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地区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彭跃秒PENG Yue-miao;李秋敏LI Qiu-min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成都610103)
摘要 :文章基于2012-2017年四川省民族地区51个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回归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3.6%,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突出。总体上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呈负向影响;劳动力、资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关键词 :民族地区;城镇化;县域经济增长
0 引言
四川省是西部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主要有彝族、藏族、羌族等55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6.47%,包括三个自治州和四个自治县共51个少数民族县,占地面积30.2万平方千米,是全省总面积的62.1%,但多是山区、丘陵,自然环境艰苦,导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缓慢,其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可供其他民族地区参考。本文选取2012-2017年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的县域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县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城镇化的影响,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1 文献综述
关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孙文凯(2011)基于跨国数据和经验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得出两者之间有S型曲线关系的结论[1]。高铁梅(2018)采用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面板数据,用GMM方法建立城镇化率对城市产出影响模型,发现两者间有倒U型曲线关系并可以测算出最优城镇化率[2]。何兴邦(2019)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得出城镇化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3]。综上,大多数文献是在全国层面上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但没有进行县域层面的研究。闫冠宇(2008)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4],但文献缺乏数据说明及实证检验。王智勇(2013)以空间计量分析为框架,利用云南省县域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化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但存在区域差异[5]。本文为弥补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研究缺口,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研究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城镇化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计量模型
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资本、劳动、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可以用总量生产函数表示各要素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县域经济增长中城镇化的贡献,构造计量模型:
式中,Y是县域经济增长水平,U是城镇化率,K是资本,L是劳动力水平,S是产业结构,最后一项是其他因素,第一产业、政府支持和交通状况。
考虑到城镇化和县域经济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本文属于大N小T结构的县域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的差分GMM方法。
根据式(2)求一阶导数方程:
其中,i=1,2,…,51,t=1,2,…6,β是回归系数。uit表示随机扰动项。变量选取与定义具体见表1。
以式(1)为框架,建立计量模型,并对部分变量进行对数变换,比例指标不变换,由于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可能存在的S型曲线关系,因此在模型中增加了二次和三次项,验证四川民族地区是否也存在这种曲线关系,模型如下:
令其式(3)等于0可以计算出人均GDP随城镇化率变化的曲线是否有拐点。当=0没有实数根时,说明县域经济中增长随城镇化率的提高而单调递增,曲线没有拐点。
模型(1)到模型(3)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总结几点:①产业结构(str)的系数与城镇化率的相同,产业结构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提升3.6%,产业结构对于县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有同等重要性。②一产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负向显著。说明四川民族地区现代化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增长。③劳动力(L)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且大于城镇化率的,说明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贡献较大。四川民族地区是劳动密集地区,增加非农岗位有助于人口向城镇聚集。④资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的系数在三个模型中符号不一,选择出现次数多的,这三个变量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经济增长呈显著正向影响。“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政府集中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财政资金用于扶贫攻坚等项目,其中包括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旅游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表1 变量选取与定义
2.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2~2017年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51个县、市的县域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内江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由于没有各县、市的物价指数,所以没有剔除价格因素。若采用全省统一物价来计算GDP平减指数,并不会显著改变县市的经济水平,价格因素没有造成影响。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本文将所有县市划分成城镇化在发展阶段的(大于30%)和城镇化在起步阶段(小于30%)的两部分,建立两个模型(4)和(5)。根据回归结果计算,县域经济增长随城镇化率增加而单调递增,没有出现拐点,验证了模型(3)的稳健性。产业结构的系数分别在两个模型中相反,在城镇化率大于30%的模型(4)中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反向作用,目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资源开发和粗放加工为主,其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不足,城镇化在发展阶段的县域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新工业技术。
在国际社会不可再生能源日趋枯竭和节能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的当下,毕总认为在中国市场中虽然“油改电、锂电化”已推行了一段时间,但进程仍需加快和加深,在叉车和电池技术上有着自己独特优势的比亚迪叉车,仍继续前进,为“油改电、锂电化”做出贡献。
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金门岩体侵入泥盆系东岗岭组(D2d)中,由于缺乏精确地年代学数据,在1∶20万等以往的填图工作中一直被认为是燕山晚期的产物。本文利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金门岩体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56Ma±2Ma(N=8,95%置信度,MSWD=1.08),表明金门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燕山早期。钦杭成矿带及其旁侧的岩浆活动在160Ma左右现了一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岩体及与之相关的矿床(表2),金门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与这一高峰期时间基本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地区的林业建设慢慢成为重要的生产活动,笔者结合从业经验,围绕生态林业建设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时期林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本文以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模型结果见表3。差分GMM用两种检验模型合理性:①Arellano-Bond检验:一阶差分方程的随机扰动项没有二阶自相关;②Sargan检验:零假设是过度识别的矩条件是有效的[7]。表中五个模型均不存在二阶自相关,且在10%的显著水平下接受Sargan检验的零假设,证明本文使用差分GMM方法回归的结果是合理的。
模型(1)城镇化率的估计系数显示,当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提升3.6%。模型(2)城镇化率二次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示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模型(3)加入三次项,将对应的估计系数带入式(3),计算可知,县域经济增长随城镇化率变化而单调递增,并没有出现下降的拐点,但增长速度是随城镇化率增加而变化的。本文与多数文献所得结论不同,如王智勇(2018)所得出的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有倒U型曲线关系,原因可能是四川民族地区城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时间较短,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在哪个阶段减弱尚不清楚,但从已有学者的研究及经验来看,不排除会出现减弱阶段的可能,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留下空间。四川民族地区在这个阶段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好时期,城镇化率提高越快,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舒曼曾在有名的饺子馆“老独一处”实习过,和馅、擀剂子是个小内行,于是一切活儿由他来做,大丫做他的帮手。
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目前四川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四川民族地区的人均GDP均值为21747.0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大值是西昌市的达62033元,发展极不平衡。城镇化率均值为28.81%,按方创琳(2008)提出的城镇化发展四阶段论:起步阶段(不到30%)、发展阶段(30%到60%)、后期阶段(60%到80%)和终期阶段(80%到100%)[6],四川民族地区还在起步阶段,相当于2002年四川省城镇化率,存在城镇聚集能力弱、规模小的特征;城镇化率最值之间相差51.12%,发展不平衡。从产业结构和一产业比例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26.6%,大部分县城依然以农业为主体,产业结构均值为1.38,旅游资源丰富的城镇大多未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产业结构单一。资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的均值和最值来看,四川民族地区当前资本投入和政府支持是较大的,但资源分配不平衡,交通状况较差。四川民族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总体上还处于初期,发展较为缓慢,县域经济实力薄弱。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 被解释变量是人均GDP的回归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利用2012-2017年四川民族地区51个县、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县域经济增长中城镇化的影响。利用动态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四川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积极的,城镇化每增加1%,县域经济增长3.6%,且没有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但城镇化率大于30%以上的县域两者呈负相关;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消极影响;此外劳动力、资本投入、政府支持和交通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在描述性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4.1 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应在改革户籍制度、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同时,加强城镇管理,破除城乡隔阂。打破行政划分,发挥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计划,完善管理体制,推进新型城镇化。
4.2 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镇经济基础 民族地区应做好一、二、三产业优化升级的规划,增加农牧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第二产业方面,发展优化矿石冶炼及深加工、建设工业园区,加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方面,发挥特有文化特色,合理开发新景点,优化旅游体系,以旅游拉动服务业发展。
履职活动在“家”中。定期举行住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和市直省人大代表小组代表经验交流会、履职研讨会、专题座谈会,为代表相互沟通交流搭建平台;建立代表履职档案,进一步增强代表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重视特色产业,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民族地区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要充分挖掘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根据自己的优势产业、历史文化、特色产品等,差异化发展,集中投资重点县,打造特色城镇,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
[1]孙文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兼评中国特色[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4):33-40.
[2]高铁梅,崔广亮,刘硕.适度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广义矩(PD-GMM)模型的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3):32-44,203-204.
[3]何兴邦.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9(01):4-13.
[4]闫冠宇.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389-393.
[5]王智勇.城市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3(01):62-68.
[6]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04):512-523.
[7]王智勇.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云南省2005~2012年面板数据的研究[J].金融评论,2016,8(04):64-78,125.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Ethnic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School of Statistics,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 61010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51 county panels in ethnic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in 2011-2017,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county economic growth in ethnic areas by using dynamic panel regres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or every 1%increase in urbanization rate in Sichuan ethnic areas,GDP per capita increased by 6%,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county economy.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primary industr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labor,capital investment,government support and transportation all contribute to county economic growth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 :ethnic areas;urbanization;county economic growth
中图分类号 :F2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19)20-0297-03
基金项目 :本文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半参数变系数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及其检验”(项目编号:KYTZ201641)、四川省教育厅2018科研项目“基于半参数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项目编号:18SA0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彭跃秒(1994-),女,四川雅安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统计分析;李秋敏(1976-),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分析。
标签:民族地区论文; 城镇化论文; 县域经济增长论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