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与俄罗斯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禀赋论文,俄罗斯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产业结构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 【文章标识】 A 【文章编号】1009-721X(2007)01-0026-(08)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很快,1999-2005年GDP年均增长6.7%。2006年上半年,GDP又增长了6.3%,比去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但许多人对其发展前景并不看好,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并不稳定,比如最高年份的2000年GDP增长超过了10%,而最低年份却不足5%。寡头问题也时常对国内政治及投资产生冲击。①但对俄罗斯发展前景的质疑更多的还是来自基础经济层面,比如产业结构畸形化、对外部市场依赖严重以及投资不足等,其中经济原料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②
上述考量不无道理。简言之,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丰裕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材料)为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以出口带动整体经济增长。这种模式为俄罗斯带来了长达7年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积累了两个结构性问题:经济原料化和对外依赖趋势加重。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就是自然资源在俄罗斯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事实上,俄罗斯经济转轨远未摆脱苏联经济的烙印,经济结构畸形,尤其是能源、原材料部门比重过大的特征始终未有得到根本改变。2000年以来,原材料部门在俄罗斯工业中的比重大致在60%左右。③出口商品的原料化特征更为明显,以2005年为例,仅石油出口一项就占到了俄罗斯出口总值中的1/3。经济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材料部门通过出口实现的快速扩张和超常发展。以原材料产品占主导的出口为例,1999-2005年实际出口年均增长9.1%,超过同期GDP增速2.4个百分点。[1]
通常认为,一国拥有自然资源优势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一传统看法却遭到经济学者的质疑。Authy(2001)对1960-1990年天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其人均GDP增长率只相当于资源匮乏国家的1/3-1/2,由此得出结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丰富的天然资源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理论界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④
(1)通过出口引发的影响。首先,由于经济结构始终滞后于满足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容易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其结果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陷入长期的相对贫困之中(普雷维什—辛格)。第二,“荷兰病”现象。大量出口初级产品获得巨额外汇收入,进而推动汇率上升,结果是其他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下降,阻碍其他部门的生产,并对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资源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度低,无法刺激其他产业发展。(3)部门收入及其分配、寻租理论。对出口资源收入的争夺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以及社会的二元化倾向,资源部门受保护,从而损害其他集团的利益。此外,出口天然资源将使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进口替代政策得以延续,以提高该国的工业化水平。政企勾结形成利益联盟,会拖延经济体制的非政治化进程。初级产品的知识含量低,导致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减少,另外,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大,政府的投资政策易于出现失误。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许多人对立足于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而实现的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看好,比如俄罗斯人抱怨自己成了“经济殖民地”,世界银行和俄罗斯政府也都认为,俄罗斯经济有出现“荷兰病”的可能性。
但针对产业结构的这种静态视角可能忽略了问题的很多方面。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俄罗斯为何长期扮演这种国际分工角色?换言之,在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实现原始积累和经济起飞?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吗?在关注原料化特征固化的同时,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是否随经济持续增长而出现积极变化?最后,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与原材料产业的超常发展一定不利于俄罗斯的长期经济发展吗?
二、原料化:成因与好处
首先,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能源、原材料产业的超常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于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新经济”有两个突出特点:注重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后期的创新成果保护,而非传统的制造性规模化生产;研发性技术创新成果体现出“非贸易品”的属性,客观上限制了研发中心源的转移力度。全球经济在此次技术创新背景下形成了“美国—日欧—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格局,其中美国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周期性转移,形成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日欧利用高新制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市场需求,形成了高新制造业的优势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只能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在能源及原材料行业、普通制造业领域发挥成本优势,从而寻求自身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位置。[2](P74)简言之,后发国家在“新经济”体系中只有挖掘、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才能顺利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从而利用国际市场的“发动机效应”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这样看来,转型时期的中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产业超常发展,都是经济规律使然。
第二,原料化特征的固化主要是由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决定的。
表面上看,最近几年俄罗斯产业结构畸形化程度有增无减,比如按1999年价格计算,2004年燃料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14%上升至17.1%,而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的比重则由23.8%下降至22.2%。但尚不能就此断言俄产业结构进一步恶化了,因为上述比例关系的改变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出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过快造成的。以生产者价格指数为例,俄罗斯1999—2005年矿产开采业的价格年均上涨43%,而加工业只上升22%。这样一来,即使原材料工业与制成品工业实际产量增速相等,但若以价值指标衡量,前者发展速度仍然要大大快于后者,其结果便是原材料部门的产值比重进一步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原料化”和“畸形化”了。
因此,俄罗斯产业升级进展缓慢,主要是缘于世界原材料价格暴涨导致原材料行业的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而不是其他产业生产下降的结果。如果剔除国际价格暴涨的影响,我们将会发现,最近几年俄罗斯产业结构事实上已向高级化和合理化迈出了较大步伐(详见下一小节)。
第三,原材料产业的快速增长也是俄罗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给定技术约束前提,经济的发展总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投入。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工业的超常发展也是提高和巩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砝码。首先可以确保俄国内充足的能源原料供应并降低产品成本。其次,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可以用来提升本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中日石油管道竞争、俄乌天然气管道之争充分显示了俄罗斯的能源力量。
最后,相当重要但时常被忽略的一点是,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将长期占据特殊地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往往更看重以生物、宇航和IT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以此来评判各国经济的优劣与发展潜力。尽管规模报酬递增强化了各国在知识追赶进程中的路径依赖效应并相应增加了后发国家科研创新的难度,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的可能性。二战以后日本就通过银行放贷与企业投资的过度竞争促进了日本企业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养。[3](PP85-142)对于俄罗斯而言,伴随着经济增长,丰富的科技潜力将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从而为高新技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却是无法赶超的,因此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独特优势是很难被取代的。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进展
尽管超常发展原材料工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俄罗斯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了其所蕴含的潜在风险,俄罗斯政府也早已采取广泛措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征收自然资源税和制定国家创新体系等。但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原材料行业比重过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尽管如此,伴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还是出现了积极变化。
1.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比例关系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畸形的产业结构,重“重”轻“轻”,农业和服务业长期落后。转轨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其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91年的35.9%增长到2004年的55%。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1991-2004年处于40%-49%之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则持续下降,由1991年的13.4%下降到2004年的6%。⑤资源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相似,并且在比例关系上更接近西方国家。与之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仍在上升,第三产业经2005年最新调整后仍不足41%,而美国已经是75%,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都在60%-70%左右,印度也在50%以上。
2.工业内部结构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原材料部门比重出现了微弱下降,由2000年的61.2%下降至2004年的60%,制成品部门比重相应上升,其中,轻工业(包括纺织、服装、皮革和制鞋工业)与粮食、饲料工业比重下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器制造业尽管在1990年代大衰退期间比重持续下降,但最近几年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机器制造业与金属加工业所占比重已大体恢复至转轨前水平,从2000年的20.5%升至2004年的22.2%,在工业中的占比增长了近2个百分点。食品加工业的比重也有所上升(见表1)。⑥
表1 俄罗斯工业结构(按1999年价格,%)
1992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工业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电力 8.1 10.5 9.2 8.8 8.5 8.1 7.6
燃料工业,其中
14.0 16.915.8 15.9 16.4 16.9 17.1
石油开采 9.0 10.910.4 10.7 11.3 11.8 12.1
石油加工 2.3 2.6 2.3 2.2 2.3 2.2 2.1
燃气 1.4 1.8 1.7 1.6 1.6 1.6 1.5
煤炭 1.2 1.5 1.4 1.4 1.3 1.3 1.3
黑色冶金 6.7 7.7 8.6 8.1 8.1 8.3 8.2
有色冶金 7.3 9.0 10.3 10.3 10.5 10.5 10.3
化学与石化工业6.4 6.3 7.5 7.4 7.3 7.1 7.2
机器制造与金属加工23.8 19.2 20.5 20.8 20.5 21.1 22.2
木材加工与造纸工业5.9 5.1 4.8 4.7 4.7 4.5 4.3
建材工业 4.4 3.7 2.9 2.9 2.9 2.9 2.9
轻工业5.2 2.3 1.8 1.8 1.7 1.5 1.4
食品工业 14.5 15.3 14.9 15.3 15.8 15.6 15.4
粮食与饲料工业2.1 2.0 1.6 1.6 1.4 1.3 1.2
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http://www.gks.ru。
从实际产量指标看,最近几年俄罗斯工业结构明显优化。1999-2004年,工业生产整体年均增长8%,其中资本品生产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2%。黑色冶金工业的生产年均增长率为8%,而燃料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仅为6%,增速仅为资本品部门的一半(见表2)。
3.服务业结构优化明显。
第三产业内部也出现了高级化和合理化的趋势,基础设施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以交通、市政服务和通讯业为例,1995-2003年间这三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分别增长了8倍、13倍和26倍多,远远高于其他服务部门的增长速度,比如传统的生活服务仅增长了5倍,而其他付费服务也仅仅增加了7倍(见表3)。
4.投资结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
如果上面的数据还只是反映业已发生的变化,那么关于投资的动态变化则能更好地反映未来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1)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与加工工业投资大幅提升,而燃料能源开采领域的投资增速下降。
工业投资比重在转轨初期大幅下滑,2000年以来尽管也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工业部门吸引的投资增长,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大体保持在35%—40%左右。
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增速加快,比如交通和通讯业的占比从1992年的不足9%上升至1/4以上。再看技术含量和加工价值较高的加工工业,尽管在衰退期间其占比下降,但随着这几年经济持续增长,加工工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也开始上升,比如化学工业增长了0.2个百分点,机器制造业大致稳定在3%左右。
2005年投资结构进一步好转,加工工业投资增长了16.9%,开采工业降低2.5%。结果是,加工工业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以上,而除燃料以外的矿产开采工业,投资比重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燃料能源开采投资更是下降了4个百分点。[4](PP20-22)
燃料能源部门内部也出现了结构改善迹象,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转变的趋势日渐明显。1992年石油开采行业吸引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12.3%,到2004年下降到不足10%,而石油加工业吸引的投资占比则从1992年的0.4%上升到2004年的1.5%,两部门投入的资金差距由转轨初期的30倍以上缩小到如今的6倍。
知识技术领域的投资稳定增长。1992年科学与科技服务部门吸引的投资总量仅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0.4%,如今已经提高到0.8%;金融服务业发展前景也被持续看好,2000年以来吸引的投资不断增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另外,管理方面的投资也在加速增长,从2000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2.2%(见表4)。
表4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固定资产投资(%) 1992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工业,其中
41.334.4 38.5 38.7 37.2
36.4 41.0
石油开采工业 12.38.4 11.6 12.7 10.6
9.7
9.7
石油加工工业 0.4 1.4
1.8
1.7
1.51.4
1.5
化学和石化工业
2.3 1.6
1.6
1.8
1.61.7
1.8
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
4.9 3.1
2.9
2.9
3.13.1
3.0
农业、林业11 3.6
2.844.44 3.1
建筑业2.72.5
3.9
3.8
4.64.3
3.3
交通、通讯8.8
14.6 23.7 23.6 20.6
23.2 26.7
商业、饮食、批发贸易、采购1.22.1
2.8
3 3.74.2
2.7
住宅和市政服务27.3 29.5 1816.5 18.7
16.9 12.1
保健、体育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与艺术5.6
5.7 .9
5.0
4.65 5.5
科学与科技服务0.4
0.40.5
0.6
0.70.7
0.8
金融、信贷、保险与养老保险 - - 0.8
0.8
1.01.2
1.4
管理
- - 1.4
1.4
2.01.9
2.2
资料来源: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资料计算整理,http://www.gks.ru。
(2)从投资内容看,机器设备投资比重大幅上升。
从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看,伴随着经济增长,投资结构明显优化。1992和1995年,绝大部分投资(60%以上)为建筑维修活动,只有很少部分(1/5左右)资金投向了机器设备和工具的更新。2000年以来,建筑维修方面的投资比重急剧下降,到2005年下降到不足49%,而机器设备投资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截至去年达到了35.7%。[5](P248)
投资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也是决定俄罗斯产业结构演变方向的关键性因素。这里关于投资结构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上面的判断,即伴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出现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换言之,尽管以石油为代表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部门发挥着“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并因此吸纳了大量金融资本进行体内循环,但毕竟还是出现了外溢效应。伴随着石油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他工业部门,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机器制造和化学工业部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并且有逐步赶超原料行业的趋势。基础设施产业以及服务业也持续快速增长,与加工工业一起,共同推动着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演进。
除了上述客观进程,俄罗斯政府还抛弃了转轨早期盲目的自由主义信条,开始重视发挥政府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征收石油税并建立石油储备基金,动用预算资金进行基础领域和工业领域的政府投资,制定“国家创新体系”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等。最后,俄罗斯蕴藏着巨大的科技潜力。由于较高的人力素质、雄厚的科技基础,俄罗斯有望在诸多高科技领域参与国际竞争。
综上所述,未来的俄罗斯不仅可以在基础能源和原材料领域实现技术创新,从而成为世界资源的供应与高科技利用的中心,同时又有能力和可能进入宇航、电子和生物等新兴领域与美日欧进行角逐,因此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可以期待的。
四、原材料部门的超常发展:关联效应与汇率影响
前已述及,经济理论证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阻碍一国经济发展。但至少在过去的7年里,俄罗斯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论预测的失灵?
首先,与一些落后的农业国不同,俄罗斯出口的大宗商品不是某个单一的农产品,甚至也不仅限于某几类矿产品,而是从能源燃料、金属矿产直至森林木材及其制品,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并且这些商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俄罗斯海关定期公布世界市场价格的商品就有14类:包括原油、石油制品、天然气、氨、氮肥、钾肥、圆木、纸浆、纸张、生铁、铁合金、铜、镍以及铝。简言之,俄罗斯的资源禀赋极其优越,非一般国家可以比拟。
其次,俄罗斯拥有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除了资源开采,其加工产业也相当发达,并且加工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矿产开采增速从2003年开始落后于工业整体的增长速度,能源燃料的开采增速也自2004年开始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相反,加工工业的生产从2003年开始超越工业整体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8.8%,而工业整体增长率为7%。[6](P197)此外,除了资源集中型产业和原材料工业,俄罗斯的制成品工业也相当齐整,在一些资本品和军工产品的制造方面还享有世界领先水平。
上述两点决定了俄罗斯经济抗冲击的能力要大大强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因为俄罗斯不是简单的出口依附国,而是可以对世界市场行情施加影响的强者,不会容忍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另外,由于早已实现了工业化,在大力发展出口资源产业的同时可以避免采取过度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并进而减少政策扭曲和失误效应。
第三,外部环境不同。1960-19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而这期间后者不断受到经济周期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并因此将经济风险转嫁至发展中国家。当代俄罗斯的发展环境则迥然不同,撇开欧美国家,包括俄罗斯自身在内的“金砖四国”(其他三国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的持续增长前景,以及日本经济的复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维持对其出口产品的巨大需求。
最后,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俄罗斯已经构建了比较稳定的民主政体,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也会相应削弱政府对特定利益集团的保护以及政企勾结的程度。具体而言,针对自然资源租金,俄政府已经从制度上建章立制,为获取相应租金制定了明确的游戏规则,比如招标拍卖采掘许可证、征收资源税、设立石油稳定基金等,这些无疑会降低交易成本和租值耗散。
我们认为,正是上述特质使俄罗斯区别于一般资源富裕型发展中国家,从而能够在过去7年以至未来更长的时间内得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动机效应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这里我们将结合俄罗斯特点具体分析前述两方面的理论问题。
(1)产业关联效应
一般而言,初级产品部门的产业关联度较低,因为投入简单,成品加工度较低。但在特定条件下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
首先,相对于简单的农产品生产而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利用需要更多的投入,尤其在当代条件下,对于环保、水文、地质、气象等多项技术要求较高,人力与物质资本的投入相应较多并较为复杂,对于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大。另外,出口的资源种类和规模越多越大,其产业关联效应也就越大。
其次,相对于简单的采掘业,自然资源的精细加工和制造将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所以资源的加工制造环节如能安排在国内生产就会对国内的加工业提供更多支持。
俄罗斯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它的资源产业体系完整,并且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对资源的深加工和利用,因此俄罗斯资源产业向精细加工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石油产业为例,1999-2005年原油出口价值增长了4.6倍,而石油制品出口额则增长了6.2倍。⑦铜产品的出口方面,2005年俄罗斯的精炼铜出口下降了8%,而铜制品的出口却增长了4.7%。[6](P366)
最后,原材料部门通过出口获取的巨额外汇收入拉动了经济增长。这里的主要途径是利润的再投资和工资收入的消费,从而促进了国内资本品和消费品部门生产的扩大。
原材料部门创造的巨额外汇收入还有一部分进入到了政府手中,以石油稳定基金(从出口石油的收入中征收)为例,2004年为5223亿卢布,2005年暴升至12370亿卢布,增长了1倍多。这部分收入同样为俄罗斯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比如俄政府利用石油税以及稳定基金提前偿还了外债并进行了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政府财政能力因此得以极大改善,2001-2005年预算盈余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0.9%、1.4%、1.7%、4.4%和7.4%。[6](P13)
(2)汇率上升与制造业发展
诚如理论所预示,原材料的大量出口在为俄罗斯带来巨额外汇收入的同时,推动了卢布汇率持续走高。2005年卢布的实际有效汇率比1999年增长了57%,已经超出了199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加工制造业的出口并没有因此而下降。
俄罗斯传统的出口部门除了原材料产品外,还有机械制造和军工产品。后者在衰退期经历了下滑之后,于1998年开始增长,2005年俄罗斯军工产品的出口额达到了近几年的新高,为61.26亿美元。而这种增长的大背景则是整个国际军火市场的萎缩。有资料显示,全球市场上军工产品的合同价值从2000年的421亿美元下降到了2004年的370亿美元。[6](P367)
机器设备的出口在1990年代的衰退期经历过下降过程,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俄罗斯资本品的出口能力也随之上升。以俄罗斯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外贸活动为例,1999-2001年机器设备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值分别为59.5亿、68.3亿和74.1亿美元。最近两年由于卢布汇率高企的影响,出口增速放慢,但仍保持了微弱增长。2005年机器设备出口额为12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对非独联体国家出口额为76亿美元。⑧
撇开出口影响,在原材料产品的大规模出口与超常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品部门甚至出现了超越原材料工业领先发展的势头。1999-2005年资本品部门基本上都是领先工业增长,只在2002年是个例外,当年资本品部门仅仅增长了2.1%,为近年来最低。但从2003年开始情况发生彻底改变,资本品部门加速扩张,以回应出口导向型部门生产和收入的增长,近几年机器制造业始终在工业生产中保持领先地位,增长率超过10%。[6](PP200-201)
以上数据显示,原材料产品的大量出口尽管推动了本国汇率上升,并会对制成品工业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但后者却不一定就因此萎缩,毕竟影响一国制成品生产的因素不只汇率一项,所有权、效率,以及国内市场的规模同样至关重要。此外我们还要看到,卢布汇率上升还为俄罗斯带来诸多额外好处,首先是促进了产业的强制重组,有利于淘汰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整合与产业调整,增强加工制造业的竞争力;还有利于设备进口,更新固定资产,并降低偿还外债的负担,有利于吸引外资,等等。
综上所述,俄罗斯独特的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制度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借助于原材料部门超常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这是近7年来俄罗斯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结语
立足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比较优势战略,通过原材料的大规模出口带动其他部门扩张,俄罗斯实现了长达7年的快速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是全球化和新经济条件下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也为俄罗斯带来了特殊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原材料部门比重过大的特征始终未能发生根本改变,但毕竟产业结构还是出现了积极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基础设施部门发展迅猛,甚至超越了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俄罗斯的实践表明,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原材料工业的超常发展不一定会妨碍其他部门发展,相反却可能成为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助推剂。问题的关键是该国的自然、经济与制度条件能否将原材料部门的先发优势外溢到其他行业部门。
当然,从更长时期看,立足于原材料部门超常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较难以为继,所以俄罗斯以怎样的速度累积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将决定未来更长时期内的增长前景。
注释:
①2003年的尤科斯事件最为典型。参见曲文轶:“从尤科斯事件看普京政府对寡头经济的治理”,《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第34-37页。
②相关研究参见庄起善:“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第69-72页;孙雅娜、边恕:“天然资源与俄罗斯经济发展”,《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3期,第10-15页;关雪凌、程大发:“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俄罗斯经济定位的困境”,《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第73-78页。
③作者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有关材料计算。这里“原材料部门”只是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法进行的粗略划分,具体而言,本文所指的原材料部门包括电力、燃料、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学与石化、木材加工与造纸以及建材工业。
④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介绍参见孙雅娜、边恕:天然资源与俄罗斯经济发展,《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第10-15页。
⑤关于三产比例关系的变化(1991-2003)参见高晓慧,“俄罗斯经济增长中的结构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第41-46页。这里2004年数字来自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http://www.gks.ru。
⑥在考察工业内部结构时,我们重点考察更多科技含量的机器制造业与原材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而对轻工产业基本不做考虑,因为从长期看,俄罗斯也不具备这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
⑦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资料计算。
⑧作者根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局各年数据整理得出。
标签:资源禀赋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