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两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象徐洪刚、孔繁森、李润五、徐虎等那样的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五个一工程”的持续开展和群众性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的深入进行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弘扬,推动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但是,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一些同志没有能够正确的处理经济增长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没有把发展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统一起来,以致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其一,“代价论”,把精神文明滑坡归结为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其二,“根源论”,把发展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是孳生腐败现象的根源,腐败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其三,“先后论”,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等物质文明搞上去了再抓精神文明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不均衡。其一是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发展不均衡,既有象张家港、济南交警那样的先进地区和部门,也有只顾抓经济发展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部门和地区。其二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忽高忽低的发展状态,而且波动较大,稳定性差。
(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流行,社会道德、敬业精神滑坡。一些人任意取舍市场经济规则,把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无限放大,一味追求个人利益而不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些人把党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蜕变为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把通过发展生产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原则扭曲为无限追求奢华,比阔气、讲排场的享乐主义;一些人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不择手段的追逐金钱,贪污受贿,甚至卖淫嫖娼、吸毒、道德沦丧;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求上进、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丧失了敬业精神。
(四)封建主义沉渣泛起,陈规陋习抬头。近几年在一些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消失多年的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修庙建坟、求神拜佛、相面算命、巫婆神汉装神弄鬼坑骗群众,宗亲活动猖厥,有些地方甚至取代了党的基层组织。
(五)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一些人贪图金钱和享受,铤而走险,赌博、盗窃、拦路抢劫、行凶杀人等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车匪路霸,地方流氓恶势力为害一方,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虽然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但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造成的损害却不可忽视。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按照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作为一柄双刃剑,它在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会诱发和强化人们的物欲观念,激发人们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人们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经济体制的转换,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生活的变更。伴随社会的转型,几千年的封闭的农业文明所造成的自然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存在方式、传统文化礼仪所塑造的温情脉脉的伦理主义规范,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竞争观念的产生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因而新旧交替时期会造成人的思想观念的解体和重组以及人们心理的极大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中,一部分人的个性发展陷入了失控和异化状态,使日趋活跃的个性走向亢进式无限欲望,把个性误导入唯我的歧途,走向了与社会需求相对立的另一极端。在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容易陷入思想误区或进行消极反抗以至犯罪。这充分说明,社会的转型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流变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功利主义的勃兴。对于中国十分深厚的“伦理型”价值体系来说,功利主义的勃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合理的功利主义一旦被演变为功利至上,就会使市场经济负作用充分显现。市场经济的这种负面效益必然要求我们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的价值向度始终指向社会、人民和国家。
(二)我们的一些部门一些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领导不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始终把它放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高度长抓不懈。但是我们的一些部门和一些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出现了抓经济工作一手硬,抓精神文明一手软的现象。有些地方的同志嘴上讲重视,实际工作中不重视,消极应付。结果是经济增长了但精神文明却下来了,治安恶化,黄、赌、毒泛滥,社会风气败坏,这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也是难以持久的。近几年我国播放的影视作品中日益增多的暴力、色情、有组织犯罪情节以及格调低下,极力渲染极端个人主义的作品的泛滥;文化市场上屡禁不止的含有色情淫秽内容的出版物成为毒害社会,教唆青少年犯罪和心理恶性畸变的精神毒品,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和不满。而这种毒害社会地作品却能够堂而皇之地在各种媒体上公开播出或出版发行,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一些同志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麻木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不负责任。
(三)法规建设滞后,执法不严。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加快了法制建设的步伐,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相差甚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情代法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惩恶才能扬善。对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及时依法惩处,对各种不道德行为不能及时依法办事,就必然助长犯罪和诱导不文明行为的蔓延,影响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文明的进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并不需要以精神文明的牺牲为代价,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互对立的排斥关系,完全可以实现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这一结论已为张家港市、华西村等一大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出来的先进地区的实践所证实。根据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实现两个文明的共同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端正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要对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教育,使他们真正明白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动性、自觉性。正确分析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矛盾,研究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精神文明建设的适宜模式,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要制定精神文明建设指标考核体系,对各级干部定期考核,并同经济指标考核一起作为晋升调级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党的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文化精品的扶植创作工作,要引导作家、艺术家努力创作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影视作品的审查工作,绝不允许精神毒品毒化我们的社会。还要大力繁荣和活跃群众文化,让大批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占领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和健康发展。
(三)增加投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力度。根据“九五”期间物质文明建设状况,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硬件建设,尽快改变我国文化基础设施陈旧破败和资金短缺的状况。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而不是只在口头上重视。积极努力,脚踏实地,象抓经济工作那样去抓精神文明建设,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真正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就一定能把精神文明工作搞好,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