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的探讨——以古代石桥营造技艺课程为例论文_罗晓峰,邢国徽,钱海韬,吴立斌

关于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的探讨——以古代石桥营造技艺课程为例论文_罗晓峰,邢国徽,钱海韬,吴立斌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古代石桥营造技艺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已迫在眉睫。将石桥营造技艺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到高校路桥专业课程中,并以此为依托,实现对石桥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让其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在高校的专业教学教育中得到释放和升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桥营造技艺 高校教学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显著标识,也是人民群众非凡创造力的重要结晶;石桥营造技艺是浙江省绍兴市的传统技艺之一,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和传承意义,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新型桥梁不断涌现,石桥营造技术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传承载体,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有着自己的特殊优势和重要作用。对于研究如何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更好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是当前非遗传承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开设石桥营造技艺课程的平台分析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一本漂在水上的书,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坐落于绍兴的高职院校,校内道桥专业的学生借助其地域优势可以非常便利地去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石桥营造技艺的相关知识。2016年,学校首次与绍兴市古桥学会合作开展石桥营造技艺进高校的创新活动,在校内建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桥营造技艺展览馆,成立石桥营造技艺大师工作室(罗关洲),建设市级科普基地—中国古桥文化传承基地,依托这些平台可培养大量高素质的石桥热爱者、接班人和传承人,以此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校开设石桥营造技艺课程的现状分析

2.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1)以校内设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营造技艺展览馆为载体,利用展示室内的古石桥典籍、桥体实物、造桥工具、古桥结构模型、匠人事迹简介、古石桥营造工艺展示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石桥营造方法和工艺流程的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造桥之旅;同时鼓励优秀学生作为代表,结合自己家乡的古桥进行授课,让学生有发现美,感受美,传播美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基于校内专业的人才梯队,联合优秀企业的人才队伍,在罗关洲大师的鼎力支持下,打造石桥营造技艺大师工作室及科普基地,并以此为纽带,开辟“现代学徒制”的新园地,邀请有丰富经验的石桥工匠前来讲学,搭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平台,培养出传统石桥营造技艺接班人,为相关企业输送“能用并且好用”的人才。

2.2培育新型教科研团队

加强师资力量,研发各类科研课题及项目,以校内现有的省级示范实训基地为平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BIM放样机器人、雷达探测仪等先进设备,组织教师在当地进行石桥勘测(玉成桥、谢公桥、广宁桥、大川桥等),现场扫描,提取模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雷达探测仪对古桥的监测,获取精确的数字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实现对古桥的实时监测和保护;开发一套相关的软件,实现数据提取、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的一体化,实现对古桥的数字化管理。

2.3创建非遗特色文化校园

(1)学校成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绍兴古桥研究中心青年护桥协会”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古桥保护社团”两个组织,其会员在绍兴古桥保护专家罗关洲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多次对太平桥进行观测,记录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为日后古桥的监测、评估与保护提供一个数字化平台。

(2)实践队走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会副主任罗关洲、绍兴市档案馆馆长屠剑虹、古桥营造修复专家张月来以及多位石桥非遗技艺传人,深入社会大众开展访谈、问卷调查,共形成采访稿23篇、实践日记112篇,发放调查问卷860余份,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总结分析,归纳实践报告一篇,撰写论文一篇(已获录用,以待《青年科学》杂志发表),15篇新闻稿被12家媒体报导或转载,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播发实践新闻和评论三十余条,关注人数近万人。

结语:

本文主要以高校开设石桥营造技艺为切入点,阐述设立此课程的背景及意义,分析其依托平台及开展现状,探索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意义,以此为基础搭建一个精益求精的实践平台,弘扬工匠精神,创建非遗特色文化校园,做好古石桥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杨志强.石桥营造技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2]钱茂竹 罗关洲.绍兴桥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1996

[3]靖桥 盖海红 王靖敏.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3):126-128.

[4]罗关洲.绍兴古桥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论文作者:罗晓峰,邢国徽,钱海韬,吴立斌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关于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的探讨——以古代石桥营造技艺课程为例论文_罗晓峰,邢国徽,钱海韬,吴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