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史,也是一段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出生入死、前赴后继的奋斗史。其中有这样一段不屈的历史令世界震惊,让国人铭记。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随着袁世凯宣布复辟封建帝制而凋败,爱国志士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通电全国,并出兵讨袁,史称护国战争。护国战争虽然未能让中国真正走上幸福之路,但其却为中国的康庄大道打下了坚定的基石。
一、护国精神内涵
护国战争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是为了推翻封建帝制而进行的一场革命运动,战争虽早已成为历史,但战争中沉淀下来护国精神值得我们永世传承弘扬。
(一)“守此信仰、舍命不渝”的坚定信念
1915年12月,袁世凯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随后,师出云南,护国讨袁。当时,讨袁护国军约2万人,而北洋军和川、湘、粤等省军队多达8万之众。同时,护国军物资匮乏,而袁军装备精良,双方实力差距明显,尽管如此,护国军仍是义无反顾,英勇奋战,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我坚信,护国战争的胜利,靠的正是“守此信仰、舍命不渝”的坚定信念支撑。
(二)“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的爱国情感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孙中山领导下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还不满100天,袁世凯就下令取缔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和解散国会,图谋复辟,为取得日本政府对复辟的支持,更是与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全国上下有志之士将自身安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满怀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感,加入到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斗争中,护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三)“但有进死、更无退生”的献身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护国军将士们以生命来践行这一诺言。面对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国内混乱动荡的局面,护国军表现出了“义不从贼”“但有进死,更无退生”的“不斩楼兰终不还”的英勇气概。1916年1月10日,蔡锷带领第一军约六七千人奔赴四川,与数倍于己的袁军进行殊死搏斗,在生死存亡间毅然选择舍生取义,蔡锷更是表示“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与民国共死生”。正是这种不畏生死的思想支撑着这支英勇的队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最终取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
(四)“戮力同心、军民共进”的协作精神
护国军开赴四川战场,在棉花坡战役中,得到当地民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军民通力合作,团结一心,为护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的群众,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奋不顾身地为护国军运送弹药,救护伤员,侦察敌情,传送情报,送水送饭等。护国军总司令部军医处处长李丕章撰写的《护国军泸纳战役和军医工作的回顾》中这样写道:“我们作战的部队,众寡悬殊,经受不住长期的消耗,更不能把伤病员从战线上安全地送下来,因此,前方转送伤员的任务,都由当地的发民自发担任。在战争初起的时候,一个伤员都往往要几个荷枪的护送兵,大大地影响作战的有生力量。我们在军民合作的关系下,依靠人民群众,很快的就把后勤搞好。”
二、护国精神对党员干部的启示
上个世纪的护国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护国战争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国走向新时代的今天,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多变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各级党员干部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护国战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心出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弘扬护国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党员干部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目标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弘扬护国精神,要坚守爱国情操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将“爱国”二字刻入血肉,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弘扬护国精神,要甘于牺牲奉献
入党誓词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党章中也明确规定,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由此可见,作为共产党员,就要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乐于奉献,这是所有共产党人在入党时不悔的选择,在党旗下的郑重宣誓。
时代变迁,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冲击,导致了部分党员迷失了方向,开始变得追名逐利、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加呼唤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的觉醒,也更加需要这样的榜样。纵观我党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留下了共产党人光辉的名字,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黄大年、黄旭华,在他们身上,无一不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甘于奉献的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创造者的精神追求。
(四)弘扬护国精神,要牢记为民宗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在战争年代,群众路线能使民心相向,得民心者就能得天下,护国军之所以能百姓戮力同心,共同进退,定是顺应民心之故。而在和平年代,群众路线就是要以人为本,把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民。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了,才会主动关心人民、维护人民的利益,才会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干好事、干实事。其次要提高个人能力,善于为民谋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党员干部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想,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找到为民解忧的正确方法。最后还需把工作落到实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干群关系才能真正的融洽。
护国烽火已如烟云飘散,但护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论文作者:万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护国军论文; 护国论文; 精神论文; 战争论文; 党员干部论文; 帝制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