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篮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篮子论文,汇率论文,货币论文,人民币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造模型
(一)确定劳动生产率及对劳动生产率比较
国外分析“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文献中常用的反映实际产出与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关系是全员劳动生产率(overall labor productivity)。就业人口的人均收入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合理拟合。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动具有较好的产权制度条件,要素的完全可流动性既容易克服需求因素的约束,也使得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分类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向市场化逼近,然而我国的绝对生产率仍然是较低的。
(二)模型的表述
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中的权重wit=分子/分母,分子=中国的GDP/中国的就业人口,分母=∑(样本国或地区的GDP/样本国或地区的就业人数)×(样本国或地区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
(1)
(三)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
计算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包括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基于IMF关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方法,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It计算公式:It=I0.∏(Si,t/Si,0)Wi,t (2)
式(2)中Si,t是t期人民币对第i种货币的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Si,0是基期人民币对第i种货币的名义汇率,I0是基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设定为100。Wi,t是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中第i种样本货币的权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可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对外国或地区货币的名义汇率,若上升,则表示人民币对外国或地区货币升值。这里的外国或地区特指一个货币篮子。
将人民币对第i种货币的实际汇率qi,t代替(2)式中的Si,t,则可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It,
RIt=RI0.∏(qi,t/qi,0)Wi,t (3)
式(3)中,qi,t=Si,tpt/pi,t,pt是t期中国消费价格指数,pi,t是t期i国消费价格指数。RI0是基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设定为100。由于在基期时,pt=pi,t,故qi,0= Si,0。同样,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上升,表示人民币对篮子货币实际升值,意味着在对外贸易中价格竞争能力的下降。
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80-1984年的官方汇率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的阶段,1985-1993年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阶段,1994年以来的单一的管理浮动汇率阶段,2005年7月21日至今实行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我们把分析重点放在1994-2005年。
(一)1994-2005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外国直接投资与出口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建构
EX=f(RI,FDI,ut)
(4)
(4)式中,EX表示出口,RI表示实际有效汇率,FDI表示外国直接投资,ut表示决定出口的所有非主要因素。设B1和B2分别是模型(4)式中RI和FDI的系数。则B1的符号为负,表明实际有效汇率下降,出口增加;B2的符号为正,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出口增加。
2.1994-2005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外国直接投资与出口变化趋势分析
由于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可能存在突变点,但经模型测试后,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对当年的经济影响不大,不存在突变点。
log(EX)=-0.067-0.888log(RI)+1.931log(FDI-1) (5)
se (4.684) (0.216)
(0.657)
t
(-0.014)(-4.103)
(2.937)
p
(0.989) (0.003)
(0.017)
(R2=0.910,F=45.33,D-W=2.056)
从模型(5)的结果来看,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成反比,外国直接投资与出口成正比,符合理论假设。
从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成正向的关系来看,根据有关跨国公司投资的经济学理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选择在一国进行直接投资,一是为了在减少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开发投资国的本地市场(市场导向型),二是为了利用该国低廉的要素资源进行产品加工后返销投资来源国或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外国直接投资注重的是投资所在地未来的市场,因而影响其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的市场前景。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投资所在国货币的升值将引致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相比之下,出口导向型外国直接投资追求的是在这一生产环节上的成本最小化,因而投资所在国货币的贬值,至少是汇率的稳定将引致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Benassg-Quere er al.,1999;Athukorala and Rajapatirana 2003;etc.)。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1994-2005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FDI与EX成正比,即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出口增加,存在一年的滞后期。
模型抵抗外在冲击的能力测试
当我国大幅度撤销贸易壁垒,资本账户逐渐开放过程中的资本流动冲击、金融危机冲击、战争的威胁等,或国内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又暂时失误时,笔者构造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抗冲击能力。
(一)假设
1.受冲击的时间序列。考虑1994-2005年为受冲击的时间序列。
2.受冲击的具体年份。以2005年为例。
3.受冲击的经济变量。以生产率为受冲击的经济变量。设我国的生产率水平降低不同的程度,即分子“GDP/我国就业人口”中的GDP值减小10%、20%、30%、50%时,就业人员不变;而分母不变。这是因为一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保证较低的失业率,故当GDP不同程度的减少时,就业人员不变。二是由于我国的生产率水平遭受冲击,我国的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在我国的生产率水平遭到冲击之前签订的贸易协议仍然必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这样进出口数量均不变,即我国生产率水平降低,而进出口总额不变。
4.模型有效抵抗冲击能力的反应的理论假设
(1)随着冲击程度的加深,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不利于出口;(2)1994-2005年的时间序列模型通过计量检验;(3)随着冲击程度的加深,计量检验结果趋差。
(二)2005年我国经济受冲击后RI的变化
受冲击后,当我国2005年的GDP值分别减小10%、20%、30%、50%时,2005年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将分别从当年的47.64变为51.31,55.26,59.51,69.02。随着冲击程度加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幅度增加,不利于出口。
(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抗冲击能力测试
1994-2005年模型通过测试,说明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实证数据的影响至少滞后半年。这还可以从2005年、2006年我国出口只增不减得到印证。为节省篇幅,下面仅列出GDP值减小50%的测试结果。
GDP减少50%,2005年,RI=65.49
log(EX)=-5.725-0.732log(RI)+2.762log(FDI-1) (6)
se (4.659) (0.244)
(0.659)
t
(-1.229)(-3.000)
(4.191)
p
(0.250) (0.015)
(0.002)
(R2=0.870,F=30.22,D-W=1.736)
采用D-W检验法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已知D-W=1.74,k=2,在α=0.05,Du=1.579,Dl=0.812,由于Du <D-W<4-Du,故模型(6)不存在自相关。
分析
1.从上述结果看,受冲击后,所有的模型都通过计量检验,但结果趋差。满足理论假设。
2.与HBS的有关结论不尽一致。按照HBS的有关假定,随着相对生产率的提高,实际汇率将趋于增加。而笔者所构造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1998-2005年的基本趋势看是贬值。如何解释?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HBS有较为严格的假定:一是对可贸易品国际交换不存在边境壁垒,因而大体满足一价定理条件,然而“无形产品和资本流动不进入国际收支”(Balassa,1964,P586)即假定服务业是不可贸易部门,并且不考虑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影响;二是生产率水平差异的部门分布特点,可贸易品劳动生产率提升可能性比较大,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远远大于不可贸易品部门;三是在单个生产要素和高度竞争市场结构假设下,贸易品部门劳动边际产品决定工资和价格;四是国内劳动力市场内在整合性,保证两部门工资大体相等(卢锋等,2006)。而上述这些结构性假定在现实社会中是较为苛刻的,并且由于在产品内分工拓展深化的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成长与当代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某些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由于存在历史起点、体制环境、经济规模等方面特性,这一进程又具有深刻的国情特征。中国经济开放型成长道路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演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性问题,HBS效应假说以其简明清晰的理论逻辑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五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1998年至今的趋贬与同时期我国出口只增不减是吻合的,这就是为什么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并小幅升值以来,中国的出口不降反升的深层次道理。
3.名义汇率是现实的,而实际汇率是滞后的。实际汇率是在名义汇率的基础上考虑物价因素调整而成的。这就牵涉到本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实际汇率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其中一个主要是根据名义汇率和物价变化研究实际汇率在一个时点上的值,另一个方向是研究实际汇率的趋势,研究前一个的学者比较多,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实际汇率的趋势,因为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贸易的正确的价格指标。
标签:有效汇率论文; 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论文; 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论文; 人民币指数论文; 人民币论文; 货币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实际汇率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