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人口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的人口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的人口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人口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人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和毛泽东人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深刻地总结和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注意把中国的人口问题纳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之中,并同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铺出一条使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道路。邓小平人口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概括起来,其中心点就是:中国的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很不容易改变,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特点出发、搞改变开放,走出一条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这是邓小平人口思想的第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同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大的国家的地位不相称。”①因此,他要求“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第二个就是“人口多,耕地少”。②

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按人口平均赶上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实际提出太高的要求”③,一定要艰苦创业,长期奋斗。他指出,中国“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④同时,邓小平又强调指出,现在世界正发生“大转折”,机会难得,要抓住机遇,急起直追,力争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中国的人口这么多,经济发展如果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很难提高,那也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所以要力争取得适度的发展。“什么叫适度?适度的要求就是确实保证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要按一九八○年的固定价格,没有水分的,还要把人口增长的因素计算在内。”⑤

正是依据中国的人口多,需要长期艰苦创业这种国情特点,邓小平设计并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勾画出了一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其中每一战略步骤的奋斗目标,都是充分考虑到并且包括了中国的人口多和要控制人口增长的因素在内的。他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至八百美元……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⑥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⑦

由于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还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所以邓小平一贯坚持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他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关系到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口富裕还是百分之几的人口富裕的根本问题。“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那时12亿人口,“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⑧“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⑨这样,就把彻底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同坚决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是邓小平从我国的人口国情特点出发所找到的一条唯一的也是最佳的发展道路。

从中国人口多的国情特点出发,邓小平始终认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他说:“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⑩所以,中国不能容忍动乱,目的就是要稳定。“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上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11)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从世界局势发展的高度强调指出:由于中国人口多,所以中国的稳定“在国际上有特殊的重要性,关系到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安全。如果中国动乱,问题就大得很了,肯定要影响世界。”他说:“我曾经请人转告布什总统,中国如果不稳定就是个国际问题,后果难以想象。”(12)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动乱会是什么局面?就是个内战的局面。中国一打内战,“难民不是百万、千万而是成亿地往外面跑,首先受影响的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希望的亚太地区。这就是世界性的灾难。所以,中国不能把自己搞乱,这当然是对中国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全世界人类负责。”(13)

从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的国情特点出发,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做起,这是邓小平人口思想的第二个显著特征,也是他找到的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致力于探索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中国的“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14)正是从这种国情特点出发,邓小平制定出了分三步走发展中国经济,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宏伟战略目标。“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上。”(15)可见,邓小平之所以把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做起,一个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农村人口是大头,是我国人口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村人口问题解决了,中国人口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农村改革中有许多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6)他说:“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以前总耽心一搞改革开放,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怎么办?农村改革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17)邓小平总结说:“我们真正干起来是一九八○年。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一九八三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一九八四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这五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改革逐步展开,这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18)

非常注重人口素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它提到决定改革开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对待,这是邓小平人口思想的第三个显著特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人口总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在一定人口数量的基础上,人口质量的高低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注重人口数量的发展与控制,也特别重视人口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旧中国城乡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剥削与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口素质很低,文盲率高达80%以上,被西方国家嘲弄为愚昧落后的“东亚病夫”。建国后,毛泽东在多次强调“人口非控制不行”的同时,特别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很注意改善和提高人口的质量。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著名观点,并从科学技术和劳动力在生产力的作用上,深刻论述了人口素质问题,把它提到了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他说:“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

邓小平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对培养人才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他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所以:“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

根据当前我国人口素质还比较低的实际状况,邓小平最关心的是人才,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特别强调“人才难得”,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20)

为了提高和优化我国人口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很重视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21)建设精神文明,就要“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有”中,邓小平指出:“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因为“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2)他还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23)关于民主,他说:“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至于民主的形式怎么搞法,就要根据人口数量与素质的实际状况而定。“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口这么多,地区之间又不平衡,还有这么多民族,高层搞直接选举现在条件还不成熟,首先是文化素质不行。”所以现在还不能普遍实行直接选举,只是在县以下的基层实行,“县级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中国实际。”(24)这就科学地论证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都是和自己国家的人口数量特别是素质状况密切相关的。如果脱离了这个实际,就不可能求得正常的健康的发展。

立足于中国与世界人口状况的大背景和全人类发展高度的大视野,冷静地观察与分析世界局势,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邓小平人口思想的第四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对人类作出的应有贡献。

邓小平突出强调了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大国搞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起的世界作用。他指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中国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下个世纪五十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25)又说:“现在世界上有人在讲‘亚洲太平洋世纪’。亚洲有三十亿人口,中国大陆就占十一亿多。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当然没有印度的发展也形不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印两国共有十八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26)

邓小平还高度评价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大国,坚持社会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对世界所作的贡献。他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不坚持和平政策,不反对霸权主义,那对世界也是个灾难,也是历史的倒退。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27)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在有力地证明,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人口多,国家大,基础又很薄弱,办事困难很多,但是有希望。”“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28)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争先恐后地把投资热点转向中国,这难道不是一个拥有近12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已经像磁石吸铁一般开始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吗!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人口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0页、94页。

②《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49-150页。

③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4页。

⑤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8、354、369、37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66页、104-10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9、204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3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4-285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0、357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0-361页。

(14)《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50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7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8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4、252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6、142页。

(19)《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85页。

(20)《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8、93页。

(2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26页。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190、144页。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3页。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2、220页。

(2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9、233页。

(2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8、281-282页。

(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8页。

(2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3、118页。

标签:;  ;  ;  ;  ;  ;  ;  ;  

邓小平的人口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