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市人民医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完善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提高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急救科室中共选出58名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强化培训,并记录在培训完成后医护人员抢救的工作效果。同时选择培训前入选医护人员参与的抢救工作的病例,记录培训前的工作效果。结果:培训后对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0.29%(110/137),明显高于培训前67.15%(92/137);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66.67%(22/33),明显高于培训前42.50%(17/40);对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86.21%(25/29),明显高于培训前65.63%(21/32)。培训前后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培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抢救的陈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强化培训;效果
急诊科室是医院接待急症或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科室,这类患者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同时病情复杂度较高,因此需要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而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则与医护人员的配合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各医护人员均具备娴熟的技艺,彼此配合默契才能够有效提升急诊抢救效果[1]。本文即是对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强化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我院急诊科选出58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6名、护士长2名、药剂师6名、护士44名,其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共17名、大专文化程度者23名、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18名。所选医护人员工作经历从3年至10年不等,平均工作经验为(6.17±1.21)年。
1.2方法
对58名医护人员进行急诊科抢救护理配合流程的强化培训,并记录在培训完成后医护人员抢救的工作效果。同时选择培训前入选医护人员参与的抢救工作的病例进行整理,记录培训前的工作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x2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后,医护人员共抢救危重症患者137例,其中110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80.29%。而培训前同一时间内抢救危重症患者为137例,其中92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67.15%;培训后共抢救心脏骤停患者33例,其中22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66.6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培训前同一时间内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共40例,其中17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42.50%;培训后抢救车祸引发的身体多种损伤患者共63例,其中55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87.30%。培训前同一时间内抢救车祸损伤患者共42例,其中30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71.43%;培训后共抢救29例休克患者,其中25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6.21%。培训前共抢救32例休克患者,其中21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65.63%。培训前后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建立抢救护理配合制度
首先,应该根据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数量、护士比例、经验年限等制定合理的配合制度。可以根据护士的数量制定1人分组到3人分组的不同护理配合模式,其中3人分组模主要是由一名工作经验较丰富的护士作为该配合小组的组长,主要负责患者的呼吸供给和呼吸道建立工作,并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波动,并对其它两名护士进行现场指导。另外一名护士当中有一人也需要经验丰富,其主要是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完成输血、电解质平衡调节、输液以及血压监测等工作。同时协助医生完成心脏复苏、消除肢体颤动等工作。最后一名护士则不需要过多要求护理经验,其主要负责协助前两名护士对患者的创口进行包扎,负责现场记录,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2]。
2人分组模式则是由工作经验最丰富的护士负责3人分组法中最后一名护士的工作,这样可以节省人力资源。1人分组模式则是由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全责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这就要求该名护理人员至少为高级护师,具有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
3.2抢救室内设备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抢救效率,应该合理安排抢救室内各医疗设备的排放位置,其中心电监测仪、血压检测仪、除颤仪等设备应该位于手术台的右侧,呼吸机、吸痰设备应位于手术台左侧,而气管插管所使用的球囊和物盘则要放置在患者头部位置。在抢救开始过程中要有一位护士负责阻挡患者家属和其它无关人员进入抢救室,同时将原急救时内无关的医疗设备进行外撤,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大的抢救空间[3]。在抢救过程中一定要对污染物或医疗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三)强化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
在抢救的过程中,部分患者的意识会处在较清醒的状态(情况较少见),但由于大部分的急诊科疾病发病过于突然,因此大多数仍保持清醒的患者会处于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并且患者的家属也会出现焦躁不安、易怒等情况,此时就需要相应的心理干预进行缓解。首先,如患者的意识仍清醒,则可以采用3人分组配合模式,其中配合小组组长需要负责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病情进展和预后效果,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手术室内播放柔和的音乐,借此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还可以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采用注意力转移的方式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第三,手术室外的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并告知其本院所拥有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优势,同时询问患者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如果患者家庭难以承受手术费用,则医院可以向社会寻求帮助,进一步缓解患者家属的负面情绪,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概率[4]。
参考文献:
[1]黄建英,陈肇婉,黄建美,等.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在急诊科的抢救护理配合[J].南方护理学报,2014,11(07):45-46.
[2]陈惠超.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护理配合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中医急症,2012,17(09):13-17.
[3]富川华.急诊科医护配合不当探讨[J].全科护理,2013,10(36):3425-3426.
[4]滕玲红,俞益君,胡剑华,等.情景模拟护理教学的急诊科配合抢救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0):57-58.
论文作者:周尚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患者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率为论文; 急诊科论文; 护士论文; 工作论文; 效果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