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政策执行管理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执行力”于2006年首次被写进温家宝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政府执行力是维系一个政府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而政府执行力作为公信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更需要为国家、政府所重视。因而,对于政府政策执行的管理也成为了学者关注的重要的议题。
一、政府执行力的概念及其特征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要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坚持政企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7年3月5日,温家宝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坚强决心。政府执行力一般指政府机关为达成既定目标,依法使用、调度和控制各种公共资源,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指示、决定、决议,实现战略目标和任务的能力。政府执行力是一种“合力”,政府执行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形成高效执行力的关键。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执行力应包含执行任务的“能力”,能够整合内部资源的“合力”,以最快速、最好质量、最少消耗实现决策目标的“效力”。
二、我国政府政策执行管理现状
1.地方政策执行缺乏监督管理
我国有一句俗语,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政府政策执行管理中这指的就是一种拒绝执行、曲解执行、替换执行的方式。由于中央政策下达之后需要落实到地方,因而地方政府就成为了政策的第一执行者,然而层层落实之后政策执行有可能出现失真的情况,而目前,地方政策执行管理缺乏监管,导致政府政策执行问题重重。
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地方实际对于中央政策进行细化,从而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具体政策措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就可能会对中央政策实行“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谋取一定的利益;有的地方政府通过对于上级文件的细化来做文章,用中央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情况都导致了中央惠民政策到达地方之后却无法惠民,人民群众感受不到政策的存在,甚至还受到了政策的牵制。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政策执行中缺乏监督管理而造成的。
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所谓的“政策执行监管”很多时候被“调研”、“检查”所取代,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考察政策执行的情况实在太少。除此之外,由于普通人民群众多对于中央政策缺乏了解,加上与监督单位的沟通渠道受阻,人民群众的监督也显得极为乏力。
2.缺乏有效的评定和测量方法
虽然早在2006年“政府执行力”的说法就已经被提出,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政策执行的评定和测量方法仍然是空白。如果对于政策执行力没有衡量的标准,那又何谈“提高政策执行力”?因而,在政府部门常常出现一个政策,经过几任领导的执行,最终不了了之或者虎头蛇尾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对于政策消极执行,使得政策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因为效果不好而导致群众的诟病。这种“政策烂尾”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政策执行考核标准的缺失,政府可以轻而易举的抛弃本该有的责任,“应付差事”似的对待中央政策,我们称之为“敷衍执行”,这种行为影响了人民心目中政府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国家利益的损害。
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规范化,而政策执行更是应该如此。据“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政府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调查显示,虽然我国政府部门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政府部门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然而在落实这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时候,却仅仅引用了相关体系的条款以及术语,其执行与实际工作脱节,对于现实工作并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这就导致我国各级政府以及部门领导、公务员的工作并没有一套公认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因为缺乏经济、职位上的奖惩措施,许多政府部门对于政策执行持不认真、不在乎的态度,造成了政策执行的失范,政府执行力被弱化。
3.部门间利益博弈现象较严重
政策的制定和施行都是一次对于社会利益的分配的过程,这种分配能够调整我国各地区、部门、产业、行业之间的资源差别,使得各行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政策的实惠,为的是国家、社会的长远的利益的实现。而我们要注意的是,长远目标的实现必须一步一步地来,而在此期间,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可能完全公平、平均的,优势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的现象是必须要出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利益或者责任的承担者,其自身和工作人员都带有“经济人”的性质,具有自利性,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因而并非所有机构和工作人员都能够客观、正确地看待这种资源的非公平分配,各个部门在政策的执行当中就会为了资源的获取而进行博弈,而这种博弈使得政府部门自身的执行力消减,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执行失范、抵制政策的情况出现。
目前,我国政府政策执行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政府部门的政策执行力,却很少在协调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上下功夫。诚然,这种情况的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然而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也反映了中央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上面的一些问题,如果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优化政策制定,或者在政策执行上加强控制能力,部门间的利益博弈也不会过分影响到政策的执行和实施。
三、加强政府政策执行管理之对策
1.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政策执行需要监督,而监督需要政府机关、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共同来进行。
政府机关要加强自我监督,从内部做起,对于政策的实行要有一套自身的监督机制,通过内部的严格管理来规范具体政策的制定和事实,将政策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内部。而对外要执行公开化制度,保证政策执行的公开、透明,并且欢迎外部的监督。除此之外,政府机关之间也要实现互相监督,一些利益相关部门、工作上有联系的部门必须要互相检视工作,避免同流合污的现象出现。
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人大代表的专职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也要切实的表现在对政府政策执行上。人民代表大会要形成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并保持其独立地位,第三方的监督有利于解决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形成真正独立、客观并且有效的监督体系。
2.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政策执行靠政府,而政府管理的核心就是提高绩效。科学的绩效考察方式能够提高各级政府进行政策执行的积极性,促使政府部门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对于消极对待政策执行的政府部门,绩效考察能为其敲响警钟,不断鞭策其改善工作、取得进步。
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于该评价体系的理解,制定出“接地气”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评估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管机制,通过明确领导的作用、责任,从而发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领导作用,使得政府机关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其次,要细化各项工作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办事质量,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确定好责任人,以便于在工作完成之后进行奖励或者惩罚;对于政策执行的情况要进行量化的考察,对执行后的结果要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用数字说话;各部门在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必须上交有效的绩效信息,避免以假、大、空、长篇大论的报告作为执行结果上交的情况。
3.加强执行力文化的建设
政策执行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和能力。对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教育,说明国家政策制定、执行的过程和意义,让其对于政策制定中的资源分配方式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化解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让其对待政策执行有正确的态度。其次,要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对于政策执行的重视,加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命感,将政府政策执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要具象的让其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以及创造的社会价值,让其对于工作充满热情。
四、结论
政策执行靠政府,执行到位靠管理。提高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政策执行管理的起点和落脚点,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将政策执行到位,并不是某一部门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我国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从政策制定开始就要顾及执行的情况,政府各个部门切不可各自为战,各行其是。另外,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多借鉴国外政府部门的工作经验,将有益的部分为我所用,才能让政策的执行充满活力,才能够迎合目前国家、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