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计量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国人论文,现状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科学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诸多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不一致的特点,学科发展日益呈现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面、跨学科、跨部门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建立与完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评价既是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科研系统科学纠偏和良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就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从科学计量学视角尝试对近年来该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做一系统梳理,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提出设想。
1 分析对象的数据来源及计量软件
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进行关键词检索,分别以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社会科学评价、社科评价、学术评价、学术评估、科研评价、科研评估、成果评价、成果评估、科研成果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限定在1998-2008年,下载题录及引文数据,并保存为文本文档。数据经过去重处理后,总共得到335-22=313条文献记录。
处理数据的科学计量软件主要有免费的通用软件和自编软件,如bibexcel、ucinet、netdraw、ccmatricx[1]等。
2 计量结果及分析
2.1 主要研究力量:作者与机构
近十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逐步进入到学者的研究视域。这一研究的凸显既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研管理的现实诉求。从参与这一问题研究的学者的学科背景看,日益呈现多元化态势,这些学者主要来自图书情报学、科学学、编辑学、哲学、科技管理等领域。出现了以邱均平、叶继元、刘大椿、刘明、苏新宁、任全娥、朱少强等学者为代表的高产学者。部分研究机构的博士学科点已经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如武汉大学情报学博士点。表1列出部分该研究领域的高产机构。这些高产机构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部分机构还承担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基金项目,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建立与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048ZD0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5AZX004)、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急项目“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研究”(2008JYJW028)等。国内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学术研讨会开始活跃,并多次由教育部和部分大学举办。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建制方面还做了大胆实践,先后建立了独立的社会科学评价机构,并积极开展了评价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反响和社会影响。其中南京大学依托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研制发布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科和机构影响力的多部研究分析报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展开了具有第三方特征的社会化服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联合图书馆等相关部门,成立了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该中心坚持科学管理必须依靠科学评价的理念,在大学评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期刊评价等领域做了大量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并依托中心所办内部刊物《评价与管理》季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成为联系全国从事评价研究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也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于2008年正式成立。除了大学积极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之外,一些学会如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管理研究会等也定期组织有关科研评价的学术会议。
2.2 基于关键词词频和共现的问题指向
论文的关键词浓缩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问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科学计量学认为,一段时期内,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高频关键词来反映,热点领域可借助关键词聚类形成的知识图谱来揭示[2]。利用bibexcel软件对313篇文章提取关键词,并依词频高低作关键词列表,见表2。可以看出,这些高频词与评价指标、数据库、成果发表载体、评价方法体系等密切关联。为了更为直观展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主流研究领域,绘制了关键词知识图谱。首先构造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将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从而形成图谱。图1中的小圆圈代表的是关键词,结点的大小代表的是节点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的大小,节点越大,节点在网络中占有的地位就越重要。如果两个关键词之间有过共现关系,彼此之间就会用线连接起来,边的粗细代表两个节点关联强度(Tie Strength)。两个小圆圈之间的连线越粗,代表两个关键词共现次数越多。从图1可以看出,SCI这一关键词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其中介中心性(控制网络其他节点的能力)最大,是网络中最重要节点。这反映了学术界近年来对SCI以及SSCI问题的持续关注。SCI、SSCI在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成为衡量学术研究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子。核心期刊、科研评价、成果评价问题是仅次于SCI的处于共词网络中重要位置的其他节点。众所周知,核心期刊在我国学术界始终是一个很难绕过的话题。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科研管理部门、学者、评价部门、版面费等)之间的博弈仍在进行。目前,无论对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基本内涵、研制方法,还是对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等问题仍存在大量分歧。
2.3 基于文献共被引的问题关注
从所下载的引文数据集看,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被引文献的被引频次分布较为分散,绝大多数引用次数在3次以下。被引次数最高的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1次,其次是《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7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分别为5次。对被引次数为3以上的文献利用ccmatrix程序建立共被引矩阵,利用ucinet软件绘制图谱。图2是所绘出的知识图谱的局部,是较为紧密的一个聚类(其他节点的分布较为分散,略)。该聚类主要反映了学术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相关问题时,主要集中在核心期刊、评价方法、评价理念和学术评价制度等几方面。这与关键词分析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在我国,核心期刊的遴选方法一直是热议的话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历次推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每每引来学界的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期刊遴选所采用指标的科学性问题,学术论文的质量能否通过核心期刊来反映,期刊影响因子大小是否标志着成果的质量高低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研究员撰写的《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一书[3],通过大量的调研,就社会科学评价的分类、评价方法与规范等问题均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是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一部优秀之作。2003年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是学术管理部门在对科研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正式提出的科技评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4]。尽管它主要是针对科技界,但它所提出的“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倡导质量第一,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坚决反对浮夸作风”等基本原则,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也具有类似的指导意义。
图1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2 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2.4 基于期刊共被引的学科类别
在所有发表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相关文献的期刊中,我们发现,高频被引的中文期刊学科类别分布较为广泛,既有与评价紧密相关的科技管理类期刊,也有图书情报类、新闻出版类、高等教育类期刊,还有综合性期刊,见表3。这表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学术评价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已经影响到学术活动的良性发展。正基于此,尽管学科类别不同,但这一问题能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表明,学术界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系统和深入探讨评价问题,对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图3所展示的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中,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松散的期刊网络。值得注意的是,图谱的上端出现了一组英文期刊,其中代表性期刊是Scientometrics,该刊是国际科学计量学界的重要期刊,大量发表与科研评价相关的文章,因此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这也表明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已经超越国界,更注意吸收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
表3 被引期刊按频次排序列表
频次 被引期刊名称 频次 被引期刊名称
21科技管理研究 6 编辑学报
17中国高等教育 6 科学学研究
16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6 图书与情报
10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6 江苏高教
10情报科学 5 浙江学刊
9 情报杂志 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9 科技进步与对策5 高等教育研究
9 自然辩证法通讯5 研究与发展管理
8 图书情报工作 5 中国科技论坛
7 情报资料工作 5 学术研究
7 图书馆论坛4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 科研管理 4 科学管理研究
7 学术界4 中国图书馆学报
3 结语
从科学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的视角,对我国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大致展示出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主体、关注的主要问题和学术成果的载体。科学计量研究发现,就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这一研究领域,参与研究的主体正趋于多元化。主要有依托学科专业的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还有参与各级科研管理实践工作的管理部门等;学术界聚焦的问题呈现多层化态势,即从评价理念和原则、评价方法(核心期刊、同行评议)到制度建设(学术规范)等;发表研究成果的期刊多样化,主要有与科研活动密切相关的图书情报类、科技管理类、新闻出版类期刊。总体看来,近年来,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和多视角态势。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评价程序、评价环境、评价制度等方面。部分研究成果已达成共识,并在评价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图3 被引期刊知识图谱
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仍存在“破多立少”之现象,即对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问题,批评的多,但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的少,缺乏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认识。尤其在如何处理好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同行评议和数据评价之间的关系上没有从理论上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在实践上如何保持两者之间的“张力”语焉不详;对科学计量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不够细致深入,如H指数、G指数的机理及其评价效力等;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及其科研活动的内在特点分析尚十分薄弱;对造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种种问题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研究得不透;重刚性指标,轻科研文化建设等柔性指标;重管理导向,轻人文关怀;过分强调评价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忽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大样本得出的统计规律简单套用到小样本和个体对象中;已有科研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仍不能满足科研评价实践的迫切需求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高度关注。
应注意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关涉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诸多复杂问题,不仅需要管理学、教育学、图书情报学等“近亲”学科为其提供智力支持,而且需要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在学术界倡导突破学科边界,以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新范式的今天,期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能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范例。
收稿日期:2009-12-15
标签: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科学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