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初步建成的普职教育双轨学制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积累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经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效降低培养操作型人才的边际成本。但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却面临超常规的挑战,其严重性已经超出了职教界人士的预期。其关键原因,或者说基于这次挑战的主要背景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即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其对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影响。即将加入WTO,经济发展面临全球化与高科技产业的冲击;中国“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选择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过渡,财政性教育经费将主要投资于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把非生产性资源从企业剥离,等等。这些变化的合力,产生了强大的漩涡,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正视挑战,理性思考,积极调整,强化优势,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争论焦点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争论一直存在,即使在90年代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也不例外。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价值观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引导民众在教育选择上重文化轻技能,重理论轻应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我国低水平的城市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就业市场难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因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困难重重。在中国政府着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政策引导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争论由民间转向理论界,进而转向决策层。争论的焦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初级操作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即由谁培养的问题。例如,有观点认为发达地区的技能型人才可以在高中后分流培养,以高等职业教育替代中等职业教育;也有观点认为中心城市的初级操作型人才可以由外省市或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替代等。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问题,有人认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大,超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初级操作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强度。三是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即中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有人批评当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过于老化,不自觉地培养了大批的失业后备军,降低了招生的吸引力。四是教育发展政策导向问题,有人简单以老百姓教育需求作为削弱职业教育的理由,忽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放弃政府的积极引导。从当前复杂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上述观点并不是反对职业教育发展,而是不欢迎低质量低水平的职业教育,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如何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多样化发展,形成质量特色,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WTO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我国加入WTO后,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进一步加快,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将造成更大的压力。目前发达国家的主要策略是在中国开展其经济活动的同时,建立以培训为宗旨的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并由此为其全面渗入学历教育打开市场缺口。从形式上看,这种技术培训性质的教育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所达到的目的却是部分地垄断该产业在我国的高级技术人才。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削弱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所带来的冲击绝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它可能带来一代劳动者价值观的改变。

WTO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固然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在缺少国家政策保护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产品的质量成为核心,人才成为关键,企业应用性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其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稳定职业为对象而偏重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要求。第三,技术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目前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国际贸易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5年翻了一番,1999年全球电子商务收入为1000亿美元,估计2002年将达到5500亿美元。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1.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分析,不少普职教育双轨学制的国家都曾经历过逐步调整的过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结构的需求考虑,现在仍然对中等职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韩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80年代后期出现滑坡,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的比例由1986年的40.5%下降到1990年的31%,造成生产岗位操作工短缺。9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采取了“财政拨款优于普通高中,学生奖学金高于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先于普通高中,学生收费低于普通高中”的优惠政策,1997年中职教育比例升至37%,并决定要进一步回升到50%,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在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其中德国超过70%。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仍需要积极发展。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总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69.64%,文盲率为6.72%,大专以上的比例为3.61%,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目前,我国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从教育发展规划的角度考虑,我国2005年的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若扩大到480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1600万人左右,按照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15%测算,有300万人进入各类高校,还将有1300万人左右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进入就业岗位。

2.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据专家预测,今后7年内我国就业结构将有大调整,例如纺织业将新增282.5万个就业岗位,服装业增加261.0万人,商业增加261.5万人;而汽车工业的就业岗位会减少49.8万人,机械工业减少29.8万人,粮食加工业减少13.3万人。为此,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要加快从有限发展转到无限发展。学历性职业教育发展的容量是有限的,而职后培训与终身教育的规模数量具有无限性,其质量效益的发展更是无限的。一方面,技能型操作性人才需求量增大。我国“入世”以后,用高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策略的重点,其关键在于除了要有一批研究和设计开发人才外,还要有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来实现转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增多。中国加入WTO后,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出现新行业和淘汰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将增多,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要教会学生谋求新职业的本领,担负起职后教育与培训的重任。当职业教育由职前转向职前职后并举,进而转向终身教育时,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世界职业教育结构已经出现多层化趋势。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及其引发的就业结构调整,对各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一些传统产业领域中,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单一的中等层次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一些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从业人员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学历出现明显的高移趋势,从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其一,在提高层次上发展职业教育。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和高中后职业培训发展将受到进一步重视。在欧洲国家,为了弥补技术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人才结构的薄弱环节,高中后职业培训应运而生。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表现为14岁至16岁年龄段人口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下降,而17岁至19岁人口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增加。此外,在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中,高中后培训的人数也明显增多,以德国汉堡为例,双元制职教中的高中后生源比例已超过30%。其二,“双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受到欢迎。“双证书”即一个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另一个是学历证书,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凭证。在中东欧国家,单证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比例下降,而“双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上升,这与“双证书”可以进入高校有关,反映了青年学生希望接受高一级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国要加快构建职业教育的多样化体系。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人才需求既有共性,又有结构差异。据2001年1月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四城市人才市场提供的需求排行榜信息,计算机人才需求高居榜首(沈阳为第二),但从供求指数分析,上海、广州为供大于求,上海1∶1.1,广州1∶3.5,沈阳、成都供不应求,沈阳为1∶0.6,成都为1∶0.3。因此,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应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去年,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城市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具有区域性特征的职业教育发展方略。对发达地区来讲,也应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向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以高职教育为主;二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扩大职后培训的规模数量,适应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三要坚持初中后分流与高中后培训并举,逐步扩大高中后培训的比例;四要积极探索长学制与短学制并举,逐步扩大短学制职业教育的比例。

3.要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最近几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普遍面临招生数量滑坡的困境下,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标准缺乏、学校办学条件薄弱、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落后等问题,使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还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中等职业教育缺乏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缺乏规范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出现了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的结构性差异。其次,办学条件差也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90年代初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而政府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教规模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场地和设备达标率较低。据1999年资料统计,全国8000余所职业中学中,学校占地面积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的比例不足45%,理科教学仪器、教学分组实验等办学条件指标的达标率均不足35%,与教育部规定条件差距甚大。另一方面,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1999年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比例,全国普通高中已高达65.9%,而职业高中仅为40.5%,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已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第三,中职教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落后。近年来,我国普通中学教学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机制日趋成熟,已经从只关心成绩测验转向学习成效评价,从一般的知识评价转向整体性评价,从较多关注评价目标、过程、模式等转向重视评价的心理效应。而中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中职学校的质量要求各不相同,社会上难以认同其教学质量。在监控机制薄弱的情况下,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缺少校内外的竞争压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机制。构建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举措,是当前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紧迫任务。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候,我们要积极探索一个科学规范、适应职教发展需要、提高职教水平的质量体系和控制与评价机制,建立一整套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方法手段及指标体系。教育部门要抓紧研究和制定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国家劳动和人事部门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使两者结合,实行标准化的国家级考试和认证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质量控制运行机制,对教育教学过程采取全面的质量管理。这就必须构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教育质量链。要通过编制详细的教学过程工艺和程序文件,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标准及指导性文件,确定信息传递路径及其处理和存储规定。要建立责任制并落实到人,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位,实行全过程控制,形成预警机制灵敏、纠编及时的反馈系统,使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标签:;  ;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