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外比较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外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必须时时接受全新的信息,信息素质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培养。信息素质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信息及信息活动在大脑中的主观反映,是人们主观意识对信息的感知程度,是开发信息资源的原动力,直接影响个体对信息获取的行为和能力。信息意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信息的积极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的持久的注意力。信息意识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平时注重知识积累,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敏锐的对信息的洞察力。
2.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即人们从事信息活动所应具备的能力,一般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等。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系统培训和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来加以培养。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相互促进的,信息能力的提高可以有力地强化信息意识,而信息意识的增强又可以有效地促进信息能力的发展。
3.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信息法律和法规等。信息道德教育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进行,使公民掌握信息社会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自觉抵制法规信息行为,合理使用与发展信息技术,从而避免信息活动中的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外国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美国 美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人们对联机数据库、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对图书馆网的使用能力,信息素质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1996年美国教育部认为“信息素质这种知识已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技能,就如同读、写、算等技能一样”,并且制定了国家统一的培训策略。据报道,到1996年,与国际互联网络连通的中小学已占全美中小学总数的65%,1998年美国的中小学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平均每10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美国中小学生均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及图像资料,这与平时注重实际操作技能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美国很重视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并且信息素质教育使美国人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英国 199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98年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从1998年起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法案规定开设两类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信息技术和信息检索”课程规定为中小学的公共基础课。英国学校的电脑教育强调的是教导学生如何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将电脑当作工具使用。例如,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能使用电脑排版《班级简讯》,并且能够在数据库中输入、修改、检索一些简单实用的信息。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全民信息素质教育,英国还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日本 日本政府对信息素质教育也非常重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的信息意识极强,获取信息的手段高明。近年来,日本教育当局规定在小学和中学都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并且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改进教学,加强信息道德教育。随着互联网远程教学越来越普遍,日本政府近两年来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100所中小学联网”的试验研究项目,有111所中小学参加试验,所有试验学校均加入了互联网。该项目力争让学生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人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增强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较高创造性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法国和德国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1993年法国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法国学生除了在9~10岁时须接受50小时的电脑教学外,同时电脑教学还整合在各科目的教学之中。德国和西欧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将电脑用于一般科目教学中是很重要的,而认为只有在某些科目中才适合使用电脑辅助教学,诸如利用电脑解决问题、处理大量资料或做模拟实验,并且教育当局提供了各科软件以及范例供学校或老师选用。德国正在从事其他信息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研究,如广域网、局域网、多媒体、远程教学的应用等。
我国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和发展
1999年6月1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质就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中当然也就包括了要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方面的教育。
目前在我国已有许多中学,甚至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装备率日益提高,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信息技术,包括电视、电脑、多媒体、网络等,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说明我国已将信息素质教育提上了日程。但是我国中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均以教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主,大都并未涉及到信息基础知识教育的内容;而忽视信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即使掌握了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德国在这方面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尽管已经具备了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信息技术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其信息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美国,关键因素就是信息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方面的教育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由此可见,信息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应包括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观念和能力。
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比起来,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还很不普及,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对中小学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能够提供学生上网条件的学校更加少,缺乏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必须提高政府部门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快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比较后的若干思考
比较、参照上述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中小学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极为有益的借鉴作用。如何才能使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有一个飞跃的提高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1.创设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
良好的信息意识需要良好的信息环境基础。信息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环境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人们的信息意识水准。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充分利用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设施和场所,形成有利的信息素质教育环境。一方面加大对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投入,增加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此外,也可组成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建立信息素质网站,或在媒体设立相关专栏或开办信息教育专题节目。在这样一个有利于强化信息意识的环境中,可逐步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意识。
2.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国外的学生信息意识比较强,对信息源的了解和信息工具的使用上显得驾轻就熟,在知识的综合使用方面强于中国学生。这与国外教学中提倡自学,加强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分不开的。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没有主动寻找相关知识信息的自决权和必要性,学生选择利用信息源的机会少,信息搜寻目标随意性强,缺乏更深层次的信息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研究性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信息意识,提高掌握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质。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的信息素质很差,将会严重阻碍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都比较强,但信息业务水平还需大幅度提高,不少教师外语水平和信息检索利用水平很低。因此需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系统培训教师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从而使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后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知识。从事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师可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国家应该有计划地培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来担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的专职教师,同时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信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随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专职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4.充分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拓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图书馆日趋重视。以上海为例,一方面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增加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学校也加大了自筹经费的力度,使学生的人均藏书由1994年的21册增加到了现在的28册,而且在传统的纸质载体上,增加了声像资料和电子读物,全市约有360所学校图书馆建有电子阅览室,建成局域网,进一步连接互联网,形成校校通,促进各个学校在信息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给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分析、利用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