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区经济国际化的环境与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区论文,条件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特区经济国际化的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加深介入世界经济,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取得了巨大成功,一跃而进入中等发达阶段。它们的成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国门,投身经济国际化的洪流。
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根源在于各国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各国经济的社会化。经济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越出国界,开展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世界经济国际化最初表现为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后来发展到金融资本国际化,再进而发展到生产资本国际化的高级阶段。生产资本国际化即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流,它带动着商品资本和金融资本国际化。根据关贸总协定统计,在1988年—1989年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6.2%。世界贸易额于1986年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1988年是2.88亿美元,1989年又突破了3万亿美元,达到3.1万亿美元,[①]到了1992年,世界贸易额又升至3.7万亿美元。[②]
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贸易额迅速增加,而且还表现在它比世界商品生产增加更快,这与二次世界大战前显著不同。例如,1950~1960年间,世界出口量增长比生产增长高出25%,到1970~1980年间前者超出后者29%。80年代以后,这种现象更为突出,1989年与1993年相比,世界贸易量超过生产增长65%。[③]
再看国际直接投资的情况。1950~1989年间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9%。值得重视的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有1.1万家,其设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约为10万多家,跨国公司总产值约占资本主义国家总产值的1/3。它控制了80%的国际贸易,80%的国际技术转让和80%的工艺专利。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额已达9900亿美元,在全球雇佣6500万人以上[④],形成一个无形帝国。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它集中代表了经济国际化的高级形态。
国际分工协作也存在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由最初的部分垂直分工发展到部门内水平分工,进而又发展到产品零部件分工和零部件生产的工艺过程分工。这表明国际分工日益发达和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
伴随经济国际化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经济国际化已遍及物质生产和服务领域。资源、劳务、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都被纳入经济国际化之中。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学会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学会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要让经济特区充当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基地和窗口,进而影响带动全国经济走向国际化,从而大大加快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大特区经过多年建设,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利用外资数量都增长迅猛,不仅推动了区内经济迅猛增长,而且较好发挥了辐射带动内地经济的功能。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特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还没有把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心置于世界经济中。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特区经济发展和特区作用的发挥。
我国特区所处的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富于经济活力的地区。10多年来,亚太地区占世界生产和贸易的比重迅速提高。美国已经把经济重心由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舞台。根据亚洲开发银行1989年出版的《亚洲发展前景》报道,亚洲1980~198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同期世界各国增长率低于3%,整个发展中国家低于2%[⑤]。1990年资本主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多一点,1991年只保持约2%,而亚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增长放慢,增幅仍达5~6%左右。亚太地区(包括美、日、四小龙、东盟、中国)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42815亿美元平均提高到1986年的69565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6%提高到41.8%,同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23.4%下降到16.8%[⑥]。
亚太地区不仅贸易增长速度快,而且大部分贸易都是在区内进行的。1987年日本出口的61%,进口的57%,四小龙出口的20%,进口的68%,东盟出口的72%,进口的63%,中国出口的66%,进口的62%都是在太平洋各国和地区间进行的。[⑦]此外,亚太地区内国际投资活动十分活跃。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层次不一。以美国和日本为第一层次,以四小龙为第二层次,以东盟和中国为第三层次,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亚太地区各国经济合作的特点是阶梯型发展和互补性分工,各国充分利用区内资源和市场,积极从事分层追赶。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并存,并且经济集团化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发展。据报道,全世界约有各种区域性经济集团23个,有119个国家参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欧自由贸易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集团化,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推动经济国际化。但它在扩大区内开放性的同时,又具有对区外国家的封闭性。它的发展造成贸易保护将从过去的国别保护向集团保护转变。
在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下,亚洲国家正在加强合作,以增强竞争能力。日本正积极倡仪建立东亚经济圈。虽然亚洲地区距离建立自由贸易区还很遥远,但各国间加强合作的势头正在不断强化。
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新变化,对我国特区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亚太经济的繁荣和合作为特区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特区造成不小的压力。如何面对新形势,已成为特区未来发展的严峻课题。特区只有更加积极地投身亚太经济交流,才能找到发展出路。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全方位开放的态势。沿海、沿江、沿边、内地都积极加入对外开放行列,纷纷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和发展对外贸易。相比之下,经济特区拥有的政策优势逐步丧失,加上特区地价和工资成本提高,特区发展面监严峻挑战。特区只有更加开放,更加深入地融合于世界经济、保持优势地位,再造辉煌。所以,推动我国特区经济进一步国际化势在必行。
二、实现特区经济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特区经济国际化意味着特区与各国经济处于相互交织、融合状态。这一状态的形成要求特区彻底实行对外开放。具体来说,特区经济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彻底奉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二是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新型产业结构。
1.彻底奉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安排生产和流通,生产要素来源依赖国际市场,依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带动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它的方针和目标是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和产生结构优化。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形成庞大的、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产品。而大规模出口扩张,一方面依赖以出口产品换汇引进国内需要的零部件、原材料、技术设备和国际贷款,壮大提高出口部门,从而形成数量更多、竞争力更强的出口产品;另一方面,必须大规模兴办技术先进、产品出口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
我国经济特区由于贯彻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利用国际资源和出口创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总体上特区经济外向度仍然偏低,而且过去几年出现下滑趋势。1991年和1992年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深圳特区为104.62%和98.87%、珠海特区为61.4%和58.3%。[⑧]1992年和1993年汕头特区出口依存度为53.12%和43.05%。[⑨]特区出口依存度下降表明,特区经济内向化倾向加强,特区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内市场支撑。这种倾向制约了特区更多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和提高特区经济素质,特区幅射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受到限制。为了保持特区发展势头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提高经济外向度。为此特区可以利用国家进口政策逐步放开的机会,发挥熟悉国际市场和出口创汇多的优势,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生产要素,生产更多更好的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
吸引外商投资是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一环。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在全国铺开,继之以新税制对中外企业施行平等税负,特区必须实现吸引外商投资措施重心的转变,要转变到依靠优良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法制、高额的管理和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吸引外资。由于特区开放早、力度大,完全能够突出这一方面的优势,在新的层面上领先一步。
跨国投资经费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形态。它的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它可以利用大量廉价资源;其次,它可以绕过关税壁垒,顺利开拓国际市场,并带动国内商品出口;再次,它能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并为国内提供重要经贸信息。我国对外开放以来,跨国投资稳步发展。据报道,到1992年止,中国已在120个国家建立了2463个公司企业,总投资19.4亿美元。目前经济特区跨国经营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显不足,表现在海外投资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生产性企业更少。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特区如果只进不出,或者出去的太少,那表明特区外向型经济还处于幼稚阶段,特区经济国际化程度低。比起国内其他地区,特区拥有发展跨国经营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销售渠道等优势,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特区今后理当在跨国经营方面走在国内其他地区前面。特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无疑对保持特区的对外开放的优势地位大有裨益。
出口市场多元化对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分重要。目前特区出口市场过分倚重香港、美国、欧洲和日本。这种状况既降低了特区对海外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也限制了特区产品出口规模扩张,例如80年代以来,汕头特区出口产品80~90%转香港。今后有必要在重视当前主要市场的前提下,多方面开拓新市场,如独联体、东欧、拉美、中东、非洲等市场。
2.建立面向国际市场的新型产业结构
按照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只应发展优势部门,非优势部门产品需求可通过利用优势部门产品换汇进口来满足。按道理说,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劳动力又严重过剩,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但由于考虑到外汇平衡、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市场波动、国民经济现代化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不能单纯发展优势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非优势部门往往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部门,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将出口增长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非优势高级部门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发展非优势部门也是可能的。它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迅速推动非优势产品升级。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创造了动态比较优势,取得了动态比较利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功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取得的。
发展中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以面向国际市场为条件。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充分利用国际资金、资源、技术求发展;第二,坚持产品出口导向,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坚持高标准,参与国际竞争。这样,传统优势部门和新优势部门构成发展中国家崭新的产业结构形态,不仅大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而且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我国经济特区初期都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出口产品加工度低。这种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不高的状况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当时特区缺乏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对国际市场信息和运作机制也不熟悉。随着对外开放的巨大进展,特区必须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特别要调整外商投资结构,生产出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创汇更多的出口产品。这是特区经济上台阶和增大出口的关键步骤。综观五大特区的产业结构,都未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由于特区产业结构变动迟缓,特区出口创汇乏力。近年特区出口依存度下滑,与特区产业结构落后导致大量特区产品不得不向内转有很大关系。
由于发达国家传统部门技术进步加快,引起劳动高度节约,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的优势大为减弱;另外发展中国家争相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引起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而发达国家对服装、食品、鞋类、玩具等传统工业实行高保护,这一切都决定了特区产品出口的重点必须转向加工度深、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着重生产电子产品、成套设备、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金属材料。特区毗邻国际市场,又大都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拥有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完全可以实现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今后特区引进外资企业,必须坚持高标准,基本上只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的外资项目,对一般加工项目应加以明确限制。
珠海和厦门特区已经在发展重化工业方面走在其他特区的前面。例如珠海特区提出“大港口、大工业”的口号,重化工业正蒸蒸日上。珠海、厦门、深圳特区的电子工业正形成相当规模,今后应继续壮大提高。汕头和海南特区由于发展水平限制,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今后应在继续发展创汇农业和轻加工业的同时,重视高层次制造行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特区的另一重点发展产业。特区必须抢占这一世界性的产业制高点,努力使内地高新技术成果在特区实现产业化,并投入足够资金加强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无庸置疑,未来特区在全国经济中的位置以及五大特区的位次排列,主要取决于特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注释:
①③《国际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1991~1992》,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37、38、59、60页。
②《外向型经济之路》,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67页。
④《新世纪之星;亚太地区与汕头特区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93页。
⑤⑥⑦《亚太地区经济关系与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56、27、28、27、28页。
⑧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特区与开发区经济》1995年第4期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