以《大抗议书》全面反映经济、政治要求,国王断然拒绝,双方矛盾激化
●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
●内战——王军与议会军的厮杀(主要战役有马斯顿荒原之战、纳斯比战役)
●议会把英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议会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1688—1689年,通过“光荣革命”,议会拥立女王玛丽、迎立国王威廉三世。议会以《权利法案》确保自身权力,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政治思想家洛克发表《政府论》,总结革命实践,从理论上捍卫新政体
3.革命后的权力再分配与议会自身建设
(1)内阁制形成和发展:行政权逐渐向内阁转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影响立法,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2)议会改革:围绕选举制度的完善,多次进行改革,推进政治民主化
小结: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渐进性等)和影响
类似的办法可用于美、法近代民主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德国的内容相对较少,掌握该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起步这一个“点”即可。
第二,转换观念。
1.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史观转换为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等兼用。我国的历史教学(含历史复习教学)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唯物史观的中观史观不只阶级斗争史观一种。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唯物史观的中观史观已大大丰富,从西方引入,经过改造,已经中国化或基本中国化的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已经成为唯物史观的中观史观了。复习以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西方近代民主史,在继续以阶级斗争史观(含革命史观)为指导的同时,要自觉地用中国化的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指导,深刻、全面、辩证地认识和分析西方近代民主史上任何一个重要问题。
2.从单纯重视政治事件转换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并重。以往的政治史是政治事件史,如复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主要是讲波士顿倾茶事件、列克星顿的枪声、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受降、美国宪法公布、联邦政府成立等事件。现今复习美国独立战争,这些事件当然不能不顾,但更多的是要复习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因此《独立宣言》的内容与影响、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就更重要一些。
3.从重叙事转换为叙事、分析兼顾。以往因重事件,自然就重叙事,复习时要求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现今复习这些内容自然不能不管,但重点应转移到提出、分析、论证重要问题上来。如复习美国宪法,需要知道其何年公布,但更需要复习该宪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样规定的意义何在?该宪法有什么局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局限?美国宪法是怎样完善的?
4.从重宏观转换为宏观、微观兼顾。以往在复习阶段,历史老师喜欢宏大叙事,重历史线索、阶段特征等,几乎所有问题都是概括说明,要点提示,名曰“点到为止”,很少注意具体史实,更忽视细节。但从全国新课程卷Ⅰ第27题(“光荣革命”题)详细说明了“迎立”谁为国王、“拥立”谁为女王、此二人之间以及他们和詹姆士二世的关系,四川卷第12题注意到是谁打响列克星顿第一枪等试题看,复习教学如果忽视重要的关键的细节是不行的。复习西方近代民主史要把宏观把握与对重要微观细节的重温结合起来。如在复习法国民主力量争取和维护共和的斗争这一重大问题时,应注意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在仅多一票(353:352)的情况下勉强通过的,但它却实施了60多年,是法国最长寿的宪法。又如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第130页说,德意志帝国的联邦议会共有代表58人,其中普鲁士拥有17名代表,“操纵着联邦议会”。17名代表怎么能“操纵”由58名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这里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中只要14票反对就能阻止修改宪法,而普鲁士有17名代表,凑足14票,阻止宪法修订易如反掌(参见由嵘等《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版第249页)。将这样的细节告诉学生,有助于他们理解教材,认识德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第三,关注史学研究新成果。
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受苏联史学影响很大,如沿袭20世纪30年代苏联观点,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妥协性、保守性的特点。但现在情况变了,新的观点提出来了。“1966年,美国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提出所谓的英国渐进主义发展道路。这一观点在1987年被介绍到中国,且影响中国英国史研究20年。”(见于文杰《还原历史真相,寻求史学真谛》,《历史教学》(下半月)2013年第6期)。正是在新观点影响下,2013年四川卷第13题第(3)问要求考生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的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答一点)。此题以及上面所点评的江苏卷第16题(英国议会制度改革与“中等阶级”参政题)、海南卷第32题(“卢梭评价”题)都清楚地说明,在西方近代民主史复习教学中适当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之必要。
以往我们常说,高考历史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笔者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一些高考历史试题还新于教材。究其原因,乃因高考历史命题专家大多站在史学研究前沿,已融入他们的思维之中的新观点新提法会自然而然地注入其命制的高考历史试题之中。
第四,重视史料并适当采用史料教学法。
在高考历史试题已经材料化了的今天,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史料,适当采用史料教学法,复习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理论)尤其应如此。
如果说高考历史命题者多在搜寻和开发新材料上下工夫的话,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则应在开发和利用基本史料上多下工夫。如复习美国近代民主史,《独立宣言》的关键段落、1787年美国宪法的重要条款,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基于史料来引导学生了解《邦联条例》和宪法修正案的最重要内容。忽视基本的关键的史料的开发利用,过分追求材料的新奇异,对历史复习教学来说是弊大于利;同样,只求材料多而不求材料精,对历史复习教学来说也是弊大于利。
第五,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复习西方近代民主史,要精讲精练,讲练结合。习题不在多,但每一节复习课都要练一练。力求练到关键处,练到点子上。
练习要适用,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要处理好习题与历史教科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编制三种类型的习题:第一类是依照教科书编制的习题(材料、问题和答案都出自教科书);第二类是依据教科书编制的习题(问题和答案在教科书上可以找到依据,但角度、提法、文字已发生一些变化);第三类是依托教科书编制的习题(问题和答案以教科书的主干知识体系为依托,但材料、提法、观点与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已有较大乃至很大的距离)。“依照”“依据”“依托”反映了习题与教科书之间的“若即若离”关系,应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2013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西方近代民主史题目也可让同学们练一练。但要注意两点:一是配合复习进度,分散练,不宜集中练。二是也要筛选,不一定题题都适宜练。如安徽卷第36题第(2)问“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大而抽象,一般情况下,此题不宜让学生课堂上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