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与修辞意义_吕叔湘论文

语体与修辞语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体论文,语感论文,修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体略说

冯胜利(2011)对语体下的定义是:“语体是实现人类直接交际中最原始、最本质属性(亦即确定彼此之间关系和距离)的语言手段和机制。”冯胜利(2010)指出:[±正式性]是语体的基本要素,典雅度也是语体的基本要素。正式度高的语体为正式体,而典雅度高的语体为典雅体。“正式体的效应产生于共时的距离感(推远或拉近自己与对象的距离),而典雅体的效应来源于历时的距离感(抬高或拉平自己相对对象的位置)。前者是现时的,后者是历时的。换言之,正式与非正式是通过当代语言表达出来的,而典雅和通俗则是通过古代的词句来实现的。”

二、典雅度、优美度与修辞语感

吕叔湘(1985)指出语感是一种“敏感”。朱德熙(1980)说“我们对于口语的感性知识就是鉴别文章通顺与否的最可靠的根据”,这句中的“感性知识”指的是语感。语感可以鉴别文章是否通顺,把文章改得通顺;语感也可以感知文句是否典雅,把文句改得典雅,这是一般的语感。

在一般的语感之上,更进一步,更上层楼,语感可以鉴别文章是否优美,把文章改得优美,这是修辞的语感(王培光、刘家璐,2011)。中国人说的语感与西方人说的语言直觉(language intuition)十分近似。语言直觉是判别言语可否接受的直觉能力。中国人说的语感又与西方人说的语言感知(language awareness)差不多,但又有不同。James与Garret(1992)对语言感知的界定就跟语感差不多。语言感知是“语言使用中,对语言的知觉、敏感与知识”。Bolitho等(2003)指出,语言感知是一种心理特质,因注意语言如何使用而发展出来,进而使人渐渐对语言如何使用有所内省。

吕叔湘与上述两位西方语言学家James与Garret都指出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吕叔湘(1985)说:“人们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这段话把语感分为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进一步分析吕叔湘所说的语义感——“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可以把语义感分为两类:“对一词的意义”的敏感就是狭义的语义感,如不能接受“喝饭”说法的敏感,就是对“喝”与“饭”的语义不能搭配的敏感;“对一词的色彩”的敏感就是修辞语感,如感知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比“到”、“入”、“满”与“过”好的敏感。语义感能感知上下文的衔接是否恰当,修辞语感能感知上下文的衔接是否优美。

冯胜利(2010)论析语体,曾引述章太炎的文章,认为章氏的话内容丰赡,见识超人,而其中对语体阐释最精要者,是章氏“汉文之所以为汉文”的语言规则:第一,雅俗不是工拙,据此我们不能把“雅”和“美”或者“巧”等写作技艺混为一谈;第二,雅俗是系乎“轨则”的为文之道,据此我们不能把“雅俗”之别当作修辞手段,因为轨则无所不在,而修辞则可有可无。

冯氏这段话首先指出,文章的典雅度与优美度不同,典雅度与优美度应该分开,不可混为一谈。其次,提高典雅度的手段不是修辞手段。冯氏又道出提高典雅度的方法:“何以‘典雅’?就是因为其中字词取自耳听可懂的文言古语。由此看来,援古入今,方为典雅。”那就是把古语融化在今语之文中而用得好就是典雅的文章。冯氏举例说:“‘改改这句话’是俗白体,‘这个句子必须修改’是正式体,而‘此句欠妥,宜酌情删改’则可谓典雅体。”陈望道主张选词造句用古语还是今语是消极修辞的问题。他(2011:64)提及消极修辞的第三端词句平匀时说:词句平匀“从语言方面注意以下几件事。第一选词造句,究竟用古的今的,中的外的,文的白的,官的土的,……”。那就是把采用古语文言的问题归入消极修辞的范围之中,亦即典雅度高低是消极修辞的问题。

把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对立起来说的话,典雅度可以归入消极修辞方面,而优美度则可归入积极修辞方面。积极修辞须应用修辞格与辞趣,消极修辞则不应用修辞格与辞趣(陈望道,2011:57)。修辞格与辞趣就相当于冯氏所说的修辞手段。笔者认同冯氏所言,修辞手段与典雅度无关,而典雅度与优美度应该分开。修辞手段可使文章优美,可以提高文章的优美度。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王安石改得甚妙。大家的修辞语感都觉得“绿”比“满”、“到”、“过”、与“入”都美,“绿”的优美度最高。那是由于“绿”的创意最高,“满”的创意比较高,而“到”、“过”、“入”的创意一般。创意,既有新意又有效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优美度的重要因素。“绿”的优美度最高,可以数量化为3;“满”的优美度比较高,可以数量化为2;而“到”、“过”、“入”的优美度一般,可以数量化为1。笔者认为,优美度可以数量化,典雅度也可以数量化。以“死”一词为例,“死”是相当中性的说法。然而死可以有四种语体上的说法:

陈望道(2011:43)论析消极修辞有四端。这四端就是,内容方面:(一)明确,(二)通顺;形式方面:(三)平匀,(四)稳密。即第一端意义明确,第二端伦次通顺,第三端词句平匀,第四端安排稳密。关于第一端“意义明确”,陈氏(2011:43)说:“第一力求内容本身上的明确;第二力求表出方式上的明确”。关于第二端“伦次通顺”,陈氏(2011:48)说:“寻常修辞,都不可不依顺序,不可不相衔接,并且不可没有照应。能够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的,就称为通顺。……简言之,这两端与语义方面有关,是:1.语言简明,不冗赘,不生歧义。2.语言连贯,前后衔接,文意相承,推理有序。除此两端外,还可补充语法方面的要求:3.语句通顺,句子符合语法。”笔者认为,除上述语义与语法两方面三要点外,如果语篇是说话,则语音宜准确,如果语篇是手写的文章,则字体应端正。这样才容易为人理解。故此对陈望道对消极修辞的两方面三要点还可以补充第四个要求:语音准确,字体端正。

关于消极修辞的第三端“词句平匀”,陈氏(2011:51)说:“第一,以地境论,是本境的;第二,以时代论,是现代的;第三,以性质论,是普通的。所谓本境的即一国的标准语,一般不用方言。所谓现代的,即非古文。”现代本境普通的中文,就是现代标准汉语——白话文与普通话。关于消极修辞的第四端“安排稳密”,陈氏(2011:54)说:“要有切境切机的稳和不盈不缩的密”,“写说者的目的何在,内容的情状如何,便是决定所用词句是否贴切的最重要的关键”。笔者认为,其中“词句是否贴切”就与语用上的合适度相似。上文提及了正式度、典雅度与优美度,除此三度之外,是不是还要添加一个合适度?我们讨论一段话语时,是不是都可从这四度的高低来谈论这段话语?如果这段话语毫不正式,则正式度为零;毫不典雅,则典雅度为零;毫不合适,则合适度为零;毫不优美,则优美度为零。人们的语感可以鉴别这四度的高低。感知正式度、典雅度与合适度的是消极修辞的语感,感知优美度的是积极修辞的语感。

标签:;  

风格与修辞意义_吕叔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