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事实,把握自己的历史成就_高考论文

把握历史事实,把握自己的历史成就_高考论文

掌握历史史实 把握自己的历史成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历史论文,史实论文,成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觉得就近年来高考的成绩而言,历史并不是考生得分的科目,相反,它正是拉开考生差距的难关。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建立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历史学习也就无法进行了。一部分同学有这样的认识:历史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只要肯卖力气就不会有问题。这固然有它得到印证的一面,但根据高考的要求来说,死记硬背其实无法达到掌握历史的目的,更谈不到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了,所以,这样盲目地干下去只能是背了忘,忘了再背,然后再忘,周而复始,弄得学起历史来枯燥无味。当前,如何准确地掌握史实,做到不白费功夫,就成了考生复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它能达到解决上面难题的目的。

一、把教材中的史实分为三种类型。

考生有真正过得硬的能力去对付高考,关键在于他能有效地掌握史实。史实大致可分为事件式、沿革式、列举式三种(理论推导式也是极为重要的)。

事件式,包括政治、民族、阶级斗争史上的战争、分裂、和谈、统一、革命、改革等基本内容。一般依背景、起因、经过、结果、评价五部分归纳,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中《法国大革命》一章,可按上述五部分归纳、列表:

背景三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

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束缚(政治)

启蒙思想的传播(意识形态)

起因三政府财政危机

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导火线

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与人民的组织起来

(以下“经过四、结果二、评价三”内容略)

列举式,是对某一历史阶段中某些领域发展状况作出评论的一种类型。它突出的特点是:由对某事物的一项或几项论据为基础,确立对应的合理论断,形成归纳的结论,其形式往往是:论断+材料。如对法国大革命前国内状况的归纳(将“论断”和“论据”两项内容列表。表略)。

沿革式,是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通过对某种事物不同发展阶级特点的归纳,形成对该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如法国大革命中三种政治力政策和沿革(列表。表略)。

考生能够在学习中注意培养独立地按史实类型去认识教材的习惯,应该说学历史就会越来越有趣了,掌握起来也会越来越顺手。我根据个人实践摸索出的一套学习方法,其核心作用就是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平时考试及高考都证实这种方法具有牢固掌握历史史实的功效。

二、按目找点,压缩课本。

第一步,按章拆节,按目找点──分析史实类型,理清教材。以《中国古代史》第21章《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全章共三节:女真兴起及辽和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和岳飞抗金;南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各节内容特点可按事件式、列举式二种类型进行归纳(前两节按事件式归纳列表,最后一节按列举式归纳。表略)。

第二步,按目找点,用数字、文字简化上述表格。

以上工作,内容浩繁,花费精力较大,因此应注意几个问题:

1.时间分段,内容跨书,齐头并进──可在早、午、晚三段时间 内,集中从所学教材中各取几章,以1995年高考复习要求为例,学生一天可以复习9章,一周下来就是63章。这样的复习效率不低, 而且人也不易疲劳。

2.总结教材时,提示的文字、数字应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 以备遗忘时复习。

3.以上所述表格,在复习中不必章章打表, 开始以书为本就可以了,一旦第一遍复习工作完成,就可以进行誊写工作了。

4.合理安排时间, 保证历史段时间内的专时专用和不多不少的量,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

5.遇到困难章节,及时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以免出现认识上的错误。

第三步,誊写章目,“写”一遍你的书。这项工作,目的是归纳知识体系,理顺书目编写的思路,成为回忆性的材料。这一步要求做到:

1.必须在扎实的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做表, 必须做到可以方便地在书中再现出数字所代表的史实。

2.提示字不必拘泥于概括性的词语(如背景、论据等), 可根据教材做出灵活的提示标记。

3.誊写工作不是简单的抄写,需要对教材、 对结论作出再认识、提高对史实的认识与理解。

4.章、节、目的题目可帮助学生把握全章书的脉络, 必须原文照抄,不可简省。

第四步,书表并用,再回教材。这一阶段可以面对表目中的数字逐个回忆知识点。当遇到不熟之处,暂时回忆不上来时,应不作停留,继续下去,待全章结束,再回到教材,着重强化记忆生疏点,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有两个:一是容易查出知识漏洞,二是能高效地复习完所学的知识。

第五步,启用沿革,深化认识。当学生对历史史实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后,就应该对某些彼此相关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时就需要利用沿革式的思维过程了。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列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英雄人物的共同之处,利用这些认识又可以去分析其它类似的人物。这样,考生在高考中一旦遇到这一类题目便能运用自如了。

第六步,重做新表,以待高考。

如果同学能顺利完成上述工作,并且距高考还有一段时间时,往往会产生高枕无忧或跃跃欲试的情绪,很容易片面追求题目的大量练习,而在想题时失去清晰的思维过程,丧失掉冷静。我的经验证明这是极不利于高考中发挥水平的。因此,安排这一步的工作十分必要。

具体做法是:打破史实类型的枯燥提示字和过多数字的规格,采用切合内容的提示字和尽量少而概括性强的数字,重新编写章目表。

由于考生此时已对史实及历史思维体系掌握很熟,因此,上述工作的速度会极快,复习效率也会很高,这些都大大有利于考生在高考前保持冷静和巅峰状态。

以上六步工作,内容浩繁,进行得辛苦,且深度层层推进,因此,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与耐力,抱绝对谦虚的态度并勇于交流,才能胜利完成。但只要完成,历史高考成功便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了。

值得提醒的是,以上工作只是课下的工作,并不应与课堂教学冲突,相反,只有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这种方法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理。

近年的历史高考中,有关历史地理知识的考查不断出现。考生这方面也接连暴露出问题。1994年高考中, 考查了炎帝部落的生活区域。 1995年高考填空第一题,让考生判断地图中长江入海口由北向南连续排列的三座城市,再回答它们在明代时各有何特点,如果考生对华东地理状况有清楚而熟悉的认识,就很容易判断出这三座城市依次是:苏州、上海和杭州,再往下做就是熟悉的史实了。然而,这对于许多考生来说则成了造成紧张和失分的“陷井”了。

由于任何历史事件不可能脱离开一定的空间范围,因此有关地理与历史相衔接的考查必将继续深化下去,我们有理由重视这个问题。日常学习中,同学们大都不喜欢老师经常以图论史和插入地理情景讲课。这既是对地理生疏带来的反感情绪作怪,又是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理解片面的反映。因此,真正建立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建立起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好地理知识欠缺的关键。

根据高考复习要求,建议大家注意弄清一些地图:

(一)世界各大洲、大洋的状况,尤其弄清欧、亚、非三洲的分界标志;

(二)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地理;

(三)欧洲的详细了解(包括山、河、城、岛、海、平原、国界等);

(四)中东地区、东亚、南亚地区。

以上介绍的复习方法,皆根据本人学习实践摸索而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耗力多,周期较长,但正与历史学习的特点吻合,其成效已得到印证。(本文作者已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专业)

标签:;  

把握历史事实,把握自己的历史成就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