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趋势的思考_学校管理论文

对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趋势的思考_学校管理论文

对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走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学校管理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学校管理变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变革重要的构成,在以其独特的存在层面、价值,保障推进着学校教育的整体变革,并且同时为学校管理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本文所关注的,就是作为独特改革层面、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学校管理改革的基本走向。

一、独特内涵:“学校管理”是丰富的“一”

“学校管理”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具体的改革行为。今天的我们,回答这一问题,也许就可以具体化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学校管理改革”背景下的思考,关注其独特的内涵。从思维方向上看,以前的研究,大都从“管理”的概念入手,借用泰罗、西蒙、法约尔、马克思等人的管理概念,演绎到学校管理领域。但是,我们更需要关注体现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现存的“学校管理”是什么,更需要考虑在当前背景下“学校管理”可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当我们回归到具体实践中,看看真实的学校管理所秉承、体现、遵循着的“学校管理观”,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对现存状态的维持和对确定性目标的坚守。这种观念和实践形态的“学校管理”,是在特定“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背景下存在的,有其特定的合理性。长久以来,学校校长与教师更多地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操作者,学校教育自身的层面、独特性尚未得到认可,学校教育的目标系统也由上级统一制定。

可是,当代中国学校教育面临全面重建之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速度在加快,复杂程度在提高,各种影响因素在积极作用于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重新思考价值取向问题、学校教育内容与途径问题、学校管理方式重建问题。在实践改革中,我们已经关注到课程变革问题、教育方法更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等等。在纷繁的教育改革之中,更为根基性的变革需要,是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转型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1]

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学校管理又可以是什么?我们需要何种学校管理?在此,我们并不需要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期望发现更多的可能,以可能怎样、可以怎样的提问方式面对“学校管理”这一动态变化、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从学校整体转型乃至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学校管理面对着的是艰巨而复杂的实现学校转型的任务,是要确立、推进、保障现代新型学校的创建。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进一步认识“学校管理”:

从力量的角度看,学校管理是对学校变革力量的集聚。

作为一种创建性的“活动”,学校管理需要面对学校发展中的各种“力量”,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负向的;而且,各种力量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动态发展关系。正是这些力量,在影响着学校的运作,生成着特定的学校教育。在这种力量的场域中,学校管理就是对力量的一种集聚,不断扩大正向的力量,不断吸收有利的力量,不断在过程中增强力量。只有一种建设性的、发展性的力量得到增生,学校的发展才有内在的保障。因此,教师的支持、学生的参与、领导队伍的内聚力、外界的各种条件支持,都成为学校管理重要的关注对象,学校管理不再仅仅是常态下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协调、控制,而且需要创造性地努力、更新性地实践。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学校管理是对学校管理价值的实现。

如果说,我们以前意识到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异乃是一种合理分化的话,那么,在今日学校教育的整体重建之中,学校管理自身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存在价值。管理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工作、操作性的“实务”,而且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渗透其中的“人”的活动。在学校管理中,人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人对学校管理内涵的认识与管理目标、方式的追求,渗透在学校管理活动之中。相对于其他类的管理活动而言,教育学立场的存在,也许是学校管理独特的属性所在。因此,作为学校管理研究,就需要澄清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价值观,并且重建一种合理的学校管理价值观。

从过程的角度看,学校管理是对学校这一复杂系统的“组织”。

学校教育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对象自身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如果说,我们曾经将学校教育混同于工业生产、继而建立学校管理理论和从事学校管理实践,那么,今天的我们就更需要认识学校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而且,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面,不能仅仅看到学校教育从属于教育行政系统的一面,而更要看到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

学校教育乃是一个复杂系统,各种影响因素作用其中,学校教育在动态的实践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可能,不断面临纷繁多样的矛盾,不断需要冲破束缚向前发展,但同时永远有着倒退、解体的可能。对于这样的复杂系统,学校管理就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保障着复杂系统的存在和进化。“组织是这样一个概念,它赋予相互作用的概念以建设性的协调、规则、调节、结构等等的意义”;在整体与部分、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组织”起着“形成、维持、保护、调节、支配、再生”的作用;“组织不是机构,而是一种在所有的层次上持续地产生和再生的活动,它建立在运算、制定对策、通讯和对话的基础上”。[2]学校管理就可以视为对复杂系统的组织;对学校教育复杂性的认识,是重建学校管理行为的前提。我们已经不能再用“简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管理学校了。

二、价值追求:创建新型学校

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学校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对具体的“学校教育”进行管理的活动,就是每天进行着的活动,就是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并且受到其影响的活动。在这些最为日常、最为真实、与我们最为密切的“学校管理”活动中,不仅仅有着各种技术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制度的问题,而且,更为根本和前提性的问题是:学校管理为了什么?每天辛劳着的校长们,每天忙碌着的管理者们,在为着什么而劳作?

在学校教育的语境下,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学校管理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追求。创建新型学校,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的价值追求。

叶澜教授从学校教育整体发展历史、当代使命的角度指出:“本世纪中国社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为实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满足新时期每个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都迫切要求创建不同于近代型学校的现代型学校。”[1]

陆有铨教授也指出:“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因而表现出诸如‘本位’、‘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等适应工业经济时代需要的普遍的特征”;面对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须肩负起新的使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必须作根本的转变”。[3]

上述思考,可以为我们思考学校管理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在学校整体变革的背景下定位学校管理改革的走向。回归到真实而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来看,当代中国学校管理需要追求对新型学校的创建。学校管理的内涵,呈现为组织各种力量和资源,推进和实现21世纪新型学校的创建。

在这一整体价值追求之下,学校管理改革实践又可以涌现出许多值得注意的新质:

首先,学校管理改革需要关注学校教育中的人的变化。这乃是新型学校、新型学校管理最为核心的使命。生活于学校教育之中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生活得怎样?他们是否具有现代人所需要的观念系统、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乃是衡量学校管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同时,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现实体现者的学校管理者,他们是否在以新的教育观与管理观从事着自己的管理活动?是否有着现代的思维方式?是否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否有着主动的生存方式?是否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这都是学校管理改革需要自问的。在当代情境下,学校管理自身的质量,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提升,并且同时为人自身的转型提供支持力量。

如果说,人自身的变革是更根本层面的价值追求,那么,学校制度的变革,就是中位的目标,是实现深层次目标的重要保障。从当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讨论来看,涉及到诸多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改革走向,如何认识“政府”、“社会”、“学校”的内涵,如何进一步关注学校层面、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也许,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重建新型的学校制度体系,是更为内在和重要的使命。可是,我们可以怎样建设新型学校制度体系?我们在创建新型学校的整体目标体系中,如何定位、设计和推进制度层面的改革?也许,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当代中国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

而学校日常生活的变革,乃是最为艰难并且呈现为表现形态的任务。当我们进入到每一间教室、深入到每一节课堂、接触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我们立刻能感受到真实的学校教育运行状态。处于转型期的学校教育改革中,每个学校都可能有一些“特色”,都可能有几位“明星”,但是,我们整体的学校质量,乃是依赖于“每一天”、“每一个”、“每一件”这样的日常生活积淀而成。实现学校日常生活的当代更新,是对学校管理的重大挑战。

没有价值追求意识的学校管理,可能是技术、方法、操作层面的管理;而要实现上述价值追求,则是学校管理面临的具体挑战,也是学校管理主体与活动自我更新的必由之路。

三、主体变革:学校校长作为改革主体的浮现

在学校管理改革中,我们已经习惯于自下而上地进行制度变革、方法更新,但是,在当今时代,学校管理者自身的整体变革,将成为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需要特别关注的。学校管理是“人”的活动,是“人”带给管理活动以灵气,是“人”给学校管理以智慧和力量。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改革中,我们感受到许多校长口中的“话语”在变,校长的学历在提高,校长进修、参观的次数在大幅度提高,这些变化都可能会对学校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必须通过校长内在的素质产生作用。只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转变为校长信之、懂之的内在知识,只有校长坚实而富有策略地将先进理念转化为管理实践、渗透于学校管理过程之中,这样的学校管理才真正实现了变革。当前学校管理改革乃至学校教育改革中,我们已经日益承认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而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校长等学校管理者的发展——不仅仅是专业发展,而且是全部生命的成长——乃是更为上位、也将逐步引起关注的一个问题。

因此,对学校管理改革的研究,可以有多种关注点,但是,校长等学校管理者可能是当前更需要关注的研究对象。当前我们的学校校长是怎样工作、怎样生活的?他们行为实践背后的“知识”、“信念”是什么?他们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也许是值得我们一问的。

而且,从学校管理活动的层面来看,它所针对的不仅仅是微观的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等具体改革,而且是“学校整体”,“一个组织形成和维持为一个不可化归为其组成部分的总体或‘整体’,因为它具有整体特有的约束和突现的性质,并包含着‘整体’的突现性质对组成部分的反馈作用。”[2]这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个层面上,校长需要思考学校与社会的问题、认识时代的发展方向、花大力气建设自己的学校。因此,这一层面的存在,需要校长有清醒的自我定位,需要校长思考他应该思考的问题,做他应该做的工作。

进一步聚焦到学校内部,在一个学校的发展中,学校管理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这乃是另一个层面的“人”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以前我们习惯于仅仅将教师视为管理的对象,却很少将教师视为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和重要服务对象。一旦我们关注到学校发展的内动力,我们就不能不关注教师的发展问题;一旦我们关注到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我们就不能不关注教师的发展状态、生活状态。如此思考,则学校发展中的骨干教师培养问题、教师群体的发展问题、教师发展的策略选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建设等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四、路径更新:走研究型学校发展之路

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学校教育整体变革、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都是整体相关的,并且相互影响构成为一个复杂系统。而从改革的纵向路径来看,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需要形成自我更新的内在发展机制,开发内在的变革力量。

具体的路径设计,我们可以从“研究自己的学校、研究自己”、“规划”、“实践规划”、“反思与重建”等几个环节进行。[4]在这一具体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一项具体工作的改变,而是学校管理改革思路的变革。

首先,我们要把学校管理者当“人”而不是“工具”看。一种自我更新性的、研究型的学校管理改革之路,需要“人”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人在具体的改革进程中不断选择改革策略、不断调整目标进而实现发展目标。改革过程的复杂性,需要的是一个“活”的人去观察、思考、改变,而不是一个等待着命令、需要他人指示、按部就班地操作的“管理者”。

其次,学校管理必须开发学校发展的内在力量。一个学校的发展,固然需要各种外在条件,包括物质性的支持、制度性的保障、政策性的导引,但是,这些都不能替代学校内部的发展力量。当代的学校管理,需要有坚定的“学校”立场、教育学立场,需要立足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外界资源,需要将外界的资源转化为内部建设力量的增强上。因此,关注内在力量,关注学校内涵发展,在宏观教育管理改革背景下,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学校管理改革的进行,增添一种新的力量。

再次,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需要形成一种自我更新的机制。形成一种新的运行规则,就可能为学校管理改革提供极为内在的机制保障,改变外控的变革方式,增强学校管理自身变革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则是改变学校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现实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固然可以在外界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固然有形势所迫的现实性;但是,这类改革中,学校管理者始终是被动地参与,缺少主动的意向,缺少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因此,形成自我更新的、研究型的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体现的是学校管理者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因而也是学校管理改革本身价值的一种体现。

标签:;  ;  ;  ;  

对当代中国学校管理改革趋势的思考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