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白塞病32例的MRI表现与临床分析论文_扶明华, 刘礼义 张海燕

1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南娄底 417009;2娄底市中医院放射科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 disease,NBD)的临床及MR1表现,以提高对神经白塞病的认识,并研究神经白塞病MRI各序列检查的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2例神经白塞病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32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均有白塞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其中口腔溃疡32例,生殖器溃疡26例,眼部病变9例,皮肤病变6例,针刺反应阳性5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有8例,32例MRI检查患者最常见受累部位包括脑干、内囊、皮质下白质和基底节。病灶在T1W1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水抑制序列(T2 Flair)为高信号,DWI序列为稍高信号,ADC图为稍高值;病灶周围有水肿带。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患者经治疗后异常信号灶减少或消失,但也可复发或新发病灶,并可出现小脑、脑干等脑实质萎缩性改变。结论 神经白塞病(NBD)的核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临床表现特点,可提高对神经白塞病(NBD)的诊断。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神经白塞病;弥散加权成像;临床表现

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 disease,NBD)是贝赫切特病的重症表现;贝赫切特病(BD)又称白塞病,是以血管炎为基本病变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当累及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白塞病(NBD)[1],国内外相关报道不多,笔者搜集32例NBD的临床资料及MR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MRI表现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来自我院及娄底市中医院的32例神经白塞病(NBD)患者病例资料,32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则为30.1±8.3岁,男女比例为5.3:1.0,说明男性好发。临床表现:32例NBD患者,其中口腔溃疡32例,生殖器溃疡26例,眼部病变9例,发热者16例,体温37.5-39℃不等,为不规则发热,有结节性红斑、痤疮和皮疹等皮肤损害者6例;针刺反应阳性5例(皮肤针刺部位起丘疹或小脓疱),其神经系统损害都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

1.2 方法:采用奥泰1.5T(Alltech1.5T)超导型MR扫描仪,头颅正交线圈,扫描序列与参数如下:

(1)常规平扫:横轴位 T1WI(TR 230ms,TE5.2ms)

FSET2WI(TR4500ms,TE95ms)

FLAIR T2WI(TR 9000ms,TE105ms)

矢状面 T1W1(TR230ms TE5.2ms)

冠状面 FSE T2WI(TR4500ms TE95ms)

层厚为6mm,层间距1mm FOV 230mm×230mm。

(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采用2D-回波平面成像(2D-EPI),采集横断面:(TR5500ms,TE113.6ms)FOV 240mm×240mm,矩阵2.5cm×2.5cm。

(3)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钆喷酸葡胺)剂量为12ml,速率3ml/s注入,层厚6mm,层间距1mm FOV 200mm×230mm,

横轴位:T1WI(TR400ms TE15ms)

矢状位:T1WI(TR604ms TE10ms)

冠状位:T1WI(TR390ms TE12ms)

所有图像均由本科室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阅片。

2 结果

2.1 MRI表现:32例神经白塞病(NBD)患者共发现96处病灶,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受累20例(62.5%),64个病灶(66.7%);基底节、内囊受累21例(65.6%),23个病灶(23.9%);丘脑、额叶深部白质受累10例(31.2%),12个病灶(12.5%);脊髓、视神经受累3例(10%),8个病灶(8.3%)。病灶在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水抑制序列(T2 Flair)为高信号(附图1-4),DWI序列为稍高信号,ADC图为稍高值(轻度升高)(附图5-6),病灶周围见水肿带,增强扫描病灶可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附图7-9)。患者经治疗后异常信号灶缩小或消失(附图10-11),但也可复发或出现新发病灶。并可出现小脑、脑干等脑实质萎缩性改变。32例NBD患者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内囊、皮质下白质、丘脑及基底节,脑叶、脊髓及视神经也可受累,但少见。

2.2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2.2-1免疫学检查:22例IgG IgA升高,4例血总补体升高,19例r球蛋白升高,血清检查有3例患者抗SSA阳性。

2.2-2常规检查:本组32例患者中,11例轻度贫血,20例白细胞轻度升高,1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17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16例红细胞沉降率(ESR)不同程序增快。

2.2-3 脑脊液(CSF)检查:32例NBD患者至少进行了一次腰穿,其中28例压力≥200mmH2O,25例脑脊液蛋白≥0.45g/L,为0.48-1.53g/L,4例有IgG IgA升高,6例淋巴细胞数升高,10例见寡克隆带。

3 讨论

1937年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ulusi Behcet 首先报道了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病或眼—口—生殖器综合征[2]。相继Knapp于1941年报道了白塞病可以累及神经系统。Cavara和D’EMO于1954年提出了神经白塞病的概念[3],但缺少大宗病例分析。

NBD的基本病理改变,早期以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晚期则出现灶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脱髓鞘和脑膜不同程度的增生和纤维化。一般将神经白塞病分为两型,即实质型和非实质型。非实质型可能是由于单纯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颅内高压所致,体征较少,预后相对较好;实质型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炎症引起的局灶或多灶实质损害。这两型很少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出现,说明这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4]。文献报道实质型的病例占NBD的80%以上[5]。男性多见,起病急,起病时可有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肢体瘫痪,常伴头病、发热,体查锥体束征(锥体束损害)最常见[5、7]。NBD的临床表现依其受累部位的不同而异,一般无典型的临床形式,根据其受累的部位分为以下几型:

1)脑膜脑炎型: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颈项强直,恶心呕吐,复视、意识障碍、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数天后可出现偏瘫失语,构音和吞咽困难。

2)脑干型:常表现为脑干病变综合征,可表现为典型的交叉性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等。

3)脊髓型:NBD合并脊髓损害并不多见,文献报道可出现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脊髓损害表现。

4)周围神经型:此型较少见,可有单神经病和神经根损害。

5)小脑病变型:常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6)脑神经瘫痪型:以展神经、面神经受累为多见。

MRI检查对神经白塞病(NBD)比较敏感,其影像表现对诊断很有价值,本组32例患者MRI检查均发现了异常信号灶,常受累部位为脑干(中脑、脑桥、延髓),丘脑,基底节;脑叶、脊髓及视神经较少见。病灶在T1WI序列上为等或低信号,T2WI序列上为高信号,周围见水肿带,水抑制序列(T2 Flair)为高信号,DWI序列病灶呈稍高信号,ADC图为稍高值(轻度升高),增强扫描病灶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通过治疗水肿带明显消退,病灶缩小,仅在病灶的中心遗留有小病灶。而病灶不符合动脉分布。虽然本组没有发现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但有学者发现静脉窦血栓是引起高颅压的起因[6]。因此建议对白塞病合并高颅压患者应行MRV或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神经白塞病的头颅MRI表现主要有“锥体束征”,可逆性、疾病晚期仅脑干萎缩而无大脑萎缩3个特点,MRI的改变反映了神经白塞病的组织学变化。急性期行头颅MRI检查经常可在脑桥及中脑锥体束集中的部位发现异常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T1加权等或低信号;这种“锥体束征”是神经白塞病MRI表现的一个重要特点[6]。本组病例首次MRI检查时间最长为3年,但仍可观察到急性期表现的特征,可能是由于本病有复发缓解的特点。Gerber等[7]人作的神经白塞病长期MRI随访研究中发现病损的“可逆性”是神经白塞病MRI表现的另一个特点,大约40%的患者病灶消失,35%病灶缩小,25%没有改变,没有1例病灶扩大。本组32例患者复查MRI大约55%的病灶消失。40%的病灶缩小,5%的病灶没有变化,没有病灶扩大。Coban[8]等报道23%的慢性神经白塞病(NBD)病人MRI表现为脑干萎缩而大脑正常,其特异性高达96.5%,但敏感性不高。仅有脑干萎缩而无大脑萎缩,可能是神经白塞病MRI的一个特征表现。本组病例中,2例2年及3年后MRI检查见脑干,小脑萎缩,但大脑半球也同时有萎缩,可能与应用激素有关。

神经白塞病(NBD)需与下述鉴别:多发性硬化(MS)常累及侧脑室旁白质,病灶斑块呈椭圆形,长轴垂直于脑室,有“直角脱髓鞘征”,而脑干受累较少,脑干受累部位通常为第四脑室底或中脑脚,脊髓病变很少超过1个脊椎节段[8],而NBD最常累及脑干(中脑、桥脑、延髓),特别是桥脑中央部,有“锥体束征”、“可逆性”特点,一般无视交叉损害,脊髓检查常超过2个脊椎节段;另外神经白塞病(NBD)有复发性口腔,外阴生殖器溃疡等白塞病临床表现。

神经白塞病较少见,是白塞病的重症表现,预后不佳,也是本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因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充分或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未能及时专科就诊而延误诊断治疗[1],随着MRI检查的问世,有文献报道神经白塞病10年存活率95.7%左右[8]。MRI检查是诊断NBD非常敏感的方法,相对CT检查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影像学科与临床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像科如果看到有白塞病基本临床表现,其神经系统损害却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结合头颅MRI表现特征(锥体束征,可逆性,仅脑干萎缩而无大脑萎缩等)应提示NBD的诊断。

附图:

图1-4

图5-6

图1-4桥脑病灶T2WI序列呈高信号,T1WI序列呈低信号,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图5,6DWI序列呈稍高信号,ADC图为稍高值

图7-9

图10-11

增强扫描横轴位及冠状位示桥脑病灶不均匀强化。与前一病例为同一病人,经过治疗后一年复查见病灶变小消失,无强化。

参考文献:

[1]王维治、侯世芳,白塞病的神经系统表现,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1):642

[2]郭忠慧,白塞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9:25(4):210-213。

[3]Kocer.N,Islak C,Siva A.CNS Involvementin Neuro-Behect’s,Syndrome:An MR Study,Am J,Neuroradiol,1999;1015-1024。

[4]SIVA A,ALTINTAS A,SAIPS,Behcet’s Byndrome and the nervous system[J],curropin Neurol,2004,17(3):347-357。

[5]AKMAN—DEMIR G,SERDAROG LUP,TASCI B Clinical patterns of neurological involvement in Behcet’s disease:eraluation of 200 Patients[J]Brain 1999,122(pt11):2171,2181。

[6]GERBER S,BIONDIA DORMONT,D etal,long-term,MR follow-up of cerebral Lesions in neuro-Behcet’s disease[J]Neuroradiology,1996,38(8):761-768。

[7]COBAN O,BAHAR S,AKMAN—DEMIR G,etal,Masked assessment of MRI findings:is it Possible to differentiate neuro-Behcet’s disease from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etem disease?[J],Neuroradiology,1999,41(7):255-260。

[8]杨炼红,邢治刚,陶恩祥,小剂量环孢素合并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硬化[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2):137-139,142。

论文作者:扶明华, 刘礼义 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  ;  ;  ;  ;  ;  ;  ;  

神经白塞病32例的MRI表现与临床分析论文_扶明华, 刘礼义 张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