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蔡春丽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能读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倡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授予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质疑解疑,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 。
关键词:自能读书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能读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老师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呢?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课教学的目的做出了这样的表述:“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没错,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但如何培养呢?这里主要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能力,我觉得必须先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注入式的授课形式和以谈话、提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并发挥其聪明才智去学习新知识,把读书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我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我不同的想法。记得我教《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怎么能确定是母爱呢?因为课文始终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我微笑回答;“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讨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二、提倡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这只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只有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大胆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充分体现,是自能读书的重要标志。培根曾经讲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能有疑而问,就标志着自学辅导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在最需要引导时加以引导,在最需要点拨处进行点拨,在最困惑的问题上解难。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能一如既往的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孩子们的成长更迅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授予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
当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两重两轻的现象,一重“讲解”轻“自学”;二重“知识”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普遍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造成老师讲,学生听,使学生无法进行知识反馈。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这样十分尖锐地批评那些轻易地给学生以现成答案的教师。由此可见,书是靠读会的,不是全靠教会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在于引导、点拨、教给方法,让小学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使阅读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外部给予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1.要求要具体、明确
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预习,不论是字、词、句、段,还是文章的结构,均要因文而异,对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比如词句教学,要给学生具体的要求,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去进行理解。如“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这句是感情深刻的句子,先要理解句子里把“古井”比喻成慈爱的母亲,把井水喻成甜蜜的乳汁。“古井”为乡亲提供井水像母亲用乳汁哺育儿女一样。这样理解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对“古井”对故乡像子女爱母亲那样炽热的感情。学生理解词语,领会句子的含义,故而给我们一个启示:读懂一篇文章既要很好地利用工具书,也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这样,通过具体要求,让学生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2.要掌握读书规律,要进行反复训练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毫不例外,读书要掌握知识,要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则必须让学生经过不断地、反复地训练,逐步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摸索自能读书的门径,如分层、分段练习,我们分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第三大段写了三个事例:(1)勘测线路;(2)开凿隧道;(3)设计“人”字形线路,课文选择这三个事例来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爱国精神,按事例分层次的方法,把三件事情分为三个层次,分段方法有许多种:有的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分段;有的是按空间位置的交换顺序或时间顺序来分段……让学生在脑中反馈,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分段的规律,就会达到正确分段的目的。
四、质疑解疑,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
古人道:“学贵有疑。”疑即疑难也,“疑”是读的过程中自我显现,经过周密思考而来的,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提出疑难和解决疑难,冲破依赖教师给予的思维束缚和局限,就会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自能读书的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诱导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部思维,养成边读边想,一题多思多议的好习惯,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詹天佑》一文中“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呢?”学生这样一提,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争议,不但对重点句子的深刻理解,而且加深理解詹天佑修第一条铁路,修好了是给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的有力回击,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读书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老师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关键,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提高是老师升华阅读教学质量的保证。故而,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劳动代价,老师必须具有一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之心。
老师再用老经验处理现在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会遇到费力不讨好的情况,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让孩子感到学习语文太累,学习语文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和自己无关。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习惯,让孩子主动的参与其中,真正地动起来,使孩子们的成长更迅速!
论文作者:蔡春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目的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