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与沿海中心城区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招商引资论文,沿海论文,服务业论文,城区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7 )01—0089—05
世界贸易2001年到达低谷后自2002年起反弹,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2003—2004年的贸易增长速度为新世纪来之最,2005年国际贸易虽显著放慢,但无论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均有新的突破,其规模分别达到10.12万亿美元和2.415万亿美元,其增长率仍然高于近年的平均水平。另据近年连续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全球范围内跨国直接投资的中心已经转向服务业,新增投资的90%以上和存量的60%以上集中于服务业。可见,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又一显著特征。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是相比之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尚小,2004年贸易总额仅1330.7亿美元,且逆差不断扩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区,应当认清形势、认真研究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与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将有针对性地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和大力发展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服务贸易总体发展迅速,中、长期增长速度与货物贸易基本持平
本世纪以来世界服务贸易总体上发展很快,从表1分析可见,2004年服务贸易增长率高达19%。但是,近期世界货物贸易增长十分迅猛,由于世界范围内原料及矿产品、燃料等基础货物的价格大幅度上扬和美元相对于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贬值,近期以美元表示的货物贸易额迅猛增长。因此,服务贸易虽备受各国重视,但其中长期增长速度与货物贸易基本持平。
表1 2000年以来世界贸易的年增长率单位:%
2000—05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货物贸易 10 517 21 13
服务贸易 10 715 19 11
数据来源:《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5》
服务贸易的实际规模超过统计结果。众所周知,服务贸易的统计很不全面,由于贸易的无形性以及服务贸易多种形式的存在,给服务贸易准确统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WTO所发布的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根据各经济体国际收支表计算所得,数据涵盖范围基本包括GATS定义中的过境交付、跨境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三种,不包括服务业直接投资所形成的服务产品的销售额。考虑到商业存在方式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世界投资60%以上进入服务业的事实,对这部分统计数据的忽略,以及事实上难以对所有实际发生的服务产品交易进行跟踪和记录,大大降低了WTO数据所反映的服务贸易规模。
服务贸易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服务产品的贸易化速度提升很快,但服务产品的总体可贸易比例仍然较低,因此具有广阔的上升空间。服务贸易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无形性,使服务产品难以被独立移动和储存,大多数服务贸易(除了通讯等行业要求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移动性较低)的交易还是依赖于交易双方物理方位的接近。对要素跨国界流动的管制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并且服务产品的上述特征使得服务产品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尤为突出,增加了交易成本。制度因素造成的服务贸易的壁垒盛行,服务跨国交易困难重重。目前制造业的可贸易比例大约在50%,而服务业的比例仅在10%左右。服务产品的总体可贸易比例较低是服务贸易潜力巨大的重要原因。
(二)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不平衡
1、服务贸易的地区结构不平衡。发达国家仍然占据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位置,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弱于其在货物贸易中所处地位。从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整体上服务贸易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总体存在逆差;发达国家在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业具有绝对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只是在旅游及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具有竞争力。
表2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服务贸易中比重 单位:10亿美元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世界服务出口1435 1460 1570 1780
世界服务进口1435 1445 1545 1795
发展中国家服务出口 358
360.4 370.7 406.8
发展中国家服务进口 401.7 395.2 412.4 444.9
发展中国家服务出口占比 0.249 0.246 0.236 0.228
发展中国家服务进口占比 0.27990.273 0.267 0.247
数据来源:UNCTED/ditc/tab《developing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trade 2005》
2、服务贸易内部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新兴服务贸易比重上升快于传统服务贸易行业。服务贸易中快速增长的领域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通讯以及个人的文化休闲。传统服务业如运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1985年的5.5%下降到2003年的4.5%。不过在2004年由于燃油价格的上涨带动运费的普遍上扬,运输又成为本年度中服务贸易中上升最快的项目。
技术专利和许可费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增长点。1995—2004年,该项交易增长大大快于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目前已经占据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5%—6%比例。在东亚地区,日本已经成为最大的技术专利和许可费净收入国,新加坡、中国和韩国则成为增长最快的支付国。
3、服务贸易方式之间的不平衡。以商业存在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迅速增加,根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世界新增直接投资90%和累计直接投资额的60%以上流向服务业领域。通过服务业跨境投资所形成的服务产品销售已经成为服务贸易的主体,不仅在数量上相对于其他三种传统的服务贸易业已占据绝对优势,而且由于其具有的特殊优势广为跨国公司所青睐,从发展态势上来看亦具有十分广阔前景。据OECD国家的2003年统计资料表明:OECD国家通过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产品的跨国销售额是传统的跨国界服务贸易的1.5倍。
(三)“离岸外包”成为国际服务业产业链形成的重要方式
离岸外包(offshoring outsourcing)是指将公司内部的部分业务通过合同形式转给外部供应商完成的行为。这种方式的运用在制造业中十分普遍。2000年以来,服务业的跨国外包形成一股新的热潮并不断升温,这次新的外包浪潮多集中在信息通讯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部门。为了降低成本,信息通讯技术部门积极从低成本区寻找专业合作伙伴。2003年IT和BP(business process)的服务外包估计数额在400~450亿美元之间,占当年商业服务出口的1/10。带来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1)专业化分工的发展;(2)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化程度越高的商品越适合外包;(3)公司的效率和发展水平,一般说来大公司构成产品同样是服务外包的主要需求方;(4)技术进步,宽带技术的发展完善及使用成本的降低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运用,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专业服务供应商提供了重要技术平台。这种形式与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将成为服务业国际间产业传递和转移的两种最主要方式。
二、我国周边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及主要问题
(一)从整体上看,我国周边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但发展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期亚洲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较快。2003—2004年亚洲服务出口额增长率21%,服务进口额的增长率为22%,双双超过世界18%的平均水平。日本作为本地区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世界服务出口中的排名由2003年的第7位,在2004年超过意大利和西班牙,跃升至第5位。但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本区域的国际贸易仍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1)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低于在货物贸易中的占比。如2004年亚洲实现货物贸易出口总额2.388万亿,占世界同期出口总额的26.8%,明显高于在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出口仅21%的比例;(2)2004年亚洲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15.9%,也显著低于世界19%的平均水平。表明亚洲整体上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滞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外贸易的发展转型仍未完成。
服务贸易占世界重要地位,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如前所述,亚洲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不足,不仅占世界比重偏低,而且与欧美服务贸易发达地区存在不小差距,2004年欧盟服务出口占世界出口的46%,美国一国占世界服务出口额的12%。在2004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30强中,亚洲有九名,分别是日本(第5位),中国(第9位)、中国香港(第10位)、韩国(第15位),印度(第16位,2003年为第21位),新加坡(第19位),中国台北(第24位),泰国(第28位)和马来西亚(第29位)。进入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都是欧美国家。
(二)从结构上说,我国周边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开始趋向优化
亚洲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构成与世界略有不同。在2003年世界服务贸易的构成中,运输占据总份额的22.6%,而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中高居28.6%。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运输服务占整个商业服务超过35%,是亚洲地区运输服务最发达地区;2003年旅游占世界服务出口总份额的29.4%,但只占亚洲服务出口的24.3%。其他服务贸易在世界和亚洲服务出口中的比重大致相同,为48%左右。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整体构成偏低。2004年信息成为亚洲服务出口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增长率超过北美和欧洲,反映亚洲国家在信息服务出口上实力上的不断增强,印度、日本、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的通讯、计算机服务都是本国服务出口的重要项目,从而表明周边国家和地区传统的服务贸易结构开始出现改观。
(三)从竞争力分析,我国周边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地位有待提高
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总体处于逆差状态。上述进入出口30强的亚洲国家和地区除香港和新加坡外,其余国家和地区均在服务贸易上存在逆差。而且除中国香港外,其余八国和地区进口排名均前于出口排名。如在进口中的排名,日本为第4位,中国第8位、韩国第12位,印度第15位,新加坡第16位,中国台北第20位,泰国第24位和马来西亚第29位。反映出在总体上,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的收支结构有待改善。
从个体情况进行差异分析,我国周边国家(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可以依据净出口、市场占有率和显性比较优势等指标做一划分。从表3—5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只有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服务贸易总体处于顺差状态,反映出这两个经济体服务贸易具备一定竞争力,尤其是中国香港,服务贸易上顺差不断扩大;而新加坡的服务贸易上的顺差则不断在缩小。印度在服务贸易上的收支状况不稳定,但总体来说收支趋于平衡。中国、韩国和中国台北近几年在服务贸易上的逆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见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不容乐观。第二,中国和印度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处于上升态势。中国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中的比重始终不断在上升,1990年时仅占0.7%,2000年时已经上升到2.0%,并进一步上升到2004年的2.9%,反映出虽然中国在服务贸易竞争力上劣势明显,但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地位在改善;印度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0.6%,到2000年的1.2%,2004年更进一步上升至1.9%,反映出印度在服务贸易上的不断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泰国基本保持不变。而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和马来西亚在近期世界服务出口中市场占有率都略有下降。第三,亚洲显示性比较优势最高的为中国香港,反映出中国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印度和新加坡,在服务贸易方面也具有比较显著的显性比较优势。日本、中国、韩国、中国台北、马来西亚都在服务贸易上具有显性比较劣势,其中我国在服务贸易中显示出的比较劣势最大且2001年以来更微有恶化。日本的显示性比较劣势则稍有改善,而韩国、中国台北、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状况不容乐观。
以上国家或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算表明,从服务贸易规模来看,日本、中国和香港所占服务贸易出口份额最大。但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来衡量,中国香港、印度和新加坡相对较强。其他六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均呈明显的显形比较劣势,且服务贸易领域经常出现逆差。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即使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偏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也是最低的,2005年仅约40%,中国香港超过85%,日本、韩国、新加坡超过60%,印度超过50%,泰国超过46%,如何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的确是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
表3 2001—2004年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净出口 单位:10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日本-43.3
-41.7
-39.7
-39.1
中国-6.1-6.7-8.5-9.5
中国香港17.321 19.423.8
韩国-3.4-8 -7.7-9.6
新加坡 6.4 6.3 3.2 0.3
印度-3 1.7 3.4 -1.3
中国台北-3.4-3.2-1.8-4.4
泰国-1.6-1.4-2.6-4.1
马来西亚-2.5-1.4-3.8-2.1
注:净出口=服务贸易出口额-服务贸易进口额
数据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1—2005》整理所得
表4 2001—2004年亚洲国家和地区服务出口的市场占有率 单位:%
国家和地区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日本4.4 4.1 3.9 4.5
中国2.3 2.5 2.6 2.9
中国香港2.9 2.9 2.5 2.5
韩国2.0 1.7 1.7 1.9
印度1.4 1.5 1.4 1.9
新加坡 1.8 1.7 1.7 1.7
中国台北1.4 1.6 1.3 1.2
泰国0.9 1.0 0.9 0.9
马来西亚1.0 0.9 0.7 0.8
市场占有率=服务贸易出口额/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根据《WTO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1—2005》整理所得
(四)外包正在成为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与合作的主要方式
在发展中国家之中,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离岸外包服务业的主要目的地。在服务业的外包中,南亚的印度和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是离岸外包服务业的主要目的国,承接过相当部分的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尤其是IT服务方面。这些国家和地区吸引外国公司不仅仅是低成本和专业人才优势,而且还具有先入为主和聚集效应等优势,这对这些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积极发挥中心城区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业招商引资,推进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开放与合作进程
服务贸易的开放与合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降低壁垒,增加服务产品的提供,在静态方面可以降低服务产品的价格,增加服务产品的品种;从动态效用来说,可以减少垄断,提高竞争程度。尤其通过增加国内缺少的新的服务产品的提供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不仅有助于服务产品的丰富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服务业的成长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在我国当前“入世”后过渡期临近结束,服务市场不断开放,服务贸易总量扩张和国内服务提供商生产、竞争能力不足条件下,针对世界与周边国家(地区)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有效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是加快我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中,由于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省份各中心城市、城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优势,它们拥有加快发展服务业和对外开展服务投资、服务贸易合作的有利条件,因此要扮演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加强服务提供能力、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增进技术与管理溢出、形成服务聚散中心,带动全局经济突破、促进社会全面繁荣的核心地位和角色。为早日实现中心城区的上述功能要求,结合本文所做的分析,笔者就沿海中心城区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鼓励与欧美国家开展重点的现代生产者服务合作,填补中心城区生产者服务的空白地带,优化现有的生产者服务技术与资源禀赋。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绝大比例和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产者服务业;而在我国沿海中心城区,恰恰缺乏制造业升级和中心城市发展急需的高端服务业。因此,面对欧美发达国家,我们应当立足于适当引进国内空白的和高端的生产性服务商,增加外商投资中的生产性服务投资商比例。如相关的金融产品及其机构、大型跨国公司的管理中心、全球或区域技术研发中心,电讯运营商、商业采购中心、信息中心、服务机构等。在丰富国内市场紧缺的生产者服务产品供应、强化配套能力的同时,加快其技术与管理溢出,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达到更好地促成发挥国内货物制造与货物贸易优势的效果。
2、积极落实CEPA的服务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进程,推进与香港地区的服务贸易合作,重点是形成服务业基础配套和提高管理水平。正如本文分析,中国香港是亚太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其生产者与消费性服务优势俱备,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品类齐全,国际化与现代化程度高,技术成熟、管理完善。经过多年的经贸合作发展,内地与香港已经形成稳定成熟的交流机制,随着CEPA第四阶段协议(2006年6月27日签定)的实施,服务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内地与香港合作交流的主体内容。在前两阶段开放26个服务行业,第三阶段10个行业增加23项开放措施的基础上,第四阶段又在法律、建筑、信息技术、会展、视听、分销、旅游、航空
运输、陆路运输和个体工商户等10个领域增加15项新的市场准入措施。可以说,在CEPA框架下内地服务业已基本全数向香港开放。中心城区尤其要吸收借鉴香港发展服务业的先进经验,彻底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生产者服务与消费性服务的协调发展,突出在金融、旅游、商业、餐饮、酒店、房地产等领域的合作。因此,全面加快对港服务业合作是内地首先是中心城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又一关键契机。
3、积极拓展与新加坡、台湾的服务贸易交流,重点是促成服务资本和产业的顺利转移。新加坡与台湾是世界华人与亚太地区最重视开发生产者服务项目,并善于将低贸易比例产品商业化的经济体。近年来,新加坡在本国积累大量过剩资本的同时仍然大量引进技术和服务外资,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的经济发展诉求。台湾传统产业加快对外转移与服务业升级的趋势也十分明显,新的产业资本转移中伴随着服务含量与附加价值的迅速提高。所以,新加坡的经验和台湾产业资本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4、积极开展对日本、印度、韩国等东亚、南亚国家的服务贸易“外包”合作,承接服务业及其技术、管理的跨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国家中,日本、韩国是最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印度则是服务外包发展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世界资本加速流向服务业,以外包形式搭建吸收外资和增进服务业发展的共同平台,是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
注释:
① 本文亚洲指除中东以外亚洲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