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邓小平的稳定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定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稳定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政治稳定,还包括经济稳定,人民社会生活的稳定,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的稳定等。邓小平的稳定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理解与把握邓小平的稳定观。
一、政治稳定
在邓小平的稳定观中,政治稳定主要是指我们国家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形成团结有权威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统一,使国家政局处于稳定状态。对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性质,关系着我们国家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必然的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这一点已被历史发展的事实所肯定。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的人反对社会主义。他进一步强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不坚持社会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我们要保持国家性质的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第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领导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政策的正确与否,稳定与否,是关系到我们的事业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政策经常变动所表现出来的不稳定性,曾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过巨大的损失,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保持政策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政策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指导作用。邓小平一贯强调和重视政策的稳定性,他认为政策的稳定体现了党的稳定,是党自身有强大力量的表现,他说: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他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要坚持这个路线方针不变,一变就人心不安,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所以,党的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这些论述生动地体现了邓小平政策要稳定的思想。
第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作出的必然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领导核心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否则中国就会陷入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要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地位,邓小平主张一是中央要有权威,二是要加强党自身的建设。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央要有权威,他指出改革要成功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会乱哄哄,各行其是,一事无成,所以要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有了这样一个领导集体,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因此,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
邓小平在新时期更加注重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他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风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清醒地指出我们党现在的状况还不是都令人满意的,党内还存着不少没有来得及清理和解决的严重问题,必须高度警惕党风不正引起党的变质。他说:“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是邓小平稳定观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要稳定,要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在他看来,经济稳定实质是指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具体来讲,邓小平的经济稳定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坚定性。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经济的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便是空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贯穿邓小平经济稳定思想的主旋律,它突出强调了经济建设在一切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从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容动摇性,为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国家要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要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唯一正确的方针和出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这一重要思想,他指出现代化建设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邓小平还把经济工作当作最大政治,当作决定国家命运的千秋大业,所以他强调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由此可见,邓小平经济稳定的思想,是以确立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出发点的。
第二,经济发展步骤的有计划性。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经济如何发展,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长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邓小平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即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邓小平对我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发展目标的科学规划,充分体现出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中计划性与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为我国经济协调稳定地发展指明了道路。
第三,经济发展速度的适度性。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的步子再大一点,经济发展要搞快一点,充分体现出了他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焦虑和关注。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低,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因此,邓小平提出我国的经济要取得适度发展。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滑坡问题,真正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经济发展要求,即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从我们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邓小平说这样做,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定协调地发展。在此,邓小平同志把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明确地体现出他所强调的经济发展速度的适度性原则。
第四,经济发展层次的有序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经济发展的有序性是邓小平经济稳定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循序渐进的有序性。首先,从经济改革的先后次序上来看,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循着先农村后城市的路子展开的。改革之所以必须首先从农村做起,邓小平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住了大局,准备地抓住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正是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改革开放转到城市,邓小平说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我们经验不足,但是有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作借鉴,加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风险,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展开并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正确地选择了先农村后城市这样一条循序渐进的路子。
其次,从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由点及面到全方位的展开。邓小平首先提出了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因而他倡导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政策和成功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进一步又提出除特区之外,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于是又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0年我国开始兴办经济特区到1988年我国推行沿海发展战略,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梯度发展的态势,对外开放重点放在沿海地区。进入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通过一系列政策,把全国都推向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了全方位大开放的格局,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
再次,从走向富裕的顺序来看,是循着由先富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因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所以人民群众在走向富裕的过程中,总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必然会产生某些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此,邓小平同志主张采取慎重态度,认真解决,要从大局出发,坚决避免两极分化,以防引起社会动荡,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富裕起来的发展策略,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序性的具体体现。
三、社会稳定
注重社会的稳定是邓小平稳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稳定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生活有秩序、工作有秩序,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以及社会成员情绪的祥和稳定。社会的稳定是社会消除不稳定因素,力求社会有序和谐运转的过程,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寻求中国社会的稳定,具体表现在:
第一,必须加强控制,中国决不允许乱。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长期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的结论。他说: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已经证明,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有秩序才能前进。因此,中国进行改革和建设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所以邓小平坚持主张:中国不能乱,中国不允许乱。他说:我们要让国内外明白,加强控制是为了稳定,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
第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定。在现阶段,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内仍然继续存在,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特点。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说:我们必须坚决划清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对于绝大多数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应该采取教育的办法,凡能教育的都要教育,但是不能教育或教育无效的时候,就应该对各种罪犯坚决采取法律措施,不能手软。因此,他主张坚决地严厉地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和刑事犯罪活动,要不断地打击,冒出一批抓一批。所以,邓小平要求要加强公检法队伍和法制建设,并将其视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
第三,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历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是实现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民族矛盾、民族纠纷等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动乱和民族的分裂与战争。邓小平历来重视处理民族问题,倡导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他指出要立足于民族平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这就为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指明了方向。
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实现人心稳定。人心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变动时期,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在发生变化,再加之人们在社会利益分配关系中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状态。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教育,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他指出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必须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作为统一人们思想,实现人心稳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四、争取外部国际环境的稳定
邓小平的稳定观从宏观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即国内环境的稳定和国际环境的稳定。国际环境的稳定是实现国内稳定的外部条件,它对实现国内稳定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邓小平作为一个杰出的国际战略思想家,在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国际环境稳定的理论和思想。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从总的国际局势来看,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新时期邓小平对和平与战争问题的新看法,据此,邓小平积极推进世界的和平进程。他最早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他反复强调,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就明确表明了邓小平同志对维护世界和平所坚持的原则和主张。邓小平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多次阐述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和平的愿望和努力。他指出我国的对外政策是众所周知和持久不变的。我们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反对一切侵略和霸权主义。我国将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主张用谈判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二,努力寻求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邓小平从全球战略出发,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寻求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思路和模式,对世界局势的和平与稳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邓小平稳定观的内容丰富而系统,各方面都贯穿着邓小平同志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关键的主导思想。对邓小平稳定观的全面探讨与研究不仅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只有全面地理解它,才能把握其精髓,才能将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准确地运用和发展。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