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医专附属医院五官科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分析鼻内镜下两种不同径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鼻内镜中鼻道径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鼻内镜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双径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观察组复发率(3.33)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采取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微创、疗效好、安全性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联合径路
真菌性上颌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其是真菌在鼻窦内、鼻腔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疾病。临床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黏膜及真菌块,并建立持久的鼻窦通气流[1]。以往临床多采用经典的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本病,随着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单纯鼻内镜手术已成为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段,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复发率高。由此,我院对真菌性上颌窦炎采取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具体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6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入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鼻塞、流涕或回吸性血涕。术前行鼻窦CT检查,可见鼻窦内上颌窦周围骨质增厚,有点、片状钙化,无骨质破坏征象;经鼻内镜检查:有24例中鼻道脓性分泌物,有20例鼻中隔偏曲,有19例下鼻甲肥大,有12例中道鼻息肉样变,有8例中鼻甲反向弯曲,有4例中鼻甲肥大或泡状中鼻甲。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0~68岁,平均(45.3±2.6)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4.6±1.4)年。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1~68岁,平均(46.1±2.7)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4.8±1.5)年。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比较具有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伴鼻中隔偏曲者,首先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中道鼻息肉样变者,清除中鼻道息肉组织,泡状中鼻甲部分切除;伴中鼻甲反向弯曲者,采取骨折外移固定术,应用剥离子适度将中鼻甲向内推移,开放中鼻道,便于手术切除;伴下鼻甲肥大者,切除肥大中鼻甲外侧部分[2]。
观察组:采取鼻内镜联合径路手术,应用动力切割系统经中鼻道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窦口,直至1.4~1.5cm,若中鼻道筛泡肥大,则将其切除,避免影响上颌窦引流,将下鼻甲骨折内移,使下鼻道充分暴露,作下鼻道穿刺,置入直径为4.5mm套管针,并向四周扩大开窗约1.0 cm × 0.8 cm,此期间注意勿损伤鼻泪管,在0°、70°内镜下使用弯头切割器自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口彻底清理窦腔底内角的霉菌团块及病变黏膜,尽量保留正常黏膜。对照组:采用单纯鼻内镜手术,开放上颌窦窦口,清除窦腔内干酪样或泥沙样分泌物,并清除部分息肉样变黏膜。上颌窦腔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并应用弯头吸引器冲洗3 次,术后鼻腔使用膨胀海绵填塞。两组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5~7d,未用任何抗真菌药物,术后2d抽取膨胀海绵,出院后定期清理鼻腔,窦腔使用碳酸氢钠冲洗。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按鼻内镜手术疗效标准(1997年海口)[3],治愈:术后3个月内鼻腔内黏膜上皮化,经鼻内镜检查鼻腔通气良好,鼻窦黏膜光滑,上颌窦口引流通畅,无异常分泌物;好转:术后4~6个月鼻腔内黏膜上皮化,经鼻内镜检查鼻腔通气良好,鼻窦黏膜光滑,无异常分泌物;复发:术后鼻腔内感染,无效复发,经鼻内镜检查可见窦口狭窄,引流不畅,1年或3个月内再次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有效率=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详细统计本组数据,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组间临床疗效比较采取χ2检验,计数资料单位采取(%)表示,(P<0.05)时则代表组间计数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鼻内镜手术的不断成熟、影像学检查的普及以及临床医师认识的提高,真菌性上颌窦眼的诊断率得到明显提高。真菌性上颌窦炎是由真菌长期存在于鼻腔、鼻窦炎表面而不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特异性疾病。真菌性上颌窦眼的发病原因较多,如抗生素应用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存在全身代谢性疾病或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及病变导致鼻腔、鼻窦引流障碍等,均继发真菌感染,使鼻腔、鼻窦黏膜发生病变而引起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有鼻塞、流涕、回吸性血涕、头痛等[4]。
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黏膜组织、真菌团块,并恢复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及鼻窦通气功能。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应用,单纯鼻内镜手术通过在0°、70°内镜下观察到上颌窦内外侧壁、后壁、顶壁,可清除该区域的病变组织,但对泪前隐窝、前下壁等处病变的观察存在盲区,易导致病变复发。而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手术可有效解决单纯鼻内镜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开放上颌窦口,从各个角度观察到上颌窦各个壁病变,能彻底清除病变黏膜及真菌团块,复发率低[5]。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较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鼻内镜联合径路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恢复鼻腔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与文献报道一致[6]。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鼻内镜下联合径路手术可能会增加手术创伤及黏液再循环的后果,这就要求手术医师需熟练操作,并保留正常黏膜。
综上所述,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治疗,采取鼻内镜联合径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鼻内镜手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立新.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59-4060.
[2]许颖,曹明根,周琦等.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1):54-56.
[3]任杰兵,郑鑫,丁演鹂等.鼻内镜下自制钢丝刮匙在真菌性上颌窦炎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7):770.
[4]蔡小剑,陈学华,李卡凡等.上颌窦口开放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4,15(3):188-190,214.
[5]毛庆杰,宗建华.鼻内镜下联合尖牙窝穿刺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6):326-327.
[6]岳耀明.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7):372-373.
论文作者:殷海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上颌论文; 真菌论文; 黏膜论文; 鼻甲论文; 鼻腔论文; 手术论文; 鼻窦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