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学科论文,启示论文,学科专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6-0007-05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分类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揭示学科体系内在联系,并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对这些关系进行的再细分活动及表述。高校学科设置是对高深、专门知识体系内在关系的揭示,本质上也是一种学科分类,它既具有学科分类的一般性特点,可以作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借鉴,同时对体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与规范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美、英、俄、德高校学科建设历史悠久,学科设置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相对成熟的学科分类标准、分类办法和调整机制,对这些国家高校学科设置情况的考察,能够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1 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特点
1.1美、英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特点
首先,美国学科管理形式上具有松散性特点,充分尊重高校学科建设的自主权,为高校学科设置提供更自由的空间。美国属地方分权制国家,各州高校都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设置选择权,国家只提供一个供参考选用的学科专业目录(CIP-2000学科专业设置目录)①,各个高校可以通过该目录选择开设的学科专业,同时还可以通过某些非官方的鉴定机构来补充、确定本校的学科与专业。
从模式上看,美国学科专业设置属于“统计、归纳模式”。以CIP-2000为例,其收录学科专业以统计为基本手段,按照统计学标准增删、移动学科专业及其归属(学科增删标准见表1),学科管理体系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1990~2000年与体育学科内容相关的部分学科删减、移动的个案情况:“健康联盟”、“健康科学”、“健康活动”3个学科被删减,“休闲健身”与“公园娱乐”合并成为新的学科门类“公园、娱乐、休闲、健身”。
其次,美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具有开放性特点。从CIP-2000目录中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呈开放性设置的特点——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见表2),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凡是即将成为独立学科且尚不够资格的“准学科”都可以位列其中。这种做法本身增强了学科分类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符合跨学科群之间交叉发展和学科分化-综合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的要求。
最后,美国CIP把学科专业分成3个层级,学科编码分别用2位数代码(如01)、4位数代码(如01.02)、6位数代码(如01.02.03)表示。2位数代码表示关系密切的一群学科,即学科群,共38个。研究型专业13个,包括交叉学科、文理综合、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与宗教、社会科学、心理学、区域种族和文化研究、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科学、历史学、数学;应用型专业13个,包括工学、医疗科学、教育学、农学与农业经营、自然资源与保护、工商管理学、法学、建筑学、图书馆学、艺术学、公共管理与服务、传播学、神学;职业技术型专业12个,包括精密制造技术、工程技术、科学技术、通信技术、军事技术、交通与运输服务、家庭科学、安全与防护服务、个人与烹饪服务,建造技术、机械与维修技术以及“公园、娱乐、休闲与健身”。4位数代码表示学科内容与培养目标相近似的学科专业,共有362个;6位数代码代表独立的专业。
英国高校学科设置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牛津和剑桥大学,随着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大学学科设置逐渐走出书院走向社会,显现出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目前,英国高校多把与体育学科相关的,诸如体育、运动医学/运动疗法、运动科学/研究等学科,放在“体育、休闲、酒店管理和旅游”学科门类之中。其学科设置是从现实管理的需要出发,而不是按照人类知识发展的客观情况进行分类。这一点与美国高校学科设置思路接近,学科设置更多考虑的是现实生活中市场的需要,表现出对工业化市场需求的过分依赖。
1.2俄罗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特点
首先,俄罗斯学科专业设置庞杂,有“大而全”的特点。2000年3月,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目录(见表3)。该目录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兼顾了传统体制与国际体制接轨的问题,打破了以往东欧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国际体制”“原东欧体制”“传统体制”3种模式并行,学科设置分类都非常详细,重叠现象严重。尽管新目录也没有硬性规定,各高校原则上可以自主选择采取何种模式,但实际上供各高校自由选择的空间并不大,其学科管理具有计划僵硬倾向,同时学科设置过于复杂也使学位管理的难度相应加大,体现了俄罗斯学科管理国际化转型期的实际情况。
其次,俄罗斯2000年新目录中已包含与国际接轨的学科设置内容,学科设置具有一定的国际适应性特点。原苏联时期,本科毕业并没有任何学位授予,只给予相应专业的专家称号,也没有硕士学位,通常本科教育之后进入研究生院学习3年,符合培养计划要求可以成为副博士,再经过3年培养,达到要求可以成为博士。其学科设置也基本是东欧体制一统天下,不能很好地与国际对接。目前,俄罗斯学科专业设置正努力与国际接轨,在学科专业培养上实现了二级学位培养向三级学位培养的人才培养体制转变。
最后,从学科体系形成模式上看,俄罗斯学科专业目录是在前苏联学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自上而下的“计划、演绎”模式。国家计划仍是学科设置的主要形式,俄罗斯学科专业划分规范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管理上的规范功能。俄罗斯各高校需从联邦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或方向目录选择本校的学科、专业内容,尽管一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仍要保留联邦政府颁布的培养目录中的规定内容。只有培养文凭专家的专业目录内容,选择自由度相对较大。
1.3德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特点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成立于1925年,代表德国231所高校和128个大学生团体,该机构提供的德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信息,具有较好的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能够体现出德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德国高校学科共划分为“工程科学”“数学及自然学科”“农业及林业学科”“医学和卫生行业”“法律及经济学科”“社会科学及社会学”“语言、人文学科、艺术和设计学科”7大类,体育学、教育学、社会学并列设置在“社会科学及社会学”大类中[3]。
与美、俄和我国相比,从数量上来看,德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美国CIP-2000中设置38个学科门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最新的学科设置中有19个学科门类,我国是12个学科门类。目前,德国的运动训练、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体育市场等学科,均居于世界前沿水平。
2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启示
1)从与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的关系看,各国的学科分类情况具有一定的对应可比性。三层次学科分类体系仍然是国际学科分类的主流,分别与我国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层次划分相对应。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具有“规范意义”的“三层次体育学科体系”建设是必要的,其中学科设置程序的规范化建设,是体育学科体系实现科学化与标准化目标的重要保证。
德国现已把体育学与教育学、社会学并列设置,尽管并未单独设置为一个学科门类,但这与德国综合学科设置思路有关。从中得到启示是:可以把我国体育学与教育学并列设置成为学科门类。因为体育是属于研究“人”的交叉或综合学科,随着国际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对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体育学科整体地位的提升问题也应摆上日程。如果将体育学科设置为与教育学并列的学科门类,同时能为体育学科内部的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保持学科体系整体的开放性,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并且能够克服由于规范机制造成的人为束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保持学科体系的开放性是各国学科进行专业设置重视的一个方面,具体做法是:增设“新兴或交叉学科项”,为综合、交叉学科发展预留空间。虽然增设学科项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如美国称之为“交叉学科”,其他地区则称之为“其他门类”(体育学也包括其中),但各国学科专业开放设置的趋势是明显的。学科体系的开放性设置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包括一些尚不具备学科资格的“准学科”的成长,把它们置于同一个学科门类之中,在学科管理和资源分配上都包含十分有利的一面。
我国目前学科体系建设尚不具备该特点。我国可在体育学门类下增设一个一级学科——“交叉学科”,凡是体育领域中新兴、交叉、边缘、暂时难以归类的,接近但还不够学科资格的部分,都可在该设置中试办、试点,从而为学科的整体发展预留出空间,待条件成熟,按照一定程序通过认证后再重新调整其学科位置。这既符合学科体系建设的开放性要求,也可以提高学科设置的灵活性和满足我国体育学科在质量与规模两个方面加速发展的需要。
3)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模式来看,美、英、俄、德高校学科设置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计划演绎模式”——它规范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比较整齐,但容易形成束缚;另一模式是以美国CIP为代表的“统计归纳模式”——只有那些有相当数量高校设置的专业才能被统计进学科目录,它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或“归纳”。二者各有优劣,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有效结合点,应该是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一种理性选择。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模式不能简单地采取“规划演绎模式”或者“统计归纳模式”,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在体育学科体系的第一层次(一级学科层次)的学科设置中采用“计划演绎模式”,使该层级的学科设置具有一定的刚性,即规范指导性。在体育学科体系的第二层次(二级学科层次),则可以更多采用“统计归纳模式”,使之与“计划演绎模式”相结合,使该层级的学科设置具有一定柔性引导功能。
4)仿效CIP的原则,规范体育学科的设置程序,建立一套科学且可操作性强的体育学科专业设置、增加、删除、调整原则;建立自主设置体育学科专业的认证与评估制度;实行分类、分层次指导和管理的原则,既给高校一定的二级体育学科设置自主权,同时利用相关团体或非官方专业机构建立一套约束监督机制,实现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讲,无论哪种方式形成的学科体系分类,都是深受其所在国家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是由该国经济体制、大学拨款机制、人才市场机制决定的。我国在借鉴他国学科体系分类经验时,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传统与学科本身的互动关系,考虑自己国家的文化特点和具体国情,不可盲目照搬照抄。
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应贯彻的指导思想:体育学科分类要有利于体育知识创新和体育人才培养。要考虑学科设置的先导性,学科划分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开放性特点,提高体育学科设置的灵活性,以确保“体育制度为体育发展服务”。
注释:
①CIP(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是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研制,1980年由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的,是一个基本可以反映美国高校学科体系基本状况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现行目录为2000年开始修订,2002年4月定稿的CIP-2000目录。
②转引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王树国《俄罗斯学科门类设置情况》的课题调研材料,本部分内容系姜华2000年5月译自《Бюллетеннь н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本文引用时对表的格式作了适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