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舞蹈动作动态性的几点思考_舞蹈论文

关于舞蹈动作动态性的几点思考_舞蹈论文

关于舞蹈运动力学的点滴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力学论文,点滴论文,舞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舞蹈运动力学属舞蹈生理学范畴,是专门研究人体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所具有的软度、开度、柔韧性、灵敏度、协调性、自控能力、弹跳力、爆发力、延续性、耐力、呼吸、重心变化、血流循环和人体各关节、肌肉的生理运动变化极限为主要内容的一项边缘学科。19世纪中叶,欧洲已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最早由法国人德尔沙德(1811—1871)提出的“表情体系”;尔后有瑞士人达克罗斯(1865—1950)从事节奏运动研究;匈牙利人鲁尔道夫·拉班(1879—1958)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人体动律学”,最终形成了西方舞蹈界有关人体舞蹈运动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拉班在“人体动律学”中,提出的人体任何动作,都源于人的内心冲动,称为“力效”。每一“力效”引发的人体运动过程,都由空间、时间、重量和流畅度等形成的“运动四大要素”组成。并提出“冲、砍、压、扭、点打、闪烁、滑动、飘浮”为动作的“八大元素”。至今拉班的这些论点,在西方现代舞蹈中仍发挥其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也显示国外舞蹈界在这一学科领域所取得学术科研成果。

在我国民族传统戏曲的训练和艺术表演方面,也有不少论述和经验,涉猎到有关舞蹈运动力学的许多方方面面。如戏曲界常说的“意、动、精、气、神”;白云生先生提及的“轻、飘、曲、圆、收、丰、韵、柔”;程砚秋先生所说的“三节六合”等。所谓“三节”即将人体躯干、手臂和腿膝均分为三段,以人体躯干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脚跟为根节”。以手臂讲:“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腿的部位讲:“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六合”又分为“外三合”、“内三合”。“外三合”要求每个姿势,“三节”都要合(即协调),必须使“手与脚合,膝与肘合,肩与胯合”。如果三者不合,动作、身段就不会协调、不自然,“势”必然就断了。“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六合”必须和谐统一,方能使演员的内在情感与外在形体运动统一成浑然的有机整体。戏曲前辈们所总结的丰富经验,是艺术表演和有关舞蹈运动力学的宝贵财富。多年来,大家非常重视对戏曲训练和表演经验的吸收和借鉴,并根据我们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和韵律特色,逐步形成和健全我们民族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体系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舞蹈运动力学方面的理论,培养和造就许多技艺高超、造诣精湛,并取得显著成就和有较大社会影响,群众爱戴的舞蹈艺术家,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舞蹈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

舞蹈理论、评论与艺术科研,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赶不上艺术创作实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尽管在舞蹈教学训练、创作排练演出中,虽有不少同志总结提及到“身韵”以及“点”与“线”变化结合等有关舞蹈运动力学方面的经验,但仍缺少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完整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尽管有不少教员、编导非常重视这一课题,但往往仅限于个人的经验体会,未能组织力量、发挥群体意识进行集中攻关,开展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理论探讨,这对于我们繁荣、提高和发展舞蹈事业是不利的。因此,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探讨,尽快地建立、健全我们民族的舞蹈运动力学体系工程,发挥科研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以更多的艺术精品鼓舞人、激励人,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广大舞蹈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舞蹈要多出精品,关键要首先抓创作。我们在党的文艺方针路线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深入生活,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艺观,正确开展文艺批评,使编导不仅要有深邃的主题思想、精巧的艺术构思,还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演员,才能将作品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舞台上。好的演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文化修养、艺术实践、审美意识、专业技能,而这一切都凝聚在演员的艺术表演和技艺水平之中。近几年,舞蹈表演中常见的“一条腿”,虽说是一种技巧的创新发展,但比起近几年我国体操技巧的发展,确有相形见绌之感。

舞蹈艺术要提高发展,必须要在抓创作的同时,抓好演员的培训,重视更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作品与演员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对演员的提高,关键要在技巧训练中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除了要认真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经验之外,还必须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时代气息和当代审美意识,并以舞蹈运动力学为指导,不断开拓人体运动功能表现的新领域,不断创新发展舞蹈的新技巧、新动律。

我自己不是专门从事舞蹈运动力学研究的,在多年的创作排练和辅导中,自己有兴趣对这一学科进行思考和揣摸。在编舞设计和排练中,强调演员要重视对动心的变化,以及平衡、对称、控制与松弛、呼吸、节奏,和周身关节的协调配合等方面的掌握,还要求演员准确地把握每个动作“发力点”的力度与幅度变化,即常说的“法儿”。人体运动是一种人的自然生理本能,舞蹈运动就是在人体自然本能的基础上,经过编导的艺术设计、加工、编排、组合形成一种有一定思想内涵、节奏变化、风格特色、感情表现的舞蹈韵律美的形象化、典型化动作。让演员最大极限的利用本身的肢体变化,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感情、意境、气氛的表现。每一个舞蹈运动都是由演员依据作品的主题内容,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中枢传导至人体各关节部位,并迸发出一股“内发力”(即动作力度、幅度和节奏变化所需的那股劲),使演员肢体各关节按照要求,有规律、有目的、有节奏的运作活动起来,从而形成淋漓尽致的一种舞蹈运动。通过演员二度创作的艺术表演,以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塑造动人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舞蹈运动的力点和部位,分布全身各肢体和关节。其中躯干可分为头、颈、肩、胸、腰、腹、胯、臀;上肢包括指、手、腕、小臂、肘、大臂;下肢有趾、脚、踝、小腿、膝、大腿。如果再细分,头部还可包括眼、颌;手部还可分为掌、拳;脚还可以分为脚尖、脚跟、脚掌、脚背。根据动作的变化要求,每个动作的力度、幅度、节奏、重力(即演员内发力的量能),形成如下运动形态,即:站、走、跑、跳、移、催、错、踏、踮、点、并、踹、趱、盖、跨、靠、搌、解、翘、迈、弓、扑、绷、勾、、跺、抬、踢、撩、收、甩、摆、摇、拐、晃、抖、端、摊、举、托、接、拉、推、穿、拽、击、抛、抱、砍、攥、劈、拖、砸、裁、吸、扶、抓、压、撑、闪、颤、耸、倾、仰、俯、转、绕、弯、拧、翻、扭、领、滚、涮、团(蜷)、提、旋、纵、飘、蹦、跌、吊、蹲、跪、卧、爬、躺、屈、伸、硬、弹、缠、搭、塌、坐、沉、揉、滑、顿、撞等。上述这些运动形态又通过直线、平线、弧线、圆线、折线、平行线、∞字线、波浪线(曲线)、螺旋线等十条运动线流畅、自如的衔接、连贯起来,从而形成婀娜多姿、丰富多变的优美、完整舞蹈表演。

舞蹈运动力学是研究人体在舞蹈过程中,如何运用力学原理和法则,以演员肢体生理运动功能的最大极限,去栩栩如生地塑造舞蹈形象的一门基础学科。演员的肢体运动变化,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和本体功能。忽视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创新发展民族舞蹈技巧和语汇方面,就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就难于不断地进行创新、发展和突破。要以更多的艺术精品、崭新的艺术技巧、风格、韵律,使我们的民族舞蹈事业发展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阶段,大家在抓好创作的同时,应重视舞蹈基础学科包括舞蹈运动力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从而促进舞蹈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些点滴的思考,很不全面、也不系统,只是想把这一问题提出来,以引起舞蹈界朋友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标签:;  ;  ;  ;  

关于舞蹈动作动态性的几点思考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