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非洲和西亚英国人任命的比较_德国殖民地论文

热带非洲和西亚英国人任命的比较_德国殖民地论文

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的委任统治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英国论文,西亚论文,热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的“委任统治地”(mandated territory)分布在三个地方:西亚、热带非洲和太平洋岛屿。人们熟知的是英国在西亚肥沃新月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拉克和外约旦的委任统治,因为世人关注的“中东问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在这里的委任统治。至于英国在热带非洲的委任统治,除了学习和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教科书中把英国在西非和东非的属地统称为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并不详细区分哪些是直辖殖民地、哪些是委任统治地。其实,英国在热带非洲的委任统治地的面积,比西亚委任统治地的面积大一倍,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一、热带非洲和西亚“委任统治”的由来及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法国占领了德国在热带非洲的属地坦噶尼喀、多哥和喀麦隆。其中坦噶尼喀由英国单独占领,英国人把它当作英属东非的一部分。多哥被英、法两国攻占,分别成为英属黄金海岸和法属西非的一部分。喀麦隆也被英、法分占,并分别成为英属尼日利亚和法属赤道非洲的一部分。①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出兵中东,共同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大战结束后,英、法等战胜国瓜分了战败国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并以“委任统治”方式进行“管理”。按照巴黎和会上讨论的结果,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所有属地被划分为三类。原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包括外约旦)、叙利亚(包括黎巴嫩)划为第一类;德国的非洲属地多哥、喀麦隆、坦噶尼喀、卢旺达—布隆迪等划为第二类;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新几内亚、新爱尔兰、新不列颠岛、所罗门群岛、瑙鲁岛、西萨摩亚等划为第三类。这三类地区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新西兰、日本、南非联邦委任统治。②英国的委任统治地除了第一类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和后来分出来的外约旦,还有第二、三类的坦噶尼喀、多哥(与法国共管)、喀麦隆(与法国共管)、瑙鲁岛等。委任统治条款被写入1919年4月28日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中,1922年国际联盟向英、法等七个“受任国”颁发了“委任统治书”。

按照国际联盟盟约的说法,“委任统治地人民的幸福和发展,是文明世界的神圣责任”,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是“把委任统治地人民的监护工作委托给发达国家”。这些受委托的国家的资源、经验和地理位置等条件足以承担该项义务,并愿意接受委托,这些国家代表国际联盟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实行监管或监护。③尽管“委任”的源头可追溯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把爱奥尼亚群岛“委托”给英国“保护”、1885年柏林会议《议定书》把刚果自由邦“委托”给比利时国王“治理”,但委任统治成为“现代国际政治上的一种新制度”,还是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特殊情况而创设的。在“新制度之下,凡旧德意志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放弃的‘非欧洲’领土,几乎全部由‘主要协约国及其联合国家’为之选择特定国家,施行统治权,经国际联盟正式委任,并受国际联盟之监督。此等领土即称为‘委任统治地’。”④

既然委任统治只是“受任国的代理统治”,那么,委任统治制度就包含这样的属性:一是“国际联盟为特定土地上的人民的利益而实行委任统治”;二是“受任国为国际联盟会员国”;三是“受任国为暂时的过渡的统治”。然而,“委任统治条款”存在缺陷:没有把“主权在委任统治地”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没有确定一个标准,即客观衡量委任统治地人民“有无自立能力”,何种情况下就算具备了“自理能力”;没有明文规定国联收回委任统治地的权利。⑤结果,“委任统治”仍是与其他类型的殖民统治没有多大区别的殖民方式,并非什么新的举措。

英国获得“委任统治地”后,在这些地区实行委任统治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委任统治期间,热带非洲的坦噶尼喀、英属多哥、英属喀麦隆均没有获得自治或独立。联合国成立后实行托管制,这些英国“委任统治地”变成联合国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的英国“托管地”。坦噶尼喀在1961年独立(后来与桑给巴尔合并,建立坦桑尼亚共和国),英属多哥被并入黄金海岸(1957年独立后国名为加纳共和国),英属喀麦隆的一部分早就被并入尼日利亚,一部分于1961年并入在法属喀麦隆基础上建立的喀麦隆共和国。英国在西亚的委任统治,情况较为复杂。首先是英国扶持阿拉伯地方实力派人物费萨尔,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伊拉克哈希姆王国(1921年),接着从巴勒斯坦划出东岸地区单独成立外约旦埃米尔国(1923年正式建立)。伊拉克于1932年取得形式上的独立,成为国际联盟的会员国,英国结束在伊拉克的委任统治。外约旦于1946年正式独立,宣告终止英国的委任统治。巴勒斯坦由于特殊而复杂的形势,不但未能建立独立国家,反而陷入极度混乱,英国不得不于1947年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决议,英国于1948年5月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二、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委任统治方式的异同

英国委任统治地的性质大体上类似于英国的“保护领”(或保护国),但两者的差异在于:委任统治是英国受国际联盟委托而实行统治,最终目的是通过“扶助和监护”使当地建立主权国家;“保护国”的形成是英国凭借其军事优势和霸主地位单方面宣布实行“保护”,把本来独立的国家变为附属国。一般情况下,英国往委任统治地派遣文官担任高级专员,在委任统治地建立地方政府,由当地的政治领导人或地方实力派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英国对委任统治地不外乎军事控制和财政控制,但在委任统治地驻军相对较少,允许建立当地的民族武装,依靠本地力量维持社会安全。英国殖民当局对地方政府给予财政支持,但不关心具体的财政开支,也不控制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经济部门。研究殖民主义的学者把这种在“委任统治地”和“保护国”实行的统治方式称为“间接统治”。

英国在非洲坦噶尼喀等地的统治,以及它在西亚伊拉克、外约旦的统治,总体上具有“间接统治”的特点。例如,英国在两地的措施都是扶持和拉拢地方势力(封建王公、地主、部落酋长等);英国在对付民族主义运动时,均采取武力镇压兼“分化瓦解”两种手段;英国榨取当地财富、掠夺当地资源的意图和手段是一样的。在热带非洲和西亚的统治政策,宗旨或总原则是一致的。例如,在非洲的坦噶尼喀,英国一开始就实行间接统治。按卡梅伦的说法,“管理非洲人,尽可能通过非洲本土形成的机构,代替英国行政官员直接管理”。⑥坦噶尼喀被划分成不同的行省,在每个行省努力找到非洲领导人,将其纳入殖民体系中。这些非洲省长们自1926年起获得征税权,并承担管理任务。自1929年起,地方法庭被纳入殖民地司法系统中。坦噶尼喀形成了非洲人控制地方政府而外国人控制中央政府的行政格局。有些地方找不到合适的本地领导人,就任命其他地方的受过教育的非洲人到这里担任地方官。⑦在伊拉克和外约旦,英国的意图通过费萨尔国王和阿卜杜拉国王来实现,英国不需要大规模驻军,不需要英国官员管理伊拉克和外约旦的具体事务。

事实上,表面基本一致的原则和政策,在殖民统治的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在统治方式和具体措施上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西亚建立政权,在热带非洲则没有。英国在两河流域扶持费萨尔建立伊拉克王国,在约旦河东岸扶持阿卜杜拉建立外约旦埃米尔国。但在热带非洲,英国往坦噶尼喀派遣总督,单独控制坦噶尼喀;把英属多哥纳入对黄金海岸殖民地的管理系统,把英属喀麦隆纳入对尼日利亚殖民地的管理中(最后造成英属喀麦隆分裂)。也就是说,在统治的形式上,英国在坦噶尼喀的最高统治者是总督(和直属殖民地一样),而不是高级专员;在英属多哥和喀麦隆没有独立的总督或高级专员。

其二,英国对热带非洲和西亚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在殖民者看来,“许多殖民地的人民是头脑简单的”。⑧尽管热带非洲和西亚阿拉伯地区一样会给英帝国“增加负担”,但西亚肥沃新月地带的重要性,热带非洲没法与之相比。肥沃新月地带在欧、亚、非三洲的连接处,地理位置优越,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战略要地。从巴勒斯坦海滨到波斯湾,是英国通往印度的运输线。相反,坦噶尼喀和喀麦隆都是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热带地区,英国从那里得到的收益不多。而且,英属喀麦隆只占喀麦隆的一小部分,英属多哥的面积也不大。英国没有像早年德国那样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进行大量投资。

其三,经济控制方式不同。英国更多地鼓励热带非洲发展商品农业,种植并出口经济作物,英国获利,但坦噶尼喀等地的农民承受了灾难性的后果。在英属喀麦隆,1927年英国殖民政府颁布了第一号土地法令的修正案,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和占用权归原来的耕种者,当权者不得以出售的办法将土地转让。但这个法令没能阻止土地买卖,喀麦隆原有的公社土地制受到破坏。在西亚的伊拉克和外约旦,这两个新建立的国家都面临财政困难,英国给予较多的援助。英国从伊拉克掠夺了资源,对外约旦只有援助而没有多少收益(以阿卜杜拉顺从英国为条件)。伊拉克和外约旦的资金大多花在管理和治安费用上,没有用于经济建设。

总体来说,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的“间接统治”达到了预期目标,按照卡梅伦的说法,“间接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殖民当局和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减轻了军政人员缺乏和行政开支不足的问题,稳定了殖民统治”。⑨与当地大地主、部落谢赫和其他农村实力派人物结盟,使英国的政治管理更容易,花的代价更小。⑩英国政府对所有“委任统治地”推行相对一致的原则,但不同的实践产生不同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各地社会状况不同。英国在具体的法令和措施中,使用灵活、变通的办法,最终达到维护英国统治的目的。

三、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委任统治遇到的问题比较

研究殖民主义理论的学者指出,西方列强在一些地方只愿意建立责任有限的保护领、保护国或委任统治地,而不建立实行全国控制或长期承担责任的殖民地。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某些被征服地区气候恶劣、资源贫乏,从经济角度看,难以成为列强所希望的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二是由于几个列强同时争夺一块具有很大政治与经济价值的地区,其中某一个列强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诱使土著部落的首领与自己建立起保护关系。③英国在热带非洲的几块委任统治地,大体属于第一种情况;英国在西亚的委任统治地,基本上属于第二种情形。

英国在热带非洲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沿袭或者改变德国的殖民机构和政策;二是如何取得非洲人的支持及维持非洲社会的稳定;三是非洲的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问题。英、法殖民者把德国殖民者从喀麦隆赶出去后,喀麦隆分裂为英国占领区(西喀麦隆)和法国占领区(东喀麦隆)。1922年国际联盟颁布委任统治书,把喀麦隆确定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喀麦隆正式分割为两部分。英国在喀麦隆的民事管理始于1916年4月,但英国对喀麦隆的统治并没有产生成熟的政策。英国只满足于建立把喀麦隆和尼日利亚连接起来的管理机构,因而遵循的是尼日利亚的管理方式,把尼日利亚法令推广到喀麦隆。英国委任统治的西喀麦隆又被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尼日利亚北部是一样的管理方式,一部分与尼日利亚东南部的行省是一样的管理。(12)把英属喀麦隆与尼日利亚“整合”到一起,这是英国的目标。但在整个委任统治时期,英国并未完全达到目的,英属喀麦隆南部殖民管理人员不足,管理不力,这里成为一个棘手的地区。(13)坦噶尼喀也是英国从德国殖民者手中夺来的,但坦噶尼喀自然条件差,英国只想维持有限的管理。在尼日利亚和坦噶尼喀两地任过总督的卡梅伦爵士,用管理尼日利亚的经验统治坦噶尼喀,也把坦噶尼喀的统治经验用到尼日利亚。(14)德国曾经用武力推行殖民统治,试图改变坦噶尼喀的部落社会结构,把普鲁士政治制度移到坦噶尼喀。但英国采取与德国相反的策略,维持部落制。在坦噶尼喀,英国殖民官员对他们不想去了解的事情往往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整个委任统治时期,英属多哥、英属喀麦隆遇到的反抗是微弱的,但英国单独统治的坦噶尼喀遇到频繁的反英活动。如1925年1月,乞力马扎罗地区的查加族农民建立了“乞力马扎罗土著种植者协会”,保护查加族农民的经济利益,抵制对出口农产品的统一收购,一些活动直接是反对英国当局的。1929年末,民族知识分子组织的坦噶尼喀非洲人协会成立,宗旨是反对殖民者压迫和剥削。1924年、1932年、1937年、1939年、1943年发生了工人罢工。因此,英国把如何维护对当地的稳定统治放在重要位置。

英国取得热带非洲“委任统治地”后,殖民当局一开始不准转让土地的做法是合理的,但英国殖民当局后来改变政策,颁布了土地条例,宣布一切土地无论有主或无主均为公地,一律由总督控制与处置,原先德国人的限制(禁止将五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转让给欧洲人)被取消,坦噶尼喀、英属喀麦隆的土地转让开始了。殖民者在抢占的土地上建立种植园,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种植棉花、咖啡、剑麻等经济作物,例如西沙尔麻成为坦噶尼喀大量出口的最重要的农产品。在委任统治的一些地区主要依赖经济作物,当地人依靠出卖劳动力取得收入。(15)农民们被迫放弃粮食和传统作物的生产,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从而被卷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漩涡之中。(16)英国在英属多哥委任统治地和黄金海岸,没有大量投资经营大种植园,而是保留并发展原有的小农经济,利用当地黑人较为发达的商业系统进行剥削。英国垄断公司是直接剥削者。经济剥削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强迫种植可可,使这一地区成为单一作物生产区;二是垄断矿山、森林,掠夺黄金、钻石、锰、铁、铝土等资源。当然,英国扶植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英国垄断公司依靠非洲商人和经纪人,允许民族资本家从事小规模的伐木业、采矿业和可可种植园,对民族资本限制较少,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资本的发展。

英国在西亚遇到的问题与热带非洲不同。一是西亚地缘环境的特殊性;二是列强争夺的态势及其影响;三是这里发现了石油;四是英国在战争期间对阿拉伯人的许诺;五是西亚民族构成和宗教问题复杂,尤其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扩大。

西亚地区是历史上民族迁徙、部族冲突、大国争霸的场所。自西方殖民扩张开始以来,西亚地区的战略意义有增无减。“委任统治地”就是英法等战胜国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直接结果。英国控制伊拉克、外约旦和巴勒斯坦,法国控制叙利亚和黎巴嫩,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从未停歇。前苏联对英国和法国的统治构成威胁,美国也想插手中东事务,战败的德国虽然没有力量参与中东事务,但并不是毫无企图。从经济上来说,英法两国使“委任统治地”走上依附型的发展道路,伊拉克、外约旦、叙利亚等国一开始就被纳入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秩序中;更重要的是,巴士拉、摩苏尔等地陆续发现石油,资本主义大国的资源争夺悄然展开。

当然,英国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一是阿拉伯人要求独立,二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战场英国军队并不能稳操胜券,必须争取阿拉伯人的支持,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而阿拉伯人也把这次战争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汉志实力派人物侯赛因与英国驻开罗高级专员麦克马洪之间有过商谈,即《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英国许诺战后建立“阿拉伯帝国”,侯赛因相信了英国人的许诺,号召全体穆斯林起来参加反对土耳其的“圣战”。战争结束后,阿拉伯人要求英国兑现诺言。然而,肥沃新月地带被英国和法国操纵的国际联盟“委任”给英、法两国统治,阿拉伯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英国不得不尽快建立当地政权。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困境,根源在于英国战时发表《贝尔福宣言》(1917年),支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随着犹太移民的增加,当地阿拉伯人与犹太移民之间的矛盾激化,多次酿成流血冲突。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巴勒斯坦东部即约旦河以东地区建立外约旦埃米尔国(1923年),但约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始终处于混乱状态。为了缓解紧张局势,英国不仅仅投入军事力量,而且耗费了大量物资,尤其是被迫多次调整政策,先后出台几个“白皮书”。白皮书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相反,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陷入困境。

总体来看,同样是委任统治,英国在热带非洲没有遇到强烈抵抗,没有其他列强的争夺,没有遇到复杂而难以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英国在西亚的统治难题很多。建立了伊拉克和外约旦两个亲英政权,只有外约旦局势始终平稳,伊拉克不仅有库尔德人要求独立的运动,有摩苏尔归属问题,还发生过亲德派的政变(英国被迫派兵重新占领巴格达)。像大英帝国这样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国,拥有和控制殖民地一般都是要获得利益的,但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几乎是得不偿失。

四、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委任统治”的后果比较

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的委任统治,尽管遇到的问题不同,采取的统治措施也有差异,但委任统治的后果和影响是一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对热带非洲和西亚国家的疆域划分及邻国关系的影响。

从非洲地图上可以看出,非洲多数国家之间的疆界是直线,他们大多不是以天然的山川为界,而是由殖民者划定的,是在帝国主义疯狂瓜分非洲时期形成的。列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凭实力经过争夺和相互妥协后划定了殖民地的边界。其结果是造成了传统民族聚居区的割裂,人为地制造许多的少数民族(非洲成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一个洲),导致了民族纠纷的长期存在。要么是同一个民族被分割在若干个国家,要么是不同文化、语言和传统的多种民族被划到同一个国家。就以委任统治地而言,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后建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境内就有120个民族。国土只有47.5万平方公里的喀麦隆也有100多个民族。(17)由于人为地、主观地划分边界,使得非洲独立国家的数量众多,其面积大小各不相等,自然资源和经济潜力也不均等。而且,边界划分的不合理,必然会引起非洲独立国家之间的边界争议和领土争端。比如多哥,由于英国委任统治的西半部并入黄金海岸,而法属多哥获得独立后只能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5.66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多哥与贝宁之间的边界也是按照法国殖民者的意图划定的。又如喀麦隆,英国委任统治地本来就是原来喀麦隆的一小部分,但英属喀麦隆的北部被并入尼日利亚,遗留下喀麦隆与尼日利亚之间的许多争端。总之,经过殖民者的划分,非洲各民族聚居区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同样,英国和法国在西亚的委任统治确立了阿拉伯主要国家之间的疆界。例如,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省是差异很大的三个区域。摩苏尔省在经济上与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的联系紧密;巴格达省是定居农业的核心地带;巴士拉省面向波斯湾,与印度等国有贸易联系。把这三个省拼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国家,显然不顾它们的经济和民族差异,这是造成后来伊拉克国家政权建设中障碍因素迭出的根源。(18)在肥沃新月地带除了混乱状态的巴勒斯坦外,当时形成了伊拉克、外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几个国家,于是面临着许多条边界的划分。伊拉克与叙利亚的边界、伊拉克与伊朗的边界划定,都是体现了英国意志却并不能反映当地人民的意愿,也未顾及历史上形成的天然界限。外约旦是英国有意“制造”出来的一个国家,因此,外约旦的边界划分带有更大的随意性。例如,通过《哈德条约》和《巴霍尔条约》,英国迫使沙特政府把联系内志和叙利亚的草原走廊让给外约旦,英国也取得“解决内志和伊拉克边界冲突的仲裁权”。沙特国王试图收回外约旦占领的亚喀巴和马安等地,但没有成功。“外约旦疆界”实际上是在英国操纵和支持下,由阿卜杜拉对本应属于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范围的土地尽力圈占的结果。正因为肥沃新月地带主要国家的边界是按照英国和法国的意愿划定的,当地人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所以这些国家之间的边界和领土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

其二,对热带非洲和西亚独立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影响。

简单地说,委任统治造成了热带非洲和西亚地区建立的国家的经济依附。

在非洲的英属喀麦隆和坦噶尼喀,英国沿袭和继承了德国殖民时期建起的许多种植园和基础设施,两地的基本建设和农业经济基础较好。(19)英国占领喀麦隆西部后,经济作物如可可、橡胶、棕榈油、香蕉仍大面积种植,并依赖德国农业企业家留下的经营较好的种植园。自1944年起,英国从尼日利亚、肯尼亚、印度等地引进作物,在喀麦隆的马姆费和巴门达等地种植马铃薯、水稻、小麦、亚麻。除了马铃薯,其他引进的作物收成都不好。(20)英国在喀麦隆等西非地区发展经济,出发点是为战争需要。当时英国出现严重的油料、油脂、蛋白的短缺。面对在东亚和印度生产的下降,以及美元危机,英国工党政府决定转向西非,把西非作为英镑区的一个原材料来源地。殖民主义所谓的最大的“成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相应地造成了一种新的贫困面貌。(21)殖民帝国重视公路和铁路建设,也重视航运,每一项工程都创造了一些新城镇。不过,新经济造成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如失业、一个低薪水的贫穷劳动力阶层的出现等。在坦噶尼喀,经济作物大规模发展,但殖民者所说的为“全世界的利益”,只是为富裕的工业强国的利益,绝大多数坦噶尼喀人并未因生产西沙尔麻、棉花、咖啡而获得利益,他们依然贫困。西方列强对非洲实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致使非洲经济片面、畸形发展。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成为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障碍。(22)

在西亚,由于巴勒斯坦处于混乱状态,委任统治时期未能建立国家,而外约旦和伊拉克两国的经济依附状况也是非常明显的。外约旦刚建国时,国家资源过于贫乏,除了勉强维持基本管理之外,出现过不能维持政府运转的财政困局。直到30年代,在外约旦的南部边界上,还常常与新建立的沙特王国支持下的游牧部落发生争夺,没有正常的对外贸易。(23)由于外约旦经济基础薄弱,国家财政一开始就严重依赖于英国,使得没有经济基础的外约旦经过几十年后只能发展为单一经济结构的独立国家。对于伊拉克,英国在1932年之前主要致力于构建安全环境,改善国内交通条件,组建管理机构。英国并没有触动伊拉克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模式,只是维持在原有的状态中运转。英国委任统治时期,伊拉克人民承担的赋税超过奥斯曼帝国时期,而1932年获得形式上独立后,伊拉克政府在增加税收和盘剥农民方面,比英国占领者有过之而无不及。1932年后伊拉克的经济也不是独立发展,英国在伊拉克的商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特权被保留下来。外约旦和伊拉克经济对英国的依赖和经济畸形发展,与热带非洲坦噶尼喀等地的情况相似。

其三,对热带非洲和西亚后来独立的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热带非洲的坦噶尼喀等地在结束殖民统治后获得独立,但独立的国家不得不承袭殖民地时期建立的行政管理和立法制度。这些行政管理组织和立法机构,是根据殖民地统治和掠夺的需要建立的,而不是按照非洲当地人民的意愿建立的。由于这些新国家内部缺乏凝聚力,独立后政局不稳甚至出现持续动乱。委任统治时期造就了一批非洲的社会精英,他们受过西方式教育,是非洲最早的一批民族主义者。独立后这批人掌握国家的权力,但大多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加之不少国家独立进程仓促,许多国家未经改造就继承了原有的管理机构和统治方式。英国的委任统治措施如“间接统治”制度在坦噶尼喀运行顺利,但阻碍了坦噶尼喀本地人之间民族情感的形成。在间接统治的早些年,当地没有产生政治党派或团体。(24)英属喀麦隆和多哥都被纳入英国的其他殖民地,没有得到独立发展,几乎就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今日喀麦隆和多哥主要是在法国委任统治地上建立的,而在法国统治下的喀麦隆和多哥,法国殖民者采用“同化”政策,不让自己的殖民地或委任统治地实行自治。从整个热带非洲的发展状况看,西方制度的引入并没有带来一整套“西方”的社会准则,不能适应当地发展的需要。

在西亚地区,英国把伊拉克和外约旦强行推入现代化的轨道,想把英国的观念和制度移植到伊拉克和外约旦。问题是:英国没有花大功夫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改造当地原有的制度。当英国看到无利可图时,会放弃原来的建设计划,不去花费太多心思和精力,其结果只能做成“夹生饭”。委任统治时期确立的半生半熟的民主与现代法制框架,使中东既不能回到伊斯兰法,也不能转换为完整的现代法制体系。在战后非殖民化进程中这些地区取得独立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间接统治的负面影响便充分地暴露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通过间接统治所保留下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及其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使这些殖民地在独立之初便埋下了社会长期分裂、动荡的种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25)

当然,委任统治对热带非洲和西亚的影响还不止上述三个方面。例如,委任统治和其他殖民统治一样,造成对当地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负面影响。殖民统治保留和维护了传统宗法关系和部落制,阻碍了热带非洲和西亚国家社会组织的改造。殖民主义为非洲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灾难。对西亚的阿拉伯人而言,由于英国支持独立的许诺和最终的欺骗,使阿拉伯人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当代阿拉伯世界许多矛盾和问题,往往能在委任统治时期找到根源。

五、结论

通过比较,我们既可以看到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委任统治的共同点,也可以看到委任统治中遇到的问题的差异,以及英国采取统治方式的异同。如果就事论事,关于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的委任统治,上述分析已足够了。然而,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到底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或者说,对英国在两地委任统治的比较研究,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本文对比研究的重点,是英国在两地委任统治的“细节”,最终要透过细节(或经过对“细节”的过滤),看到殖民统治的复杂性。研究殖民主义的学者对世界历史上各类殖民地的研究后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殖民主义起到的作用是复杂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26)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区域合作而使落后地区走向开放,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殖民主义对这些地区的持续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事实证明,殖民政府关心的主要是如何维护其统治而不是考虑当地的经济增长,这种倾向不利于殖民地的发展。无论是殖民政府还是外来的私人企业,都不会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获得高水平管理经验和技能的机会。(27)委任统治是殖民统治的方式之一,它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而且各个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很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家局势也很复杂,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

从经济角度看,委任统治把热带非洲和西亚国家强行推入国际市场,对这些国家的市场化、贸易国际化的作用是双重的,短期的成效和长期的损害并存。经济上的依附,一种情况是依赖西方的援助,一种情况就是处于不平等的贸易秩序中。这种依赖化程度加深的过程,不是真正的发展,也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由于热带非洲和西亚国家的上层建筑根基浅、阻碍因素多,难以实现由国家政权推动现代化的任务。就本地人才和管理者的培养而言,委任统治时期受过培训的和职业化的非洲雇员相对有限,但英国官员明确地要把他们的统治权力传递给那些受过欧洲式教育的非洲人。这些非洲人也许不会管理资本主义企业,但懂得如何当好官僚化国家的服务工具。

要进一步认识英国委任统治对热带非洲和西亚的影响,必须把委任统治与早期殖民主义联系起来,放在殖民主义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委任统治时期和托管时期合起来大约40年,只是殖民史的最后阶段。热带非洲和西亚社会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委任统治之前的历史。热带非洲和西亚社会自身存在积弊,如生产方式落后、民族矛盾和教派纷争等社会内耗早已有之,委任统治只是加深和激化了原有的矛盾。就热带非洲而言,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本来有限,但15世纪以来的数百年里遭受的殖民破坏,尤其是奴隶贸易和资源掠夺,造成的损害远比委任统治的危害深得多。就西亚地区而言,历史上的异族统治、大国争夺造成的生产破坏和生灵涂炭,也比委任统治之祸惨烈。判断和评价委任统治的影响,应该认识到殖民主义对亚非社会的整体危害。委任统治是顺应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隐蔽、灵活的殖民方式,英国在获得大片殖民地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自如地变换统治方式。英国在热带非洲和西亚的统治,无非是“花费较少的代价而获得最大收益”的招数,殖民主义的本质未变。它对热带非洲和西亚造成的危害,不再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惨景,而是“发展”受到鼓励但没法真正发展,“独立”得到支持但没法真正挺起腰杆。

注释:

①Emmanuel Chiabi,The Making of Modern Cameroon,vol.1(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Lanham,New York,Oxford,1997)9.

②基·弗·马拉霍夫斯基:《最后的托管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10页。

③Kenneth Bourne,"Mandate,Minoritie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Question at the League,1925-1940,"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Ⅱ,Series J.vol.10(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5)8.

④王宗武:《委任统治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页。

⑤马存坤:《委任统治地问题》,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第182—186页。

⑥William J.O.Sagay,Africa:A Modern History(1800-1975)(New York:African Publishing Company,1980)380.

⑦Ibid,p.80.

⑧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Ⅱ,Series J.Vol.10,p.311.

⑨Lord Hailey,An African Surv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New York,1938)1229.

⑩Roger Owen & Sevket Parnuk,A History of Middle East Econom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1998)52-53.

(11)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6页。

(12)Lord Hailey,An African Survey,p.433.

(13)Emmanuel Chiabi,The Making of Modern Cameroon,vol.1(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Lanham,New York,Oxford,1997)12-13.

(14)Lord Hailey,An African Survey,p.434.

(15)Ibid,p.978.

(16)威·瓦德著,彭家礼译:《加纳史》(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657-662页。

(17)陆庭恩:《非洲国家的殖民主义历史遗留》,《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

(18)William L.Cleveland,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Westview Press,Oxford,2004)204.

(19)M.H.Y.Kaniki,Tanzania under Colonial Rule(Historical Association of Tanzania,1980)165.

(20)Emmanuel Chiabi,The Making of Modern Cameroon,vol.1(New York,Oxford,1997)175.

(21)Emmanuel Kwaku Akyeampong,Themes in West Africa's History(Ohio University Press,Athens,James Curry Oxford,2006)163.

(22)陆庭恩:《非洲国家的殖民主义历史遗留》,《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

(23)Roger Owen & Sevket Pamuk,A History of Middle East Econom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p.62.

(24)J.O.Sagay,William,Africa:A Modern History(1800-1975),p.380.

(25)高岱:《殖民主义概论》,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1997年,第72页。

(26)D.K.Fieldhouse,The West and the Third World,Trade,Colonialism,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Blackwell Publishers Ltd,Oxford,U.K.; Malden,Massachusetts,U.S.,1999)354.

(27)D.K.Fieldhouse,The West and the Third World,Trade,Colonialism,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p.354.

标签:;  ;  ;  ;  ;  ;  ;  ;  ;  

热带非洲和西亚英国人任命的比较_德国殖民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