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良好形式_文学论文

文学社团: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良好形式_文学论文

文学社团:语文课外活动的好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外活动论文,社团论文,语文论文,形式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生文学社团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好形式。由于它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丰富的活动内容,所以对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也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中国现代史上最先在学校出现的文学社团是浙江新潮社。1919年10月10日,杭州甲种工业专门学校学生夏衍(沈端先)等联络杭州一中的几位同学创办了《双十》半月刊,出版两期后,他们又吸收了浙江师范的部分学生组成文学社团“浙江新潮社”,并将《双十》半月刊改为《新浙江潮》周刊。他们在周刊上发表文章,探讨思想、学术和当时敏感的社会问题。他们还走上街头宣传演讲,唤起民众,揭露黑暗,抨击时弊,引起了社会的反响。一些封建卫道士,遗老遗少们群起围攻,大肆挞伐,不久,《新浙江潮》移居上海出版,只出版了三期,便被段琪瑞政府下令查封。“新浙江潮”虽然生命暂短,但它孕育的种子却长成参天大树。社员夏衍、汪馥泉从此走上文学道路,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接着,浙江一师的“晨光文学社”,绍兴五师的“微光社”、杭州宗文中学的“兰社”、北师大附中的“曦社”、天津南开中学的“国光社”、唐山各中学联建的“田园文艺社”、厦门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生联建的“鹭华社”、沈阳兴权中学的“南郊社”、辽宁开源师范的“红蓼社”、东北师大附中的“冰花社”、山西太原的“榴花社”、江苏南通的“枫叶文艺社”、云南省立艺术师范的“诗与散文社”、成都协进中学的“华西社”、重庆北碚兼善中学的“突兀文学社”以及四川成都三位不满20岁的女青年创建的“拓荒文艺社”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地。

查阅中国现代史资料,人们发现,现代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诗人,如夏衍、柔石、魏金枝、汪静之、潘漠华、张天翼、李健吾、吴强、张爱玲、曹禺、李瑛、赵丹等,在中学读书的时候,都是所在学校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在中学时代,他们已经发表了颇有影响的作品。

由此可见,中学生文学社团确实哺育了大批的人才,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阳光照耀下,中学生文学社团也一度有了蓬勃发展。特别是50年代中期,由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各学科的课外小组空前活跃,文学社团也相继涌现。中学生们在文学社团里吮吸文学甘霖,结出丰硕之果,他们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挥动彩笔,尽抒豪情,描绘新生活,赞美新生活,表达对党、对人民的热爱。文学社团孕育的文学新人,有的已成长为青年作家、文艺批评家、新闻工作者。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关着门搞的。就语文课来讲,从书本到书本,学生学来学去兴味索然,教师也教得意思不大。这就和语文课必须面向生活,开拓思路这一特点相悖的。所以,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人们不难发现:只搞“应试教育”,不搞“素质教育”是一大错误。许多学校和教师囿于“当年红,现得利”的狭隘思想,只求今日过得去,不求他日有功,只图把升学率搞上去就一俊遮百丑,而不肯为未来建设造就大批栋梁之材去担风险。

幸而新教材、新大纲已将肩负素质教育的语文活动课提到了重要位置,教育科研部门也将对语文活动课的研讨列为重要科研项目,一些有真知卓见的学校校长和语文教师已摆开探研的阵势,投入这项尝试。有的经过实验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我认为,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建中学生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人材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使语文教育冲出低谷、走向广阔天地的有力措施。大凡文学素养较高、能力较强的人,在回顾他们的成材过程和参与教学实践之后都深有体会地说:知识的学习得益于课内,能力的形成得益于课外,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恰如车之两轮,机之两翼,人之两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相互分离。在培养跨世纪人材的伟大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语文实践活动的作用决不容低估。

如何组织中学生文学社团,目前当然没有现成经验。下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解决认识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有自觉的行动。中学组建文学社团的历史功绩,如前所述,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第二,要建立健全中学生文学社团的组织机构。一个是文学社团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委会),由社长、副社长、秘书长、委员组织。社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社章、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社员管理和社务管理。另一个机构是社刊编辑委员会。它由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组成,主要负责社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交流等项编务工作。

第三,要有详尽而周密的工作计划,整个工作要按计划运行。这样既便于工作的开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第四,学校建立总社,各年片、班级可组建分社,总社负责对分社的业务指导,上下形成一个体系,活动要同步,但不拘一格,提倡有自己的风格。

第五,社团和社刊要有任课的语文教师作指导,尽量把课内的讲读课和课外的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把课内的作文课和课外的写作结合起来。还要同外地中学文学社团广泛联系交流,互相促进,逐步提高。

第六,社团和社刊要积累成果,建立档案,出专号、专集。也可以联系当地报刊争取出社团的“副刊”专栏,以鼓励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

第七,社团、社刊的命名要高雅、有象征性和启迪性,以激励学生的向上意识。

第八,社团、社刊在学校的领导与支持下进行工作。学校要为社团社刊尽可能提供必要的业务用品及活动经费。社团社刊要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接受学校的检查和监督。

总之,组建中学生文学社团就是要把学生从书斋中解放出来,面向社会,使学生超前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尝试社会生活的甘苦,既锻炼了人,锻炼了学生的手笔,又将使语文教学走出长期以来总是走不出来的困境。

标签:;  ;  ;  

文学社团: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良好形式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