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的变化_子夜论文

子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子夜论文,高度论文,太阳论文,周日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受地球公转、自转、黄赤夹角等因素影响,太阳高度随纬度、季节、时刻有规律变化。杨长青、孔祥群、赖月喜等对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推导和变化规律、黄赤交角变化对正午太阳高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制作模型、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1-3],但对子夜太阳高度计算和规律探讨较少。笔者借助球面立体几何、天文地理等知识对子夜太阳高度计算模型进行了推导,结合实际计算和图形分析对子夜太阳高度和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

正午太阳高度为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夹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较多,如楼间距计算、房屋朝向、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最宜倾角、物影变化、季节判读、地方时计算等,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及其应用是教学重难点,通过二分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来探讨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由图1可知,春、秋分日,赤道处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两极地区为0°,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由赤道(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同为66°34'、0°的纬度分布均有两个,推理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具有对称性,对称轴为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距对称轴的纬度距离相等;0°、23°26'N、90°N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90°、66°34'、0°,表明其变化是以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中心,纬度每远离中心1°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应递减1°,推导出|90°-|=|△H|=|△α|(公式中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α表示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影响因素仅有纬度,因此同一纬线具有相同的正午太阳高度。

二、子夜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依据子夜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对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子夜太阳高度进行实际计算(表1),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下页图3和图4,利用图形来揭示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1.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由图3可知,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地平面之下,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非极昼区,同一天子夜太阳高度随纬度呈F型规律变化。夏至日,南回归线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北回归线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分日,赤道处为90°,子夜太阳高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4]因此,非极昼区,子夜太阳高度以直射点的球心对称点所在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向南北两侧递减。若某地距离直射点关于球心对称点越远,即纬度差越大,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小;纬度差越小,则子夜太阳高度越大。

2.子夜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

由图4可知,子夜太阳高度绝大部分小于0°,表明子夜时太阳绝大部分季节处于地平面之下,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子夜太阳高度随时间而有规律地变化,就其数值大小进行分析: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曲线图形呈V形,子夜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大值出现在冬至日;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曲线图形呈W形,表明一年内有两次最大值90°,其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为冬至日前后;赤道上出现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其子夜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赤道上一年内子夜太阳高度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南半球子夜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三、北半球各地周日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日太阳高度图可以揭示昼夜长短、正午/子夜太阳高度、极昼范围及日太阳高度与时刻等变化规律。根据子夜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模型,借用王多文等提出的球面三角公式[5]:sinH=sinδsinφ+cosδcosφcost(式中H,δ,φ,t分别表示太阳高度角、当地纬度、赤纬和时角,其中时角以正南方位为0°,向西为正,每小时移动15°),对日太阳高度进行计算,并依据结果绘制精确的变化曲线图5(见下页),探讨了周日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由图5可知,同一天,日太阳高度变化具有对称性,以地方时12时为对称轴,子夜至午时和午时至子夜变化情况相反;周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形状类似抛物线,表明日太阳高度随时刻变化具有非线性特征;曲线斜率反映地理事物变化快慢,日出至日中曲线斜率在递减,表明日出至日中时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速度在递减,接近地方时12:00变化速率最慢。

(4)由图5a可知,从子夜到午时,夏至日北半球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昼区则一直变大(北极点太阳高度始终为23°26');由图5b可知,冬至日北半球非极夜区从子夜到午时,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夜区则一直变小(北极点为-23°26');由图5c可知,二分日北半球各地从子夜到午时,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北极点为0°)。因此,从子夜到午时,非极昼区太阳高度先变小后变大,极昼区则一直变大,极点处保持不变。

(5)由图5a可知,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且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图5b可知,冬至日由赤道向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递减;由图5c可知,二分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且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计算公式:=90°-|δ±φ|(同减异加)。

(6)由图5a可知,北半球各地日出时刻小于6:00,日落时刻大于18:00,因此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由图5b可知,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由图5c可知,赤道处和二分日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

(7)由图5a可知,夏至日66°34'N~90°N范围内出现极昼,北极圈上=0°;极昼区内纬度每增高1°,子夜太阳高度相应递增1°,正午太阳高度递减1°,两者变化幅度相等,即|△H|=|△α|(极昼区内,两地间子夜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等于纬度差的绝对值)。

标签:;  

午夜太阳高度和周日太阳高度的变化_子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