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依托欧洲,强化“特殊关系”——析英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英国论文,重点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美国一超地位的加强,德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英“特殊关系”的弱化,都迫使英国不得不加速调整传统的外交政策,以适应深刻变化了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进一步调整英国的对外战略,确立重点依托欧洲,确保在欧盟内的大国地位,通过重新强化英美特殊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综合利用各种地区性与国际性组织,以及英思想、历史、文化等优势,力争在全球发挥超国力的影响。
调整同欧、美的关系是重点
英国政府对外战略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对欧盟政策。首先,积极谋求加入欧元。首相布莱尔明确表示,如英经济与欧洲大陆继续融合,将在第二任中使英加入欧元。制定“全国转换计划”,力争在举行全民公决后的2003年加入。其次,积极支持建立欧洲联合防务力量。强调欧盟应拥有一定的军事行动能力,能够在美不愿卷入的情况下单独执行维和使命。支持西欧联盟并入欧盟,促进欧盟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再次,积极改善与法德的关系,力图将欧盟的法德轴心转化为英法德三角。
(二)进一步强化与美的合作。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加强协调,注意与美保持一致。如在对伊拉克、科索沃动武,北约东扩及遏制俄罗斯等重大问题上作美的坚定盟友;不反对美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在建立欧洲防务问题上支持美立场,强调“美军事存在是欧洲安全的保障”,欧洲防务只能补充北约的不足,而不能替代。英特别注意加强与美高层接触。布与美前总统克林顿关系良好,并主动出访美国,与小布什会晤,就NMD、欧洲防务等问题与美协调政策。
(三)推行人权外交,加强对外武力干预,积极介入国际热点地区。明确将人权置于英对外政策核心,鼓吹以维护西方价值观为中心的“新干涉主义”,利用科索沃、塞拉利昂危机,积极进行武力干预。并始终与美合作,不断寻衅轰炸伊拉克等。在英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积极介入中东等热点地区,彰显英国际协调作用。
(四)注重理论倡导,争做西方“精神领袖”。利用社会党或工党在西方主要国家执政的有利时机,大力倡导“第三条道路”,推动英、美、德、意等国首脑四次开会,研讨第三条道路的发展方向与内容。利用科索沃危机,抛出“国际共同体主义”,强调武力干预对维护西方价值观与人权观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国际政治中的强权色彩。
(五)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开展大国外交,与中国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俄、日建立领导人定期磋商机制。利用联合国、北约、八国集团、亚欧会议与英联邦等国际与地区性组织,对全球事务施加影响。调整对非政策,通过经援、减免债务等,不断加大对非事务的介入力度。
(六)加强经济外交。首先,注重政经结合,大力促进外贸。增加驻外使馆经贸工作人员,任命35名英经贸界知名人士为经贸大使,进一步加强英驻外机构的经济职能,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其次,倡议改革国际经济体制,提出为新的全球经济制定新的经济宪章和新的经济行为准则,建立一个新的控制和监管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性常设委员会及早期预警机制。
根本目的是重振大国地位
英对外战略调整的主要意图是:
(一)重振英大国地位。90年代以来,保守党政府已在着手应对如何遏制英国际地位下降的不利局面。工党上台后,更明确地将“重振英大国地位”、“让世界感觉到英的影响”作为英外交政策主要目标。布曾明确指出,“我们在帝国后的这个时期不可能成为军事意义上的超级大国,但能使世界感受到英存在的影响”。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积极的、建设性的、枢纽性的”大国角色,争取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国家和西方世界的“灯塔”。
(二)确保英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英政府意识到,英只有积极地融入欧盟,才能增强英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确保并增强英欧洲大国地位,推动未来的世界格局向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布莱尔公开指出“英要想立于世界,就必须积极地、建设性地融入欧洲”,“英之崛起必须与欧洲站在一起”。
(三)借美之力,抬高自己身价。英深知,凭借自身实力,难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较大影响,但借助美的影响,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使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出大大超出自身国力的作用。密切英美关系还有利于英在美欧之间和美俄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增加英在国际事务中的回旋余地。
(四)利用英思想、历史及文化优势,扩大英国际影响。英深知,在国际事务中凭借自身硬件力量如军事等,英难以竞争过其他大国,甚至在欧洲事务中也难以与法、德匹敌。但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治国理政等方面拥有独到见解,在语言、文化传统与历史等方面对许多国家具广泛影响,特别是对其前殖民地国家。充分而恰当地利用好这些软力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英国际影响,有助于英大国地位的恢复。
(五)增强英经济实力,夯实英跻身大国的根基。英深知,英国际地位的高低最终决定于其经济实力的强弱。但由于英是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相对贫乏,对外经济与贸易对于英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1998年底,在英外国直接投资累计达1835亿英镑,英对外直接投资则累计达2957亿英镑;1999年英进出口总额达5891亿美元。对外贸易与投资收入已分别占英国内生产总值的25%和7%。因此,积极促进对外经济与贸易,已成为英重振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设想难以实现
囿于英自身实力及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英要想实现重振世界大国地位的目标是十分困难的。原因如下:
(一)英在欧盟内发挥领导作用的愿望很难实现。首先,在融入欧洲的问题上阻力重重。英国内的疑欧派势力强大。在他们的反对下,英未能首批加入欧元,导致英被排除在欧盟经济权力中心之外。即使英工党蝉联执政,能否顺利使英加入欧元还很难说。在欧洲一体化建设方向问题上,英反对任何旨在将欧盟建成具有“欧洲合众国”性质的主张,坚持建设松散的“国家联盟”,反映出英不愿让渡国家主权的一贯立场。但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及世界向多极格局转化进程的加快,英的主张将愈益与形势相悖。其次,英平衡英德法三角关系也面临重重困难。法曾公开宣称法德轴心是欧盟唯一的“发动机”,任何其他形式都不能取代;德也不会放弃倚重法德轴心的政策。与欧盟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英国很难真正实现其在欧盟内发挥领导作用的目的。
(二)英在平衡英美关系与英欧关系、使其相互促进方面处境甚艰。英密切与美关系招致欧盟伙伴国的强烈不满,而英与法德在当前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性质问题上的公开相左,则进一步加重了欧盟成员国对其对欧洲建设诚意的疑心,法称英是美安插在欧盟内的“特洛伊木马”。英与其他欧洲大国的关系不顺,在一程度上制约了英在欧盟内的作用。而不能在欧盟内发挥重大作用的英国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必将降低。而英若致力于完全融入欧盟,迎合欧盟政治、外交、防务等方面的独立性要求,则必将招致美的不满,同样也会损害与美的关系。随着世界多极化和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英平衡二者关系将愈益困难。
(三)重振大国的愿望与实力不济的矛盾突出。自二战以来,英综合国力每况愈下,实际上已沦落为世界二流大国。尽管英工党执政后,英国力有所恢复,国际影响有所增强,但与战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能否实现经济稳步发展,增强自身国力,是英能否重振大国雄心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