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学生论文,政治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14)03-0011-04
一、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如同所有的政治学概念一样,政治认同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能因为存在差异和争议,就否定共性的因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政治认同内涵的界定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1]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2]这两个定义以及诸如此类的、无需详细列举的其他定义,尽管表述有所差别,在基本意义上还是相通的。
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变得更为重要,这要从政治认同、青年学生、全球化这几个关键因素去考量。
一是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基础。在静态上,政治认同关涉政治稳定。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非常重要,但又容易出现政治上的不稳定。中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把政治稳定提到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强调其“压倒一切”。维护政治稳定,不能简单地靠强力手段去“维稳”,提高政治认同度是更深层次的途径。政治认同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关系。人们的政治认同度高,对政治制度有发自内心的归属感,社会稳定就更为可靠和持久。而之所以出现不稳定,就是人们对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基本政策不认同,从而离心离德,要求加以改变。在动态上,政治认同关涉政治发展。政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人们崇尚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向往什么样的政治愿景,就倾向于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当下中国发展快、机遇大,但同时问题多、矛盾多,如何凝聚政治发展共识,让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
二是青年学生在国家政治格局中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青年学生在国家政治中的分量,既要看数量,也要看质量;既要看现状,还要看未来。就数量而言,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大学生。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同龄人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大学就读,大学生总规模超过2500万,是世界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就质量而言,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政治分量高于他们的人数比例。由于他们是处在大学这样的组织之中,比之相对分散的社会其他青年群体,有更大的政治动员力。还要看到,高等教育仍然是社会的筛选机制,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将主要从他们之中产生。因此,他们的政治认同还能对其他人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是全球化重塑了政治认同的参照。具体的政治认同总是一定时空下的产物。从纵向而言,人们认同现在的制度,就是觉得它比过去的好。而在横向上,就有国家之间的比较问题。对自己国家政治的认同,就是认为本国的政治安排比较合理。过去人们也作这样的横向比较,而全球化使得这种比较范围更大、更直接、更经常。全球化提供了更多的参照,横向比较在政治认同中的权重加大了。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也在政治、思想各个方面带来相应的变化。各种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相互影响,既相互共存,也相互竞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当今世界主导的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不同,因而在全球参照下对比非常醒目。中国是一个社会发展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客观上受发达国家的影响比较大。在目前“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美强中弱”的情况下,中国的政治认同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
青年学生是社会重要的政治群体,他们尚处于学习阶段,最容易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影响,最容易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全球化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关于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中国还没有全面的、系统的、权威的和量化的数据。这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有差距,这也是中国思想政治研究的软肋,是今后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根据现有的多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一般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当代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对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等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事件尤为关注。与此同时,在政治认同方面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既有政治价值观方面的迷茫,也有政治体制方面的困惑,更有具体政策上的非议。这些问题在整个社会都比较严重,在思想相对活跃的校园内,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
全球化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表现在多个维度。政治认同可以从多个维度上来观察,如对政治价值的认同、对政治实体的认同、对政治工具的认同、对政治效能的认同等;又如,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政党的认同、对政府的认同等。这里笔者对几个重要的方面稍作分析。在指导思想上,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眼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西方国家在思想多元的名义下,本质上是代表资本利益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还有的国家以宗教为主导。为什么这些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有的也能够发展得很好?在政党制度上,中国坚持共产党领导,不搞西方式的多党制。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走上了多党制道路。多党制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尽管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包括之前美国两党之争导致政府一些部门关门的问题,但是多党制维系了西方资本主义数百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多党制的问题更严重,但也有少数国家运行比较平稳。如何在国际比较中看待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发展道路上,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多种多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有民族主义的国家,等等。有些国家发展得比较好,有些国家面临严重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面对着世界上许多比中国发展水平高出许多的国家,为什么我们不选择它们的道路而坚持自己的道路?全球化是多样化,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发展道路,都史无前例地放到世界范围去比较、去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是不行的。
全球化对政治认同所带来的效应,要辩证地看待,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青年学生而言,负面的效应比较显眼。政治认同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中国过去的政治认同倚重历史比较。旧中国屡遭磨难,外侮不断,内乱不休,生灵涂炭。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生活提高,新旧对比之下对当今中国的政治认同是很自然的。然而,当把中国放到世界当中去比较,我们许多方面的指标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并不是各个单项上的冠军,也不是综合评价上的冠军。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全球化之中被很多国家作为样板。中国在政治方面与它们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对立,一些青年学生对中国政治认同产生动摇和怀疑,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全球化带来的不都是负面效应。一方面,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一些比较优势有助于增强政治认同。最近几十年中,世界风云变幻。一些国家在冷战后发生剧变,带来长期的社会动荡和发展停滞。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导致国家分裂和内战。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遭遇了全球化金融风暴以及其他各种重大的社会事件。相比而言,中国最近几十年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政治最为安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追赶世界进步潮流上迈出了一大步,中国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中显示了威力。这些对国家的认同、政党的认同、道路的认同都是正面的。另一方面,经过全球化锤炼的政治认同更为理性。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拓展了视野,比较了世界各种理论与实践,从而对中国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在比较中,剔除了过去政治认同中盲目的东西、先入为主的东西;同时,全面辩证地看到了世界情况,也能排除对西方制度的崇拜。就政治而言,世界上既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要学习和借鉴,不好的则要拒绝和引以为戒。中国同样既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好的东西要坚持和发扬光大,不好的就要改变和根除。理性的政治认同更持久,更有助于中国的政治进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要结合以下几个因素综合判断:第一,信息化因素。当今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紧密关联,全球化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影响,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信息网络。青年学生群体在学习和工作中离不开网络,而网络恰恰是最全球化的工具。互联网上的信息,较之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的消息,更为开放,也更少受到规制的约束,对青年学生思想影响很大。第二,学术理论因素。青年学生处在学习阶段,必须而且必然接触到许多新的理论。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西方拥有话语权。最近几十年中,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论点,诸如“民族国家终结论”、“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弱化论”、“国家主权多元论”、“世界政府论”、“全球治理理论”等。这些新理论并不都是对的,有些理论背后有着深藏的政治利益和目的。对这些理论如果鉴别力不够,就会对国家的认同出现不正确的导向。第三,中国现实因素。当代中国与世界紧密关联,政治认同有国际因素,而最根本的还是国内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应该看到,目前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青年学生身在社会之中,当然能感觉到贫富差距、腐败严重等现象,尤其是与教育相关的教育不公、上学难、工作难等问题。以上种种因素在全球化时代纠结在一起,共同作用于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努力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新局面,相关的教育工作不能忽视、不能懈怠。教育工作者应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和学术责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在政治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际国内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教师自己的立场不坚定,就不可能担负起政治认同的教育责任。教师有比学生更丰富的阅历和国际化经验,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言传身教,引导青年学生认同我们的国家、认同我们的制度、认同我们的道路。在学术上,要做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准确把握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情况,不仅是定性的认识,而且要有定量的认识。张弛有度、对症下药,才能在政治认同教育上更有成效。
全球化下的政治认同教育要讲科学。青年学生是知识群体,要进行学理性说服,而不是简单的“就是好”一类的教育,只给观点,不加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认同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地看待外部世界。对世界各种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都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为了说明中国好,一味地贬低其他国家的政治现实。这种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的做法不可取,也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要在向世界开放和学习的历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当然,更不能一味地美化外国而贬低中国。与此同时,还要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实践作实事求是地分析,既要讲清楚我们的政治优势,也要看到我们在政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如果把中国放在世界之外,处处与其他国家相对立,得出的结论就会走极端,不是“风景这边独好”的自大,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般的自危。而将中国纳入世界各国之中,从世界政治多元化、多样化中认识中国的政治地位,结论就比较中肯。我们需要自觉的认同而不是被动的认同,需要真实的认同而不是虚假的认同,需要理性的认同而不是盲从的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认同教育要结合实践。思想问题不仅仅是认识问题,最深的根子在社会实践之中。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3]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最根本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体现,同时也是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
政治认同的观念要与时俱进。政治认同的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一讲政治认同,就要求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不同的看法。现实的政治生活与尚未实现的政治理想总是有一定的差距。青年学生对政治既有认同的一面,也有不认同的一面;既有认同程度高的方面,也有认同程度较低的方面。这些都是正常的。强求一律往往适得其反。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化,使政治认同也出现复杂化的现象。青年学生本身在不断变化,他们在认同的资源、认同的程度、认同的方式等方面都有新的诉求。还要看到,政治认同不再是与生俱来且一劳永逸的事情,形势在不断变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也在不断调整,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